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山拔地而起,橫亙于甘谷縣城南,,山勢巍峨,,連峰疊嶂?!陡使瓤h志》中記載:天門山“為縣之主山,,海拔1582米。山勢突兀,,三峰挺拔,,宛如筆架,俗名筆架山,。曾設天門隘,,為縣城屏障?!?/p>
天門山山勢巍峨連峰聳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錦,。南嶺渠水,,潺潺環(huán)繞;盤山公路,,直通山頂,。
正如《甘肅通志》描述甘谷縣城的景色:“關嶺東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門,,北環(huán)渭水,萬山四塞,,復嶺重網,?!碧扉T山是觀賞城區(qū)景色的去處。每當旭日東升,,登臨山頂,,晨霧中環(huán)視四野,但見層巒疊嶂,,綿延起伏,,頗為壯觀;俯瞰渭水平川,,煙霧繚繞,,玉帶蜿蜒,高樓林立,,霞光映彩,。夕陽西照時,則四野涂金,,山巒輝映,。清康熙年間伏羌(今甘谷)縣令曹思義賦詩曰:
秦隴名山眼底收,天門翠聳更無侔,。
云開平野田疇繡,,霧散高城樓舍稠。
天門山東岳大帝信仰起源于泰山神崇拜,,泰山神信仰起源悠久,,是原始宗教中山神崇拜的延續(xù)和演變,據(jù)《史記·封禪書》中所引《管子·封禪書》載,,早在傳說時期就有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堯,、舜,、禹等都曾對泰山有所崇奉。而隨著后來帝王對泰山的正式封禪,,則使泰山信仰有了更加神圣,、崇高的意義。
甘谷縣泰山神信仰由來已久,,現(xiàn)有據(jù)可查的證據(jù)表明,,天門山東岳大帝信仰應該始于宋代。宋代時由于官方詔令天下供奉東岳大帝,,民間開始普遍信仰供奉,,全國各地紛紛建立廟宇供奉,,而甘谷天門山東岳廟也是此時建立的。
《甘谷縣志》載:“(天門山)頂有東岳廟,,又稱天齊宮,,俗稱泰山廟。該廟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1),,采本山原始林木而建,。廟內塑像威嚴雄起,殿壁十王畫像襟帶須眉飄飄飛動,,鬼判詼奇警人,。” 從文中可知,,天門山的東岳廟正是宋代時始建,,而甘谷縣東岳大帝信仰則至晚是從宋代開始在民間普及。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下達圣旨敕令全國通祀東岳泰山神,,企圖通過利用泰山神之威神來達到“鎮(zhèn)服四海,,夸示外國”之效。甘谷縣在宋代時期是宋夏交戈的前沿陣地,,在這時修建泰山廟供奉東岳大帝,,無論從政府自上而下的政令號召,還是從民間自下而上的宗教需求,,作為生活在多戰(zhàn)之地的苦難老百姓來說,,東岳大帝信仰的流行是順理成章的。
另外從天門山東岳大帝造像及殿內壁畫內容可推測,,甘谷縣供奉信仰的東岳大帝的身份應該是黃飛虎一系,。附近的武都地區(qū)、天水地區(qū)其他地方所信仰的東岳大帝也多為黃飛虎之說的東岳大帝信仰,,或稱“黃爺”,,也可以作為推測甘谷縣東岳大帝為黃飛虎的佐證。
自宋代之后,,東岳大帝信仰在甘谷如何存在,、發(fā)展、變化,,史料已不可考,,而宋代所建天門山頂?shù)臇|岳廟后來也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在所存為后建,?!陡使仁吩挕份d:“(天門)山巔東岳廟……后毀,現(xiàn)存寺廟建筑為20世紀末以后所建,,由山門,、佛堂,、東岳廟組成?!?/p>
從現(xiàn)在的天門山建筑格局及宗教管理和宗教活動來看,,天門山已經主要成為佛教道場。如山下及山頂建筑成為“天門寺”,,山頂由佛教出家僧人主持并管理,。山下也稱天門寺主殿供奉的則是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佛教大菩薩,,泰山爺黃飛虎則居于旁邊配殿。
聞明遐邇的“天門春曉”是“甘谷八景”之第一景觀,,早見于明朝天啟七年(1627)葉應甲修纂的《伏羌縣志》,,明清兩代吟詠天門春曉的詩作均載于縣志。清時伏羌知縣侯新嚴就有詩詠《天門春曉》:“天門清峻豁吟眸,,春笑宜人曉更幽,。麥陌如鱗山裹繡,苔岑有約我重游,。振衣石磴邀林鳥,,搔首云巔接斗牛。古剎依稀馀蔓草,,東風吹著碧光浮,。”清駱繼賓也有同題詩:“誰到天門謁見天,,三峰聳峙碧云連,。萬家煙火凝目近,百里山河舉步前,。綠水朱山花點翠,,白梨紅杏錦生妍。春風一蕩融合后,,拖得物華顯渭川,。”字里行間,,全是春意。天門山清幽雅靜,,文人雅士常登臨聚會,,酬唱詠和,累有佳作,。
山巔的東岳廟,,又稱天齊宮,,俗稱泰山廟。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1),,據(jù)傳是采本山原始森林所建,,是一組布局謹嚴,氣度恢宏的古建群,,后來不幸毀壞?,F(xiàn)存寺廟建筑都是二十世紀末以來陸續(xù)建成的,由山門,、佛堂,、東岳廟組成。廟內塑像威猛肅整,,壁畫人物襟帶須眉,,飄飄飛動,小鬼判官神情逼人,,栩栩如生,。廟院內兩株紅白牡丹植于北宋,系珍貴的文物樹木,。
山南坡有一口清泉,,俗稱“蛤蟆口”,周圍青草翠蔓,,環(huán)境清幽,。泉水從石縫石縫流出,晶瑩澄澈,,清冽甘美,,四季不絕。翻山而來的本地人絡繹不絕,,在此排隊取水,。據(jù)說用此水沏茶,可以清肝明目,,延年益壽,。
“七把刀”是天門山北坡的七道山梁,形如七把尖刀,。相傳很久以前,,伏羌縣羌人當?shù)溃艛D漢人,,終于起了沖突,。漢人人數(shù)較少,只好退守天門山,。某日羌王率領部隊大舉進攻天門山,,羌人個個手持刀斧,,大呼小叫,沖上天門山北坡,。守山的漢人用滾木,、石塊向羌人還擊,但寡不敵眾,,眼看山寨將被攻破,。在值危急萬分的時刻,只見一道金光突然閃現(xiàn),,天門山北坡,,齊刷刷地崛起七道山梁,猶如七把聳立天際的石刀,,劈入羌人陣中,。眼看就要得勝的羌人部隊,被從天而降突如其來的天降神刀嚇得驚惶失措,,報頭逃命,,從此不敢來犯?!捌甙训丁敝蜗蟮乇憩F(xiàn)了天門山北坡的險峻,,而這傳說也曲折地反映了歷史上的民族沖突,以及“伏羌”這一地名的由來,。
在天門山山下,,有座“天門寺”。寺中殿宇建筑雄偉壯觀,,有觀音殿,、圣母殿、將軍殿,、竹林社等,,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舉行廟會,會期一周,。其時正值暮春時節(jié),,滿山鳥語花香,美不勝收,。游人們結伴而至,,拜佛許愿,游山玩水,。那場面真是一是繁華,,可謂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