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凈居寺不僅佛像眾多,藏經(jīng)豐富,,廟會非凡,,還有“詩城樂地”之美名,馳名豫南,。
凈居寺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區(qū)景點很多,,記載于縣志的有“大蘇山”、“紫云塔”,、“翠燭峰”,、“白蓮池”,、“東坡讀書堂”、“功德井”等十二處,,還有至今依然存在的“西山遠映”,、“二門觀天”、“仙人洞”,、“釣魚臺”,、“油鹽罐”等十二處,還有“碧海流光”,,“綠浪白騖”,、“翠帶纏腰”、“甜栗哈笑”,、“北洼紅葉”等十余處,。此外,還有唐代栽植的“同根三異樹”,,唐柏寶菊花等古木名卉,。
凈居寺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凈居寺是佛教天臺宗的始祖庭,。北齊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來到光州(今光山縣)大蘇山結(jié)庵,開壇說法,,“數(shù)年之間,,歸從如市”。在長達14年之久的歲月里,,他造金字般若27卷及法華琉璃寶函,,為僧眾宣講法華、般若二經(jīng),,完成《法華安樂行》,、《立誓愿文》等著作。傳法之余,,還率徒躬耕蘇山,,辟荒種茶,辟池種蓮,,并在大蘇山山陽一處如削如劈的天然石壁上,,刻下“住大蘇山慧思開石,甲戌年三月二十五日”,,以記其深山修持之愿,。這里還流傳著山神點化慧思留此結(jié)庵的佳話。相傳慧思來到大蘇山時,正值春光旖旎,,山花爛漫,,萬木爭榮,只見四周群山環(huán)抱,,群峰隆起,,一峰獨尊,好一處人間勝境,!正細心思量,,忽見一白發(fā)老者路過,問其姓,,答曰“蘇氏”,,又得南北大、小二蘇山名,,遂想起臨行前師父曾對他說:“遇三蘇則住”的話,于是決定在此結(jié)庵,。再尋老者時,,已無影無蹤,便料定是此山神,。如今,,山神點化慧思在大蘇山結(jié)庵傳法在當(dāng)?shù)匾咽抢嫌捉灾拿勒劇?公元560年,釋智顗冒著戰(zhàn)火慕名千里投奔大蘇山,,師從慧思7年,,苦心修習(xí)“法華三昧”,精研《法華經(jīng)》,,一日突然開悟,,心思豁然開朗,這就是佛教史上出名的“大蘇開悟”,。智顗在大蘇山學(xué)識精進,,定慧雙修,創(chuàng)立了“三諦圓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等系統(tǒng)的天臺宗佛學(xué)理論,于公元567年受師慧思指派率法喜等27人前往建康(今南京)傳法,,后于公元575年入浙江天臺山建國清寺,,開宗立派,弘揚佛法,,創(chuàng)立佛教天臺宗,。智顗一生著述甚豐,佛著曾先后傳入朝鮮、日本,。日本天臺宗佛教徒盛贊他為“中國的釋迦牟尼”,、“天臺智者大師”,曾多次率團專程到凈居寺尋根探祖,。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律宗大師道岸(光州人,在長安為孝和帝順,,各大寺院綱維總務(wù),,薦福寺建造者)率弟子鑒真等從長安返回故鄉(xiāng)光州,為追念天臺“二圣”(慧思,、智顗),,亦為報恩家鄉(xiāng),在大蘇山建造了氣勢恢宏的寺院,,始名凈居寺,。道岸建寺時造塔于山頂,相傳塔頂有紫云如華蓋,,凝久而不散,,望到祥云有瑞兆,因而得名紫云塔,,現(xiàn)塔圮基存,。寺院建成初始就顯示出“有招提之勢,佛圣之容,,峰塔巖峨,,宗風(fēng)浩蕩”。
寺分三進兩院,,一進天王殿,,二進觀音殿,,三進大雄寶殿,,東,、西兩院以寺廟中心線呈對稱分布,,建筑體系完整,,風(fēng)格古樸,、典雅,,鼎盛時期(唐,、宋)僧超千人,,房過千間,,殿、堂,、樓,、亭、臺、塔,、廊等古建成群,,后因歷史原因三次毀于兵火,屢毀屢建,。唐廣明庚子之亂(公元880年),,寺毀于兵火。宋乾興(公元1022年)復(fù)建,,真宗賜額“敕賜梵天寺”,,故又名梵天寺。元季毀,,明初修葺,。于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頒藏經(jīng)于寺。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釋慧門募修,。
