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谷寺位于江蘇南京市中山陵東面,,是古代鐘山70多座南朝佛寺中留存至今的寺院,最初在今明孝陵所在地,,后因興建明孝陵而遷至今址,。當時規(guī)模十分宏大,占地500畝,,從山門至大殿長達5華里,,還設(shè)有鹿苑,,養(yǎng)鹿無數(shù)?,F(xiàn)在寺址僅是明初靈谷寺龍王殿的一部分。這里松木參天,,景色宜人,,有"靈谷深松"之稱。
紅山門位于萬工池北側(cè)是靈谷景區(qū)的大門,,因為這是紅色墻壁,,所以叫做紅山門,。它的原址是金剛殿,,在30年代建公墓時改建。紅山門為仿古建筑,,頂覆綠色琉璃瓦,,下辟三個拱門,至今保持著30年代原貌,。
無梁殿是靈谷寺僅存的一座明代建筑,,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殿內(nèi)原供奉無量壽佛,,因而曾名無量殿,。又因建筑為磚石拱券結(jié)構(gòu),不施寸木,,所以俗稱無梁殿,。正因為無梁它才得以在戰(zhàn)火中幸存,是我國現(xiàn)存五大無梁殿中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大的一座,。無梁殿東西長50米,南北寬34米,殿頂為重檐九脊,,上蓋灰黑色筒瓦,,正脊上豎有三個喇嘛塔。殿內(nèi)是磚砌的券洞穹窿,,五間三進,,每間一券,側(cè)面三進各為一縱列式大筒券,,中間一券最大,,寬11.4米,高14米,。前后兩券較小,,寬4.88米,高7米,。東,、西山墻內(nèi)壁上端的磚垛向里疊砌,層層挑出,,達1米之多,,欲墜而不落,令人拍案稱奇,。1933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舊址修建陣亡將士公墓,無梁殿改建為公墓祭堂,。目前,,無梁殿內(nèi)已辟為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展出辛亥革命前后數(shù)十位名人的蠟像,。
鄧演達墓由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于1957年籌建,,總面積5000余平方米。墓道入口處為圓形花壇,,目前一片草坪,,中間有十字形的水泥甬道將草坪分割。甬道盡頭是水泥平臺,,鄧墓就筑于平臺中央,,墓前豎一塊花崗石墓碑,高4.8米,,寬1.2米,,正面鐫刻“鄧演達烈士之墓”七個鎦金大字,背面刻有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撰寫的碑文,。
譚延闿墓坐落在靈谷寺東北,,占地面積300畝建于1931年至1933年,。其墓由我國著名建筑家楊廷寶、關(guān)頌聲,、朱彬等設(shè)計,。在譚延闿墓正前方有一座花崗石砌的橢圓形蓮花池,內(nèi)植睡蓮,。草坪兩側(cè)對稱布置漢白玉華表,、石獅、花盆等,,造型精美,,都是圓明園的遺物。穿過草坪,,為水泥平臺,。在平臺的階陛上鐫刻有九福花紋,。平臺正中即是墓包,,墓高3.5米,直徑9.5米,。原墓包在十年動亂中被造反派用炸藥炸開,,夷為平地。現(xiàn)在的墓是1981年國家撥款重建的,,墓內(nèi)葬有譚延闿的骨灰罐。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牌坊筑于原靈谷寺天王殿舊址,,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牌坊臺基長32.7米,,寬16.6米,牌坊高10米,,共五間,,全部鋼筋混凝土構(gòu)筑,座基外鑲花崗石,,綠色琉璃瓦覆頂,。
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位于無梁殿后一片半圓形的花壇草坪,這里原是明朝靈谷寺五方殿的舊址,,民國時期成為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墓地北側(cè)墓墻東、西兩端各有一碑柱,,分別是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淞滬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
志公殿為三間,青磚青瓦,,建于1934年,,殿內(nèi)供奉寶志像,所以也稱像堂。志公殿前的地上有一塊叉形鑄鐵,,名“飛來剪”,,又名“雙鐵鎮(zhèn)”。明初建靈谷寺,,飛來剪是用來舉重提物的工具,,古人利用杠桿原理,以飛來剪作為杠桿的一端,,將建筑材料提舉到所需的地方,。
陣亡將士紀念塔又名靈谷塔,建于1931年至1933年,。塔基為直徑30.4米的大平臺,,平面為八角形,外側(cè)圍以雕花石欄桿,。塔的正面有石階,,石階正中是一幅長5.8米、寬2.8米的白色花崗石雕“日照山河圖”,。紀念塔高60米,九層八面,,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混合結(jié)構(gòu),。底層直徑14米,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作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于游人憑欄賞景,。
八功德水又名龍池,是鐘山古代的一處勝跡,,古書記載,,此水具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凈,、七不饐、八除疴”等八種功效,,所以稱為八功德水,。建譚墓時,,為了保留這一名勝,特在池邊加筑了石欄,,池中鑲龍頭兩只,,并疏通泉源,使池中終年不竭,。
龍池正北路邊是一座“靈谷深松”碑,。這座碑原是譚延闿的墓碑,碑上原來刻的字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前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公延闿之墓”,,碑的右上角刻一行小字“中華民國二十年九月四日”,,左下角署“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敬獻”。碑帽上有一枚紅色的石印“榮典之璽”,,印的上方是國民黨的青天白日黨徽,,印下是“國葬之碑”四字。解放后,,碑上的文字全部磨平,,由當時的陵園管理處處長高藝林大書“靈谷深松”四字于碑上。墓碑之下有龜趺座,,四周圍有石欄,。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zhuǎn)載,,版權(quán)聲明
