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鷲峰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白鷺洲公園東北角,,初建于明朝天順五年,,因紀(jì)念唐朝名僧鷲峰而得名。幾度毀壞,,幾經(jīng)重修,,如今的鷲峰寺名氣不在于曾經(jīng)的得道高僧,也不在于昔日皇家恩寵,,而是它美麗的山水園林,。這里,風(fēng)景獨好,。
歷史沿革
鷲峰禪寺始建于梁武天監(jiān)年間,,名法光禪寺。歷唐,、宋,,經(jīng)元、明,,歲久廢毀,。
鷲峰禪寺所在的白鷺洲有著悠遠的歷史,東晉時為東府城所在地,南朝梁,、陳時為大臣,、詩人汪總的住所。
唐朝開元(713-741年)年間,,刺史顏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
南宋淳熙(1174-1189年)時,待制史正志將放生池移到這里,,并在上面建起樓閣,。
明天順五年(1461年),進公保開拓舊址,,重建殿宇,,規(guī)模宏大?!帮埳刑?,庖福有所。棲僧有寥,,退居有舍,。池塘繞其后,金城抱其左,。歲戊子工克告成,,特賜鷲峰禪寺”,為明,、清著名寶剎,。華嚴(yán)宗世匠血浪洪恩禪師傳門人真詮微禪師與弟子明隱上升禪師,先后在此集中嚴(yán)習(xí)《華嚴(yán)經(jīng)》,,大弘華嚴(yán)教乘,,一時為江南華嚴(yán)宗著名道場,。
明朝天順年間,,鷲峰禪寺就建在放生池的旁邊,屬中剎,,下領(lǐng)回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覺庵等,。當(dāng)時,,有禮部尚書鄒干撰寫的《鷲峰寺碑記略》,葛寅亮寫刻的《復(fù)修顏魯公放生池碑》等著名碑刻,,后均不存,。明代原有的建筑布局,從《金陵梵剎志》所載明禮部尚書鄒于撰寫的《鷲峰寺碑記略》可見大概:“佛殿三間,,翼然嚴(yán)正,,檐牙棟宇,,遠近想望。殿之前四天王殿,,殿之后有毗盧閣,,左廡之半建觀音殿,簇以畫廊二十余間,,右廡之半建藏經(jīng)殿,,亦簇以畫廊二十余間,俱彩繪其壁,,東廊之前為鐘樓,,西廊之前為鼓樓,樹碑銘,,又于正殿之東辟地數(shù)畝間佛堂,、方丈以為講經(jīng)之所,飯僧有堂,,祈福有所,,棲僧有寮,退居有舍,,池塘繞其后,,金城抱其左?!?/p>
明清時期,,鷲峰禪寺為金陵一大景觀,古典小說《儒林外史》中就有“到鷲峰禪寺吃茶”的故事,。書法家王鐸,、文學(xué)家焦竑在此留下詩文、墨跡,。明清以來,,鷲峰寺屢經(jīng)興衰,與其他著名寺廟不同,,她的名氣并不在于得到皇帝的寵幸,,也不在于曾有過驚天動地的大人物,而是另有獨到之處,,其一,,與美麗的山水園林相傍,,據(jù)《東城志略》云:“鷲峰寺后有顏魯公放生池,,溪云蘆雪,秋景絕佳,石上鐫擘窠字……水中魚極樂國”,。其二,,幾度衰敗又得幾度修整,這得益于那些平凡僧人與普通百姓們的珍愛有加,。
明朝,,曾有主持明徹和尚,喜花草,,常在庭前種植牡丹,、芍藥,每年初夏時節(jié),,他以竹筒貯水,,插以芍藥,安放綠絲之中,,十分鮮妍,,萬歷十年(1582年),明徹涅槃火化,,花木漸衰,,以后又連遭大水,使花無存,,清朝乾隆末年,,高僧達宇來此駐錫,營建毗盧閣上下五楹,,該寺走向中興,。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凈土宗大德達宗老和尚與徒脫凡長老,,相繼在此專弘凈土,,教化一方,盛名遠播,。
清嘉靖年間(1796~1820年),,性海禪師來此駐錫,律行精嚴(yán),,持銀錢戒,,寺內(nèi)香火又趨鼎盛,,常主講華嚴(yán)經(jīng),,后來他離寺云游,遍歷名剎,,卒于金山,,道光年間,寺宇改為老民堂,當(dāng)時正殿已年久行將毀壞,。
請道光十五年(1835年),,鄉(xiāng)人干靜齋、馮君耀率先捐資重建,,并在殿前臺基上圍以石欄,,極為堅固,工程竣工以后,,太仆蔡友石撰記,,學(xué)使祁春浦書碑,記載了鷲峰寺中興的盛況,。
到文革時期,,鷲峰禪寺歷盡滄桑,只剩下破屋數(shù)櫞,,佛像全無,。
2000年以來,政府進一步落實宗教政策,,將鷲峰禪寺歸還佛教界,,敬請南京金粟庵主持上全下乘老和尚主持修建。在各級政府的領(lǐng)導(dǎo)下,,在諸山長老的關(guān)懷下,,在十方信眾的鼎力資助下,鷲峰禪寺有大雄寶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鐘樓,、鼓樓、三門,、客堂,、小齋堂、接待室及僚房二十余間,,還有天王殿,、流通處、藏經(jīng)樓等建筑,。
建筑布局
沿著長白街走到底,,穿過夫子廟花鳥魚蟲市場,就來到了白鷺洲公園的北門,。從門口向里張望,,黃墻青瓦處即是鷲峰寺了,。拐角就是鷲峰寺,香火很好,,外地游客來夫子廟都要進去燒炷香,。到了初一、十五,,進香的香客更多,。
寺廟是三進院落,門口立著兩個石獅子,,進去大殿,,兩邊立著四大金剛。四大金剛體型很大,,有普通金剛造型的兩個寬,,頗為魁梧。再往里走,,院子?xùn)|西兩側(cè)各有一座鐘樓和鼓樓,。鷲峰寺能善法師介紹說,《釋氏要覽》載,,比丘在布道時,,眾人不按時集會,佛說打犍椎或打鼓等而召集,。因而晨昏撞鐘擊鼓成為中國佛寺的一種傳統(tǒng),。
正中的毗盧寶殿因供奉毗盧佛而得名。佛教中有“三身佛”,,即法身“毗盧遮那佛”,,應(yīng)身“釋迦牟尼佛”,報身“盧舍那佛”,,毗盧佛是釋迦牟尼的法身佛,。以前寺廟比現(xiàn)在小得多,毗盧寶殿剩下幾座破敗不堪的房子,。1999年,,重修了鷲峰寺,毗盧寶殿在原有基礎(chǔ)上加固,,將殿堂粉刷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