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頒《欽賜大蘇小蘇重建記》碑記,凈居寺得到了保護,。乾隆四十年(公元1755年)釋廣慈于佛殿右舊址,,辟禪堂五楹,漸復(fù)叢林之舊,。民國期間(公元1930—1948年)因戰(zhàn)亂寺院及佛像遭嚴(yán)重毀壞。現(xiàn)存房屋80余間,,其中大雄寶殿5間保存完好,,為明末建筑。其余廂房為民國時期所建,,但破損嚴(yán)重,。道岸圓寂后,其弟子鑒真以凈居寺為主要道場,,在江淮一帶傳播南山律宗,,后去揚州,并不畏艱險六渡東海到達日本,,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qū)者,。因此,凈居寺又是律宗的祖庭之一,。
據(jù)《中國寺廟與菩薩》一書載:按時間排序,,凈居寺在我國主要佛寺中為第15位。正是由于凈居寺在我國思想文化史和哲學(xué)佛教史上的厚重地位,,因而國學(xué)大師季羨林,、任繼愈,中國社科院名譽學(xué)部委員黃心川、楊曾文,,武漢大學(xué)出名哲學(xué)家蕭父,、唐明邦,出名教授段德智,、麻天祥,、孫昌武等或親來考察,撰文題字,,或為凈居寺重建復(fù)興奔走呼吁,。
漢
道家出名羽士蘇耽到大蘇山修道煉丹,號紫氣仙人,,傳說他忽一日于蘇仙石“化鶴升仙”,。
東晉出名道教理論家葛洪(284—364年)曾棲隱光山仙居山、杏山,。他在《神仙傳》中記載“郴人蘇耽于西漢文帝三年五月十五,,從絕頂沉香石跨鶴升仙”。
南北朝
北齊
天保五年(554年)年初:天臺二祖慧思歷盡艱險到達大蘇山,,結(jié)庵而住,。三月二十五在大蘇山摩崖刻石記之。不久修齊光寺,,開天臺祖庭之初,。慧思帶領(lǐng)徒眾在大蘇山辟荒種茶,,辟池種蓮,。
天保七年(556年):慧思在大蘇山講《摩訶衍義》。
天保九年(558年):慧思在大蘇山“唱告諸方”,,發(fā)表《立誓愿文》,。是年十一月十一,慧思造金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部,,并造琉璃寶函盛之,。
北齊乾明元年(560年):智顗不顧兵刃交加,慕名到大蘇山投慧思門下,,慧思開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智顗的受戒律師慧曠,,也到慧思門下求學(xué),。
北齊乾明至天統(tǒng)間:智顗受慧思真?zhèn)鳎4鷰熤v法,,智顗師事慧思,,得傳“漸次,、不定、圓頓”三種止觀,?!耙恍娜^”、“三諦圓融”等思想已形成,?;鬯荚诖筇K山的門下第子,智顗“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僧照“苦心禪定,,最為第一”。
北齊天統(tǒng)四年(568年):兵荒馬亂,,慧思避難率第子僧照等40余人去南岳宣教,。智顗承師慧思近8年,學(xué)有大成,,遵師囑率徒眾法喜等30人,,先期(567年)去金陵“傳燈化物”,說教弘法,。
太建初年(569年)慧思及徒眾去南岳后,,留在大蘇山的僧人繼續(xù)開慧思道場。清人有詩云“選佛場開太建初”,,是為此證,。
唐
神龍二年(706年):律宗大師道岸(光山人),從長安宮庭辭歸故鄉(xiāng),,在大蘇山原慧思結(jié)庵禪觀處,,建造凈居寺,造凈居塔(紫云塔)于大蘇山頂,,率徒植龍柏、銀杏,、花卉,、靈草;鑒真師事道岸,,隨之到江淮地區(qū),,以凈居寺為中心,傳教說法,。自此,,凈居寺為律宗寺院。從道岸受具足戒學(xué)律范的玄朗,,學(xué)成后,,被推為天臺八祖,。
天寶十二年(753年):禪宗南宗高僧神會貶逐弋陽郡(治所在光山),屢到凈居寺寄住,。
大歷年間(7世紀(jì)六七十年代):“茶圣”陸羽(湖北天門人)遍訪產(chǎn)茶之地,,足跡遍江淮,曾滯留大蘇山,,寓住凈居寺,,精研淮南佳茗,得出“淮南茶,,光州上”的結(jié)論,。
有資料說:天寶十三年(754年),陸羽訪茶首歷淮南諸茶山,。廣明元年(880年):凈居寺毀于兵火,,佛像、文物損失殆盡,。