反饋
6:30-18:00(17:30停止售票)
35元/人
公交車:202路“靈谷寺公園”站下即到,。
地鐵:乘坐地鐵2號線,到鐘靈街站下車,,前往靈谷寺路轉(zhuǎn)乘202路公交,。
南京自駕:進入管家橋向南行駛---左轉(zhuǎn)進入漢中路向東行駛---靠右進入滬寧高速出口向東行駛---左轉(zhuǎn)進入靈谷寺路向北行駛---進入環(huán)島進入靈谷寺路向北行駛---右后轉(zhuǎn)進入向東行駛---左轉(zhuǎn)進入向北行駛---左轉(zhuǎn)進入陵東路向西行駛。
萬工池——紅山門——陣亡將士牌坊——無梁殿——陣亡將士公墓——志公殿——松風閣——靈谷塔——嘆譚延闿墓——靈谷寺——靈谷深松——龍池——鄧演達墓
靈谷寺最初為南朝梁武帝為尊崇寶志禪師興建的“開善精舍”,,位于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南麓,始建于南朝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朝乾符年間改名為“寶公院”,。
宋開寶年間,,易名為開善道場。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題寺額為“太平興國禪寺”,。
元朝及明朝初年時被稱作“蔣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選定此處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原寺移到靈谷寺現(xiàn)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可謂山有靈氣,谷有合水,,故而命名為“靈谷禪寺”,。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安置無量壽仏本尊,,靈谷寺的寺匾額是朱元璋所賜,,并敕封寺名“靈谷禪寺”。當時靈谷寺規(guī)模很大,,占地500余畝,。還有靈谷塔和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清朝初年,遭受冰火打擊,,但次年很快地就復興了,,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時,,臨幸鐘山,,御賜“靈谷禪林”匾額,并書“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廓”對聯(lián)賜寺,。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原址建設(shè)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原靈谷寺則遷至東側(cè)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四方墻壁設(shè)置了110座石碑,刻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名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一帶被改為“靈谷寺公園”,。
1973年,,南京靈谷寺修復開放,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批準,,從市文管會請回供奉玄奘法師靈骨,,寺內(nèi)專設(shè)“玄奘法師紀念堂”,紀念堂正中心設(shè)13層密檐楠木塔,,玄奘法師頂骨即安奉于此中,。
1980年,真慈大和尚住持靈谷寺后,,對靈谷寺進行了全面維修,,重建了山門,、大雄寶殿、祖堂,、客堂,、志公殿、藏經(jīng)樓,,新建了觀音寶閣,、玄奘院等建筑。
1983年,,南京靈谷寺被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004年,靈谷寺新建仿唐建筑玄奘院,。
2014年4月,,靈谷寺舉行開山1500周年慶典暨第四屆金陵禮佛文化月活動。
2016年1月8日,,靈谷寺玄奘院地宮舉行落成儀式,,鎮(zhèn)寺之寶——玄奘的頂骨從玄奘院大殿移駕地宮內(nèi)保存。以后,,地宮將作為這份玄奘頂骨的永久存放和供奉之地,。
2011年4月23日,作為第一屆“金陵禮佛文化月”中的重點活動之一,,玄奘法師頂骨舍利供奉大典在南京靈谷寺舉行,。供奉大典開始,儀仗隊法師,、主法和尚將在觀音殿迎請玄奘法師頂骨舍利至玄奘紀念堂,,進行戒定真香(上香禮拜)、禮拜大懺悔文,、僧寶贊,、回向偈等法會程序。
2011年10月,,由南京市佛教協(xié)會與臺北市佛教會,、金門縣佛教會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祈福超薦水陸大齋法會”在靈谷寺舉行,辛亥革命將領(lǐng)藍天蔚的曾外孫女藍薇薇專程前往參加活動,。史書記載靈谷寺明代有過兩次規(guī)模極為盛大的水陸法會。而這次,,是有史以來第三次規(guī)模盛大的大法會,,海峽兩岸高僧云集,數(shù)千余名信眾參與,。
2015年1月1日至3日,,靈谷寺在寺院講堂啟建了乙未年迎新祈福抄經(jīng)法會,。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南京市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靈谷寺方丈傳靜法師表示,,此次抄經(jīng)法會本著提升靈谷寺寺院文化氛圍的初衷,以法利生,、廣結(jié)善緣的精神,,將寫經(jīng)的功德回向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社會和諧,。
2015年5月15日,第五屆金陵禮佛文化月活動之一的玄奘法師頂骨舍利供奉法會在靈谷寺隆重舉行,。供奉法會開始,,隆相法師在儀仗隊法師的護從下從觀音殿手捧玄奘法師頂骨舍利寶函,供奉于“玄奘法師紀念堂”內(nèi),。隨后,,在上香禮拜、僧寶贊,、回向偈等法會程序后,,將玄奘法師頂骨舍利安奉至舍利寶塔中,接受信眾游客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