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末山九峰禪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崇福禪林”距今千余年歷史,唐乾寧年間(894-897年),,延請洞山良價法嗣普滿禪師來此開山,,授徒傳經(jīng),聲名漸盛,。之后由大覺道虔禪師接代,,成為著名的九峰道場。與宜豐洞山,、黃檗,、五峰、高安真如,,并稱“五大道場”,。據(jù)《五燈會元》記載,以“九峰”冠以名號的高僧,,有九峰普滿,、九峰通玄、九峰義詮,、九峰虔,、九峰勤、九峰希廣等,。楊歧宗創(chuàng)始人方會,,就是在九峰寺落發(fā)為僧的。
最讓末山九峰道場名聲遠播的當屬唐代著名的比丘尼了然禪師在此領眾駐錫,,接引十方,。遍山駐眾多達五百茅攻蓬。諸多禪人往來造訪,,名震一時?,F(xiàn)為當今世界罕有的唯一女眾禪宗祖庭。
《五燈會元》記載了當年臨濟門下的灌溪和尚求法末山而得悟道的公案:
瑞州末山尼了然禪師,,因灌溪閑和尚到,,曰:“若相當即住,不然即推倒禪床,?!北闳胩脙?nèi)。
九峰山禪宗法流,、佛教沿革
九峰山的佛教開創(chuàng)并繁榮於唐代,。中興於宋代。衰微於明清及民國,?;謴挽懂敶D酥袊献诙U興衰史的縮影,。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與中華本土文化從對峙。矛盾,。沖突到融合,。凡經(jīng)六百年的發(fā)展。到了唐代,。已進入一個新階段,。以西元八世紀左右六祖慧能大師創(chuàng)立南宗禪為標志,。之後的約二百年。中國的佛教特別是禪宗完成了一次大的變革,。發(fā)生在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會昌年間的武宗滅法。以及晚唐的黃巢,。王仙芝起義,。加速了這次革命的完成。三次大的社會動湯,。使佛教逐步從皇權走向民間,。北方的佛教及北宗禪衰微而以農(nóng)禪并重的南方山林佛教得以興盛。山林化,。民間化,。本土化和禪法上的簡潔明快。成為這種文化變革的主要特徵,。
唐代建制依自然地理條件分全國為十個道,。江西地區(qū)屬江南道。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江南道被分為江南西道,。江南東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統(tǒng)轄包括今江西,。湖南兩省,。安徽南部。湖北東部等長江以南地區(qū),。江南西道的治所在洪州(今南昌市),。
江西特殊的地理條件。加上地方官府的扶持,。吸引了飽受社會動湯的北方人才的大量遷入,。大批文人學士。僧人游走其間,。一時間,。江西成了南方文化中心。南宗禪有了迅猛的發(fā)展,。
六祖的兩大弟子,。南岳懷讓與青原行思。分別創(chuàng)立南岳禪系和青原禪系,。南岳系下,。懷讓傳馬祖。馬祖座下有百丈懷海,。南泉普愿,。歸宗智常,。大珠慧海。大梅法常等,。下輩又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高安大愚,。趙州從諗,。五峰常觀等,。其下有出臨濟義玄。仰山慧寂,。香嚴智閑,。長沙景岑。末山了然等,。青原系下,。青原傳石頭希遷。石頭座下有天皇道悟,。藥山惟嚴,。丹霞天然。潮州大顛等,。下輩又有龍?zhí)冻缧?。船子德誠。道悟宗智,。云巖曇晟,。居士李翰等。其下有德山宣鑒,。夾山善會,。石霜慶諸。洞山良價等,。再下就是雪峰義存,。上藍令超。曹山本寂,。云居道膺,。疏山匡仁。