寶勝寺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城南兩公里處,始建于金天輔六年(公元1122年),。距今已經有800多年歷史,,歷經多個朝代,,破損嚴重,,原址只剩一堆殘磚瓦礫,現已重建,。2004年農歷三月十一,,寶勝寺開始全面復建,據寶勝寺3公里之外的儲慶寺也已拔地而起,。按照金國建筑風格采用坐西朝東的規(guī)劃設計,,形成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放射形建筑群,總占地面積936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0000平方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寶勝寺位于阿城區(qū)城南兩公里處,毗鄰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完顏阿骨打陵和金上京遺址,。
1,、廟門。
2,、入門后西南角為鐘樓,,內掛有《國泰民安》大鐘,東南角為鼓樓,。
3、天王殿,。前殿正為塑彌勒佛像,,左右兩側塑四大天王像,后殿塑韋馱菩薩像,。
4,、大雄寶殿。前殿主位塑佛祖釋迦牟尼像(現在佛),,其左塑燃燈古佛像(過去佛),,其右塑彌勒佛像(未來佛),大殿左右兩側塑護法十八羅漢像,,后殿塑背南朝北的白衣觀音菩薩持甘露瓶和楊柳枝坐像,。寺廟仍在擴建中。近千年的歷史長河,,早已湮滅了金代的歷史建筑,,現在的所有禪房,大殿均是近代重建,。
2013年6月29日上午舉行寶勝寺工程竣工暨全堂佛像開光大典,。
《金史·太宗紀》記載,“天會元年(公元1123年)十月,,上京慶元寺僧獻佛骨,,(吳乞買)卻之。”慶元寺遺址已不可考,,而上京會寧府遺址數十公里外有以舍利為名的屯,。
金上京佛寺有證可考的是寶勝寺,寶勝寺歷經多個朝代,,破壞嚴重,,原址只剩一堆殘磚瓦礫。寶勝寺的原址應是距金上京北城墻西300米處,,南50米為公路,,北靠大沖溝。西窄東寬,,與金上京城的北窄南寬形成遙相呼應的格局,。皇統(tǒng)二年(公元1142年),,熙宗24歲的時候才有皇子,,他十分高興,特批建設了儲慶寺,。
清朝末年,,在今阿城白城西北角約1華里的一個叫廟臺子的地方,發(fā)現了《上京寶勝寺前管內都僧錄寶嚴大師塔銘志》,,銘文刻在一個六面體的塔形石頭上,。據稱是當地農民在耕地時,發(fā)現了許多石頭和青磚,,上面刻著關于佛的事情,,因而在拉走其他磚石的過程中,沒人敢動它,。由于這些銘志的內容和出土的地點,,確定了這個被稱為廟臺子的地方可能就是金上京寶勝寺的遺址。1986年,,村民在修水田時,,在塔銘志出土的同一地點,發(fā)現了一個石棺,,史學界根據種種證據推斷,,這就是寶嚴大師的石棺。這也更加確定了這個地方就是當年金上京的寶勝寺,。
寶勝寺的確定,,從實物、文字和地理位置三個方面,,反證了寺東面300米處的古城(今白城)即為昔日金上京,。所以,,寶勝寺不但是金上京的歷史見證,也是阿城市源流與根脈的實證,。
自1234年金被元所滅后,,金上京便成為一片荒蕪。是寶勝寺的發(fā)掘,,證實了金上京的位置,。據介紹,當時的元朝在阿城地區(qū)的駐守者只知道中都(北京)曾是金朝的舊都,,卻不知道他們駐守之地是金初都城上京會寧府,。經過元朝89年的歷史煙云,金上京一直迷失在塞外的煙樹蔓草之中,,以致明朝初期人們總把開原當成金上京的歷史偏差,。于是從金亡到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500多年中,史學界一直把渤海上京龍泉府當做金上京會寧府所在地,。
金國大定,、明昌時期金上京佛、道兩教俱盛行,,寺觀開辟數量增多,信徒增加,,尤其是上層人物乃至統(tǒng)治階級的參與支持,,宗教因依附政治勢力而興盛。
然而金熙宗在信佛的同時,,漸漸開始荒政,。金熙宗首先犯的是佛教大戒———殺戒和酒色之戒。在老臣盡死后,,悼平皇后漸攬朝政大權,,而本該有所作為的熙宗,因為諸多原因,,竟終日酗酒,,在殺重臣之后,又殺弟兄,、殺皇后,、殺兒子、殺嬪妃,、殺近臣,,成為一個令朝中人人自危的暴君,終于在皇統(tǒng)九年(公元1149年)十一月丁巳日,,被海陵王完顏亮殺于宮中寢殿,。而這一天,正巧金國公主為其亡母悼平皇后作佛事而留宿寺中,使得其夫唐括辯乘機將海陵王完顏亮等人聚集到家中而使謀殺成功,。
但同樣是佛教寺院,,尼僧法性主持的上京釋迦院就門庭冷落。同是主持僧(尼)圓寂,,寶嚴的門徒建塔立銘,,“造塔畢工,靈骨石槨,,層層聳然”,,好不威風。而尼僧法性只能用瓦片墨書充當墓志,,并依靠自己俗家的兩個侄兒幫助才完成火化火葬,。這兩個僧徒入葬的對比,說明同為金上京佛寺,,但榮枯各異,,有大廟、小庵之別,,政治背景,、經濟實力不同使然。
在正復建的寶勝寺內,,記者見到了住持釋法靜,。釋法靜告訴記者,寶勝寺是金國時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寺廟,,離此不遠的姜家磨坊村的一處田地內是寶勝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