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貞元七年(791)由中原禪宗九祖大顛和尚創(chuàng)建,。長慶二年(822)穆宗皇帝賜額“靈山護(hù)國撣院”。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僧覺然重修,。
天圣七年(1029)改為“靈山開善撣院”。景祐元年(1034),,邑人進(jìn)士許申撰《重修靈山開善撣院記》(碑刻現(xiàn)存寺中),。明洪武二年(1369),僧空山重修建,。正統(tǒng),、景泰、成化年間,,先后重修,。正德十六年(1521)被毀,萬歷二十三年(1595)知縣徐一唯主持建佛堂1座和三山門,,崇禎六年(1633)知縣楊灼主持建成該寺,,明末廢。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縣彭象升捐俸重修留衣亭,,5年后又請信如和尚主持全面重修該寺,。
主要景點(diǎn)
留衣亭:唐代韓愈因反對佛教而被貶為潮州刺史時,認(rèn)為大顛“頗聰明,,識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勝”,。臨別時,韓愈贈送衣服給大顛留念。韓愈既反佛,,又與和尚交朋友的態(tài)度,,令人千古難解。舌鏡塔:大顛93歲圓寂,,葬在寺后,,3年后移葬時,開墓見容貌如生,,未敢妄動,。唐末修塔時再視,僅余盆水與舌頭,,故稱“舌塔”,;宋至道年間,再修塔時,,僅有古鏡一面,,上有大顛之影,改名“舌鏡塔”,。上述記載至今未知虛實(shí),。該塔保留唐代鐘形狀特色,四周有石刻花卉和動物花紋,,典雅古樸,。壁蘭:在大顛祖堂外墻壁上,生長一叢蘭花,,已有近300年歷史,,每與人事同枯榮,每逢盛世則郁郁蔥蔥,,觀者無不稱奇,。寺內(nèi)的留衣亭、寫經(jīng)臺,、拔木塢,、干叢果、祝圣碑,、舌鏡塔,、開善藏、白石槽等被稱為八景,,各有來歷,,附會神奇動人,傳說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