九峰普滿,。九峰通玄,。九峰道虔等等。兩大法系形成了三大宗派,。臨濟,。曹洞,。溈仰。這些祖師大德,。法門龍象在江西這個遠離朝廷的靈秀之地爭奇斗豔?,F(xiàn)廣長舌。作獅子吼,。演化無窮,。譜寫了中華文化最為璀璨的篇章。江西成了個道場林立,。高僧云集,。人才輩出的禪宗圣地。僅在現(xiàn)今宜春域內(nèi)就有寶峰,。百丈,。黃檗。洞山,。仰山,。末山。五峰山,。三峰山,。南源山。逍遙山等大的叢林,。小的寺廟更是不計其數(shù),。常常是一山有多寺。宛如一個禪宗的大學城,。
高安真如寺的大愚禪師,。師從廬山歸宗智常。乃是馬祖道一的法孫,。雖然各種燈錄上關於他的記載甚少,。但在叢林中的威名一點也不遜色。當年黃檗座下的義玄禪師,。三次問法三次被打,。正是大愚禪師那句黃檗老婆心切。使他大徹大悟,。義玄禪師後北上河北,。住持臨濟院。創(chuàng)臨濟宗,。臨濟宗風從此橫行天下,。
大愚禪師的嫡傳弟子了然禪師。在九峰山開山。筑定林院,。聚徒五百,。說法濟世。而為禪宗史上一位杰出的尼眾祖師,。
另據(jù)同治《上高縣志》載,。實際尼堪驗俱胝和尚之事也發(fā)生在縣城之上蔡門外龍化山開善院。那位俱胝和尚,。師出杭州天龍和尚,。天龍和尚嗣法大梅法常。大梅法常又是馬祖的高足,。
禪宗的史傳所記尼師不多,。而獨在這塊土地上?;蠲摮鰞晌蝗绱私艹龅哪岜娮鎺?。實難思議,。青原法脈至洞山良價已是第四代,。良價禪師自懿宗咸通元年(公元八六○年)五十三歲開法洞山。十年來座下常有千眾,。其間應對說法多不勝舉,。且精深險峻。膾炙人口,。為天下叢林廣為傳頌,。讓不少修行者獲益非淺。也有不少修行者因之見道開悟,。
洞山圓寂後,。其法嗣弟子見於史傳記載者約有二十八人。其中不乏曹山本寂,。云居道膺,。洞山道全。青林師虔,。疏山匡仁,。九峰通玄和九峰普滿這樣的大師。
晚年的李氏王朝,。如西山落日,。每況愈下。黃巢,。王仙芝起義後,。鐘傳被昭宗封為鎮(zhèn)南節(jié)度使。南平王,。主政江西二十馀年,。他重視文化,。篤信佛教。特別與曹洞宗的因緣深厚,。早年地位微賤的時候即拜高安上藍寺的令超大師為師,。而令超的師父乃是鼎鼎大名的夾山善會和尚。夾山是藥山惟嚴的徒孫,。與洞山屬同輩,。中和二年(公元八八二年)。鐘傳奏請於洪州建寺,。迎令超禪師居住,。寺名沿用高安舊名。曰報國上藍寺,。其還在上高武泉山創(chuàng)建普濟寺,。宜春蟠龍山創(chuàng)建蟠龍禪院。再三降使迎請本寂,。道膺兩大弟子,。又為道膺奏請紫衣。師號,。由是法軒大敞,。玄教高敷。對洞山禪系發(fā)展起了大的推動作用,。
良價師於八六九年圓寂,。通玄師時年三十五歲。遂筑廬於塔旁,。守孝三年,。僖宗中和年初(公元八八一年)。通玄師四十七歲,。離開洞山北游參學,。後南歸豫章。鐘傳執(zhí)弟子禮,。北面而師事之,。未幾。鐘在末山建隆濟精舍,。延請通玄師,。師住九峰約十五年之久。至乾寧三年(公元八九六年)三月二十日六十三歲圓寂,。
普滿大師住洞山不下三十年,。直至唐乾寧年間(公元八九四~八九八年)。鐘傳舍其當年聚兵此山時的故宅為寺。昭宗賜號宏濟,。延請其為第一代住持,。昭宗天復年間(公元九0一~九0四年)宏濟寺改號為崇福禪林。普滿大師住持崇福不多年,。道虔禪師即告別湖南石霜山而北游至九峰山,。
公元九0二年。云居道膺入滅,。之後的近一個世紀,。曹洞宗已風光不再。一度輝煌的溈仰宗,。也絕傳了,。耐人尋味的是。這一時期,。雪峰義存的弟子文偃禪師,。在南漢韶州開創(chuàng)了云門宗。另一弟子玄沙師備的法孫文益禪師在南唐開創(chuàng)了法眼宗,。成為五代時期影響最大的禪宗宗派,。公元九六一年。南唐李煜即位,??顾蚊麑?。南昌府尹林仁肇於開寶五年(公元九七二年)迎請道詮禪師住持九峰隆濟院,。道詮禪師嗣長沙延壽寺慧輪法師?;圯喎◣熌搜┓辶x存的法孫,。道詮禪師住持九峰十有三年。其間,。林仁肇遇害,。公元九七五年南唐國滅。道詮禪師在九峰安心辦道,。例試經(jīng)業(yè),。并習禪觀??嘈慕?jīng)營亂世中的這一片凈土,。