宋
乾興元年(1022年):重建凈居寺,,真宗皇帝題名“敕賜梵天寺”。
元豐三年(1080年)正月下旬:蘇軾謫黃州,,途經(jīng)光山,,慕名游覽大蘇山凈居寺,寫下了《游凈居寺詩并序》,,此間還有詩《梅花二首(光山度嶺作)》,,是為詩壇千古名唱。后又有“去今日關(guān)山路,,細雨梅花欲斷魂”,、“春風(fēng)嶺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句,,前后詩出一事,,成為詩壇膾炙人口的詩話故事。
元豐四年至六年:蘇軾在黃州任,,常寓凈居寺“第以福鄉(xiāng)靈境,,故往往寄嘯而逃禪焉”,選寺后山陽半腰一平地,,建讀書堂,。其第蘇轍,好友黃庭堅,、佛印,、道潛、陳季常相繼到蘇山造訪,。
嘉定十四年(1221年)年初:宋金交兵,,金兵犯光山,,屯兵七里鎮(zhèn),宋兵退據(jù)凈居寺,。兵亂中凈居寺罹難,,又一次毀于兵火。
元
至元四年(1338年):凈居寺重修,,福琦,、本善整飾門墻,不遜前人之志載:凈居寺“元季毀,,明初修葺”,。
明
正統(tǒng)初年(1436年):凈居寺重修,福琦,、本善整飾門墻,,不遜前人之志。
嘉靖九年(1530年):僧惠榮,、惠香重修凈居寺殿宇,,不讓前人之功。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凈居寺“新建祖師,、伽藍二殿,,方丈禪堂”。
萬歷五年(1577年):八月二十六,,豫楚名士文人16人,,宴集、游覽凈居寺,,賦詩詠唱這座千年古剎,。5年后,又刻石志其事,。
萬歷十二年(1584年):二月下旬,,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廖逢節(jié),回故里凈居寺,。名宦留蹤,,鄉(xiāng)賢傳專聲。凈居寺改設(shè)十方火主(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火主,膳食伙房管理),。
萬歷四十二年(1628年):大蘇山當(dāng)?shù)剜l(xiāng)坤,、百姓,重修讀書堂,。志載凈居寺“崇禎末復(fù)毀”,。
清
順治十七年(1660年):釋慧門修葺凈居寺,“鼎建前后大殿各五楹”及東西禪房20余間,。自此,,凈居寺為曹洞正宗法門。
康熙元年(1662年):欽賜大蘇山梵天寺重建,。
乾隆四十年(1775年):釋廣慈于佛殿右舊址辟房五楹(一列為一楹),,漸復(fù)叢林之舊。
嘉慶間(1808年):大蘇山頂?shù)淖显扑堋?/p>
道光八年(1823年):僧竺鼎重修文殊塔,、讀書堂,。
道光二十年(1840年):紫云塔圮。
咸豐元年(1851年)八月:紫云塔重修告竣,。
光緒七年(1881年):皇帝敕賜梵天寺合院大眾改換佛祖金身,。凈居寺僧院茶園規(guī)模擴大,今存光緒,、宣統(tǒng)間所植茶樹300多叢,。
現(xiàn)代
1908年:大蘇山紫云塔再圮。
1931年:現(xiàn)代名僧,、佛學(xué)大師太虛,、圓瑛先后到凈居寺講佛。太虛(1889—1947年),,佛教新派人物,,曾在武昌、廈門,、重慶等地創(chuàng)辦佛學(xué)院,,培養(yǎng)僧才,并創(chuàng)辦《海潮音》佛學(xué)月刊,。1925年率領(lǐng)佛教代表團出席在東京召開的“東亞佛學(xué)代表大會”并考察日本佛教,。1928年,歷游法,、英,、德,、美,講演佛學(xué),,為華僧到歐美宣傳佛教之始,。抗戰(zhàn)期間,,率國際佛教代表團訪問緬甸,、印度、錫蘭,、新加坡等地,,爭取國際佛教徒對中國抗戰(zhàn)的同情??箲?zhàn)勝利后,,在重慶組織“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被推為為主任,。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論》,、《太虛大師全集》等。圓瑛(1878—1953年),,歷任寧波天童,、福州鼓山、雪峰及南洋檳城極樂寺諸名剎住持,,并從事講經(jīng)說法,,為佛教舊派代表人物。1929年,,中國佛教會成立,,被推為會長,蟬聯(lián)數(shù)屆,。新中國于1953年成立中國佛教協(xié)會,,被選為首任會長。著有《大乘起信論講義》,、《圓瑛法匯》等,。
