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獅峰寺又稱獅峰廣化禪寺。位于福安市柏柱洋獅峰山麓,,距縣城30公里,。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原在山頂,,明永樂年間(1403-1424)移建于此,。據(jù)載。明武宗曾游此寺,,御題寺匾“獅峰廣化禪林”,,并贈詩,詩中有“方池影動魚驚客,,半嶺聲來竹引風(fēng)”之句,。
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修,。寺院占地1.3萬平方米。坐西朝東,,傍山而立,,建筑雄偉。雖時歷千年而廟貌尚存,。為閩東佛教千年古剎,,屬閩東佛教歷史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大殿建筑風(fēng)格獨特,,歷史價值極高,屬國內(nèi)罕見,,1985年10月作為革命舊址被福建省政府核定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2006年5月25日由國務(wù)院核定并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此外,,寺中還留有大量豐富的歷代文人墨客的名作佳句,。1991年,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親題寺名“獅峰寺”三字,。
寺內(nèi)建筑
獅峰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觀音閣四個主體建筑組成,,這四大建筑建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其他建筑對稱分置兩側(cè),,布局錯落有致,,古樸典雅,表現(xiàn)出明顯的唐末建筑風(fēng)格,。游人進(jìn)入雕梁畫棟的天衛(wèi)殿,,但見彌勒袒腹,笑口迎人,;菩薩,、天王神威凜凜。過牌樓,,背立一尊護(hù)法韋馱塑像,,儀容整肅。過天井,,歷階而入,,便是富麗堂皇的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前面看天王殿屋脊,重檐三迭,,猶如塔樓,,造型富麗。大雄寶殿內(nèi)香煙繚繞,,到處一塵不染,,可謂名副其實的凈地。大殿進(jìn)深13米余.寬10米余,,高14米,。有24根方形花崗巖石柱,其中8根柱圍達(dá)2.2米,,高5米以上,,支撐著木結(jié)構(gòu)的屋頂梁椽。大殿外圍尚有石柱16根,,柱圍11.8米,,支托著飛檐翹角。大殿四周的窗梁板墻,,精雕細(xì)刻著各種圖案,。人站在殿中,只見斗拱交迭梁架井井,,高托著正中的六角形藻井,,頂部描龍畫鳳,栩栩如生,,圖案雖經(jīng)年累月尚可依稀想見當(dāng)年風(fēng)采,。大殿屬重檐歇山頂抬梁木構(gòu)式,與福州華林寺大殿有異曲同工之妙,。列整齊地伸出,,一如宋代的建筑格式。
大雄寶殿后面便是法堂,。法堂為單檐歇出頂木構(gòu)建筑,,進(jìn)抹13米,高9米,。法堂兩廂有花圃,、僧房、客寮,、廚房等,。1933年12月,,福安,、霞浦農(nóng)民代表150余人在詹如柏、葉飛、曾志主持下在此開會,,會議決定成立閩東紅帶總會和蘇維埃政權(quán),,開展土地革命。解放后,,福安縣民政部門在此立碑保護(hù),。
法堂之后是觀音閣,閣前有清池,,池內(nèi)放養(yǎng)著紅鯉魚,。池畔有山茶、牡丹,、臘梅等花卉,。觀音閣旁有千年古柏1株,高14米,,老干新枝,,生機勃勃。據(jù)寺僧云:未有此寺,,先有此柏,。明代寧德僉事陳褒游寺有詩云:“騶蹄暫爾駐松關(guān),風(fēng)味群僧一樣山,。嶺樹初抽云外色,,庭花爭破雨中顏。阜財正想南風(fēng)爽,,隨柳應(yīng)慚小子閑,。極目西峰更西處,愁懷無那更須刪,?!?/p>
傳說
佛祖有意
傳說古時一老僧云游四方,見此處群山如拱如揖,,流水如白練繞山而去,,其間一山,酷似雄獅,,高踞群峰之中,,氣魄雄偉,便欲在此建廟,。于是老僧便乘夜移來一香爐置于山麓一林姓人家門口,。翌晨,主人見香爐遂將其移置他處,;次日開門,,香爐又在家門口,,如是數(shù)日,林家主人驚詫,,莫知所以,。忽聞木魚聲響,見一老僧從遠(yuǎn)處走來,,遂向其請教,。老僧說:“這是佛祖有意,要主人捐宅建寺,?!绷旨抑魅司途璩霭刂罅旨胰刻锂a(chǎn)房屋,用于建寺,。寺院落成后,,林家祈求佛祖指示安家之所,按佛祖所指舉家分乘竹筏,,由茜洋溪順流而下,,經(jīng)賽岐,穿白馬門至寧德七都擱淺,,遂舉家定居七都,。據(jù)說明代進(jìn)士、官至刑部尚書的林聰,。就是林家后代,。