元仁宗延佑年間(公元一三一四~一三二0年)。上高縣曲禮裏人羅半江,。即正慧明德(道全)禪師,。住持崇福寺達二三十年。捐衣缽。鼎建佛殿,。藏殿,。蒙堂。前資堂及東庵重樓,。百廢俱舉,。以其馀資助修橋渡。盡全力復興該寺,。深受僧俗贊嘆,。至正(公元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初。於本山示寂,。
明清及近代佛教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衰落期,。明代自洪武年間對僧寺實行嚴格管制。禁止僧侶與世俗接觸,。如隋唐五代兩宋禪宗那樣的重教理,。重修持。重山居隱淪的燦爛風光已經(jīng)不再,。代之以對觀音的信仰,。念佛。放生會,。素食,。經(jīng)懺等民間實踐。
清朝入關以後,。佛教雖然仍被敬信,。但是清廷為了籠絡蒙藏地區(qū)邊疆民族的關系。對密教的佛法,。尤極尊崇,。內(nèi)地的佛教。自雍正以後,。禪宗一派,。在叢林制度的庇蔭下。其法統(tǒng)的傳承,。有形式的保留,。但實際上。已是一蹶不振,。從清初到以後三百年間,。士大夫們。竭誠致力於匡復大業(yè),。大多專志於經(jīng)世實用之學,。出家的師僧們,。在佛學見地上。又無特別的創(chuàng)獲,。所以佛學不再有唐宋以來的聲望,。佛教本身。人才衰落,。極少有如唐宋高僧的嘉言懿行,。
據(jù)《上高縣志》載。明洪武丁己(公元一三七七年)僧性空增建堂宇十五間,。清初寺毀於火,。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年),。有僧靈石從洞山來,。誅茅剪棘。復就故址,。重建殿宇,。靈石洞山之徒宗遠已任。皆其法門也,。寺有糧八石三斗,。田半荒蕪。府縣為請得免徵稅,。按敖陽寺凡九,。惟末山九峰為最。末與蒙并峙,。蒙山最大,。末最高。與匡廬,。西山并稱雄勝,。宋運副蔣之奇。袁守阮閱,。明文莊公鄒守益講學於此。近時邑人李淩漢皆有詩紀其勝,。
晚清至民國初年,。佛教活動持續(xù)不絕。香火旺盛,。
抗日戰(zhàn)爭之後,。因戰(zhàn)亂影響。僧徒漸散,。到解放前,。寺內(nèi)只有僧三人,。此時尚有寺田百畝,。收租谷六十馀擔,。附近居民中有信徒常來求簽占卜,。正月初一。還有一些信徒到寺燒香朝拜,。由寺內(nèi)和尚招待齋茶并分送齋餅,。
解放後較短時間內(nèi)尚有僧人居住,。一九五一年土改後,。僧去寺空,。寺內(nèi)菩薩被毀。寺內(nèi)香爐。大鐘被盜。往日的風光已然不再,。一九五七年成立國營九峰墾殖場,。崇福寺整體建筑由於年久失修,。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因無人看管,。年久失修而倒塌,。
一九八二年崇福寺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五年,。九峰林場撥款二十馀萬及各界募捐共三十余萬元,。在原址上重建。寺廟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磚石木結構,。殿堂二進一天井。兩側上下有雙重廂房,。磚砂混合墻,。殿內(nèi)供奉著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