1931年春夏:凈居寺屬光山蘇維埃區(qū)域,寺院,、寺產(chǎn),、僧侶受到蘇維埃政府保護。
1938年春夏:國難當(dāng)頭,,凈居寺僧人騰出僧房,,供“抗日軍人訓(xùn)練班”使用,訓(xùn)練班骨干大部分系共產(chǎn)黨員,新中國成立后多為省廳級干部,。
1948年春:光羅縣愛國民主政府受凈居寺僧人禮納入寺臨時暫駐。
1954年:新中國成立后修葺凈居寺,。
1962年:印尼總統(tǒng)蘇加諾訪華,,提出要拜謁光山凈居寺,未得成行,。
1970年:原河南省委書記劉建勛視察凈居寺,。
1980年7月31日:中河南省書記劉杰在信陽地委書記劉玉齋、光山縣委書記趙鳳羽的陪同下,,視察凈居寺,,指示保護好文物,甚贊蘇山茶,。
1980年9月:河南省文物部門及信陽地區(qū)各縣文物工作者參觀,、考察凈居寺古跡文物。
1981年5月:出名詩人,、北京市文聯(lián)副主席阮章競游大蘇山凈居寺,。
1987年2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凈居寺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7月31日:日本第二次天臺智者大師足跡探訪之旅訪中團一行13人謁拜大蘇山,。
1989年5月1日:全國出名茶葉專家,、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茶學(xué)系主任林鶴松為凈居寺“蘇山茗芽”題詞:“蘇山茗芽,色,、香,、味俱佳”。全國出名評茶專家,、安徽農(nóng)大教授陳慧春題詞:“蘇山茗芽,,形美質(zhì)優(yōu)”。河南省農(nóng)業(yè)廳茶葉專家錢遠昭的題詞為“蘇山茗芽形美色翠綠,,味醇香氣高”,。
1997年:日本佛教界“智者大師足跡”電視片攝制組到光山大蘇山凈居寺采訪拍攝。題詠:九龍捧圣有高僧,,千五佛光沐東瀛,。
1997年:光山縣人民政府公布:開放凈居寺佛教活動場所及佛事活動。
1998年1月:大韓民國慶尚此道駐河南省國際交流員吳承憲先生,,在省政府外事辦處長金宏卿和鄭州大學(xué)外事辦原主任黃開傳陪同下,,專程參觀考察大蘇山凈居寺,為韓國天臺宗信眾尋根作調(diào)查,。
1999年8月:日本旅游觀光團,,以板本廣博為團長一行9人參觀凈居寺。
2000年春:光山縣農(nóng)業(yè)局凈居寺茶場、光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重建的蘇東坡讀書堂竣工落成,,并對游人開放,。
2000年5月26日至28日:由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武漢大學(xué)宗教學(xué)系,、光山縣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的“光山凈居寺與天臺宗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光山縣城召開,。
2000年11月:光山籍中科院院士文圣常回鄉(xiāng)捐資助教,,其間游覽了凈居寺,,題詞贊曰“花香飄凈居,人勤美山林”,。
2001年5月:我國出名茶葉專家,、中國名茶評選委員、專家組組長于杰參觀大蘇山凈居寺,,并親筆題詞:“高山名寺出名茶”,。
2001年7月:由出名學(xué)者黃心川、楊曾文,、麻天祥主編的《光山凈居寺與天臺宗研究》由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發(fā)行,。
2002年5月16日:中共光山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xié)聯(lián)席會議決定開發(fā)凈居寺生態(tài)和文化旅游。河南藍天集團于7月份投資100萬元修通凈居寺旅游主干道,,并于當(dāng)年10月份開始在凈居寺周邊投資興建萬畝生態(tài)茶園,。