仙童建寺
傳說唐朝建獅峰寺時候,大殿需要立柱,,那一根根石柱,,每根都有千百擔(dān)重,怎么立也立不起來,,搭柱架,,搭一次塌一次,連搭十次都壓塌了,,弄得大家一點主意都沒有,。這時,不知哪里來了個十二,、三歲的小孩,,他鉆出人群說:“真沒用。我來替你們立……”大人中也沒在意,,說:“誰家小孩子,,也學(xué)會說大話!走走走,!”小孩認(rèn)真地說:“不信,?你們先把石柱都抬到柱石旁,;再給我拿八條線來,我立給你們看,!”有個人說:“那就讓他試試看吧!”大家就動手,,把石柱抬到柱石旁,,有人真的給小孩拿來八條線。小孩手拿八條線頭,,講起大人腔調(diào)的話:“大家都退出墻外,,退出墻外……”只見他把八條線分別縛在八根石柱上,叫一聲“起,!”八根石柱就像燈芯草一樣被他輕輕提起,,平平直直地立在柱石上了?!昂?!”鄉(xiāng)親們齊聲拍掌叫起好來,歡喜得不得了,。大家盡興歡喜一陣,,再來看那小孩,問來問去誰也不知道,,小孩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后來,奇怪事一個接一個,。柱子立起來了,,做木師傅忙著給大廳搭圓形拱頂,搭來搭去總是搭不成,。他們用木架來架,,用鐵釘來釘,也都塌下來,,更奇怪的是,,他們做好的墊在柱子頂上的蓮花墩突然少了一個,師傅這邊趕做一個,,那邊又少了一個,,做一個少一個,做兩個少一雙,。
這時,,又有一個小孩跟在師傅后面撿柴片,師傅懷疑他偷拿回家去燒了,。他卻說:“我沒偷,,要不,,我替你們做一個?!睅煾祩冋f他嘴硬,,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工具敲兩下,,就把一個蓮花墩做成了,,并爬上石柱頂,輕輕松松地將蓮花墩墊進(jìn)去啦,。小孩在上面叫道:“小和尚師傅,,打一盆漿糊來!”漿糊打好了,,他就把那一段一段短短的拱木片放糊盆里蘸一下排上去,,就這樣蘸一個,排一個,,蘸一個,,排一個,不用幾個子時辰,,那幾千片拱木都排好了,,拱頂也做成了。下面的幾個師傅看得失愕去,,眼睛都看直了,!等到做木師傅清醒過來,那小孩又不見了,。
獅峰寺蓋成了,,是神仙來幫忙蓋的。故事也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如今,,我們到獅峰寺去還可以看到,有一根大石柱上的蓮花墩和其它的不一樣,,那就是那個小孩做的,。大廳上的拱頂沒有用一枚釘、一根橫梁木,,這就是那個仙童硬疊起來的,。
御對聯(lián)
福安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見獅峰不見寺?!豹{峰寺名聲越出越大,,正德皇帝有一次脫白到獅峰寺來,他進(jìn)寺后,,見后廳有一個魚池,,魚很多,,水又清。就拿起筆來寫對聯(lián),。他先寫下“方池影動魚窺客”,,不知怎的,想來想去,,想了半天卻寫不出下句來了,。
正德皇帝只寫一半就坐轎走了。轎子抬到半山腰,,恰好一陣山風(fēng)吹過,嶺上竹林發(fā)出一陣陣沙沙的響聲,。他猛的想起了一句,,馬上下轎寫下“半嶺聲來竹引風(fēng)”,寫完叫太監(jiān)馬上送去,。
現(xiàn)在這兩句對聯(lián)仍保留在獅峰寺魚池前壁上,。只是兩個對聯(lián)的筆跡不大一樣。上半聯(lián)因為在寺內(nèi)慢慢寫的,,字顯得比較工整,,下半聯(lián)是在路上匆匆寫的,字也顯得潦草些,。
自然環(huán)境
獅峰寺四周環(huán)境幽靜,,群山環(huán)抱,樹木蔥郁,,整體恰似兩只獅子,,前有筆架山、“飛鵝來朝”,、“錦鯉上浮”諸景,,左右兩邊層巒疊嶂,全景如萬獸朝仰,,蔚為奇觀,。該寺重要植物有紅豆樹、檀香樹,,均為唐朝年間栽種,。樹木蔥蘢,遮天蔽日,,堪為鎮(zhèn)寺之寶,。傳說檀香樹下的鹿泉,因有一只鹿跳入,,故欽此井水能使人變得聰明,,有人將其稱為“聰明井”,。寺中供奉有佛舍利,來源于西藏和廣東,;僧舍利三粒,,現(xiàn)今都保藏良好。寺中珍藏佛經(jīng)16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