2002年7月20日:國學(xué)大師、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親筆為即將重建的“紫云塔”題字,,武漢大學(xué)麻天祥教授親筆撰寫《重建紫云塔題記》,。
2003年3月:原成都軍區(qū)政委萬海峰上將親筆為大蘇山凈居寺茶場生產(chǎn)的信陽毛尖題名“凈居毛峰”。
2014年4月:開始對毀損房屋進行大修,、重建,。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大宋王朝發(fā)生了一起出名的“文字獄”,,那就是“烏臺詩案”,,案件的主角就是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致禍的原因,,罪名是“莫須有”,。
當(dāng)時正逢北宋政治混亂,新舊兩黨斗爭激烈的時候,,作為保守派的蘇東坡反對王安石變法,,觸犯改革派的利益,,所以他們就找了一個借口,將他下獄,;最后雖僥幸保住性命,,但被發(fā)配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正月,,蘇東坡一行離開汴梁,。
凈居寺位于光山縣西南約20公里處,坐落在大蘇山南,,小蘇山北,又稱梵天寺,,是中國的佛教圣地,,是佛教天臺宗的發(fā)祥地。凈居寺系南北朝北齊文宣帝天寶年間(550-560)由名僧慧思和尚結(jié)庵,,唐中宗神龍時(705-707)由道岸禪師建寺,,始名“凈居寺”,后毀于兵火,,幾經(jīng)修復(fù),,矗立至今。公元1022年,,宋真宗賜名“梵天寺”,。在它鼎盛時期,僧超一千,,房過千間,,香火綿綿。
蘇東坡在此地寫出了出名的《游凈居寺詩并敘》:
寺在光山縣南四十里,,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寺僧居仁為余言:齊天寶中,,僧慧思過此,,見父老問其姓,曰“蘇氏”,。又得二山名,,乃嘆曰:吾師告我遇三蘇則住,遂留結(jié)庵,。而父老竟無有,,蓋山神也。其后僧智覬見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則世所謂思大和尚,、智者大師是也。唐神龍中,道岸禪師始建寺于其地,。廣明庚子之亂,,寺廢于兵火,至乾興中,,乃復(fù)而賜名曰“梵天”云,。
十載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
不悟俗緣在,,夫身蹈危機,。
刑名非夙學(xué),陷阱損積威,。
遂恐生死隔,,永與云山違。
今日復(fù)何日,,芒鞋自輕飛,。
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淚揮,。
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
愿從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
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
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
后人將他的詩文刻在石碑上,成了很重要的歷史文物了,。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蘇東坡當(dāng)時的心情已趨于平靜,,“愿從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凈居寺已成了蘇東坡的靈魂家園,,“回首吾家山,,歲晚將歸焉,。”“吾家山”,,蘇東坡已經(jīng)將那里當(dāng)成了自己的家或者歸宿了,。
蘇東坡達到黃州后,還念念不忘凈居寺,,先后幾次回到凈居寺,,在那里流連山色,談佛論經(jīng),,讀書閱讀,,低吟淺唱。后來,,人們把他在凈居寺時讀書的草廬辟為“東坡讀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