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紹興三十一年(1161),光孝寺毀于戰(zhàn)禍,。后經寺僧祖彥,、別峰、德范等幾代人的努力,,復建大殿與一批建筑,。殿“為重屋八楹,東西百三十六尺,,南北九十六尺,,高百一十尺。佛,、菩薩,、阿羅漢三十一軀?!狈鹣蠛蠖杆芎u,。繼任提舉常平使韓梃取《華嚴經》語,書“最吉祥殿”四字為額,。又建高閣六楹,,用寧宗趙擴在潛邸時書賜光孝寺住持覺深的“碧云”二字為額。方丈室,、寢室,、廚庫、水陸堂及左右廡廂,,亦同時建成,。慶元六年(1200)四月,陸游(放翁)撰《泰州報恩光孝禪寺最吉祥殿碑》碑文,,記其始末,。
明崇禎四年(1631),天竺大講寺(今浙江杭州)僧方志應聘來寺重建殿宇,,并請浙江布政司參政邑人劉萬春(字延之,,號忠孕居士)書“碧云方丈”,上題“宋額”,,下署“忠孕居士”,,制額改懸于方丈室。此后,,正殿(最吉祥殿)成為祝厘道場,,地方官司遇有朝賀、慶祝諸大典,,相沿于此行禮,。
清初康熙乾隆年間,,該寺殿宇因年久失修,逐漸衰頹,,金陵寶華山慧居寺(今隆昌寺)上座炳一律師,,為蘇北里下河人,因回鄉(xiāng)省親路過泰州,,駐錫光孝,,目睹寺宇頹廢,住僧寥落,,不勝嗟嘆,。乾隆九年(1744),炳一律師受地方士紳之誠邀而任住持,,肩負中興光孝寺之重任,,古剎賴以復興。因炳師為寶華山律宗傳人,,寶華為律宗傳戒道場,,而“改禪為律”,稱為“光孝律寺”,,并沿習之今,。炳一即為光孝律寺一世祖。
炳一徒圓能(俗姓張,,興化人,,字西林,別號香雨)27歲時,,接任住持,,毅然以修復寺宇為己任。乾隆三十九年(1774)修復大殿,。和碩恭親王弘晝書“最吉祥殿”殿額,。后又建香雨樓,增建左右長廊,。嗣后,,觀音、地藏,、韋馱、天王,、山門等殿或修或建,,次第告成。圓能徒明慈在碧云閣故址建方丈前后樓,,仍以“碧云方丈”為院額,,又建齋堂,、祖堂,并于方丈院西增構精舍,,辟為園苑,。圓能徒孫定蓮(字煥然,善詩,,《海陵詩匯》采其詩作)復于殿東建廳事,,專為地方官司祝厘之所。更在廳事后建千華戒壇,,專供傳戒之用,。戒壇高十級,周長七丈八尺,,純以白礬石建成,。此種戒壇在江蘇境內惟金陵寶華、古林,、廣陵萬壽與海陵光孝各其一,,可以想見其規(guī)格和質量之高。戒臺壁上繪有觀音象,,為清代泰州雕塑名家吳廣裕摹唐吳道子丹青繪成,。筆墨楚楚可觀,與庸工俗手所為大異(載《吳陵野史》),。當時有竹枝詞贊譽“畫匠能摹吳道子,,溶江衣帶亦當風”。千華戒壇前有千華門,。上懸“法雨香林”額,,下署“禮華居士徐步云”。該寺經圓能等祖孫三代十年左右時間苦心經營,,樓殿,、僧房、長廊達二百間,,寺僧達千余人,,四時經聲不絕,傳戒亦沿為常例,,每逢傳戒期,,求戒僧徒四方云集,千年古剎,,名震遐邇,。
光孝律寺簡介
光孝寺于東晉義熙(455~418)年間覺禪建。北宋崇寧二年(1103)徽宗賜名崇寧萬壽寺,,政和元年(1111)重賜名天寧萬壽寺,,并賜寺田5000畝,。南宋紹興八年(1138)高宗為徽宗設道場,敕改名報恩光孝禪寺,,紹興三十一年毀于戰(zhàn)火,。 慶元二年(1196)德范任住持,先建百尺鐘樓,,再建重檐八楹,、高一百一十尺的最吉祥殿,置化,、菩薩羅漢塑像31尊,,佛像后陡壁上嵌彩塑海島,工藝精湛,。又建高閣六楹,,用寧宗在潛邸時書賜的“碧云”2字作題額,同時建成方丈室,、寮房,、廚庫、水陸堂及左右廡廂,。慶元六年四月,,陸游撰寫《報恩光孝禪寺最吉祥殿碑記》,勒石為志,。明崇禎四年(1631),,方志應聘來寺,重修殿宇,,此后光孝寺正殿最吉祥殿成為祝禧道場,,地方官朝賀、慶典均在此行禮,。
清乾隆九年(1744),,性慧自寶華山分燈來寺任住持,光孝寺改屬律寺,,稱光孝律寺,,性慧為光孝律寺工世祖。后經圓能,、明慈,、定運3代相繼努力,至乾隆四十年前后修成香雨樓,、左右長廊,、觀音殿、地藏殿、韋馱殿,、天王殿、山門,、方丈前后樓,、齋堂、祖堂,、祝禧廳事(專供地方官祝禧用)等,。祝禧廳事后又建千華戒壇,高十級,、周長七丈八尺,,白礬三石砌成。
“江淮名剎”光孝律寺始建于東晉義熙年間,,原名萬壽寺,,后因南宋高宗趙構為超度徽、欽二帝亡靈,,詔令該寺擺設道場,,敕令改稱“報恩光孝寺”。世稱孤本的宋拓“...
重新開放
光孝寺后來又屢毀于兵災,,幾經興廢,,但寺址一直不變。1949年以后,,光孝寺寺僧亦大部離散,。主要建筑均被逐浙拆除。千華戒臺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天王殿及廡廂等,,材料被移作它用,,遺址亦改建廠房。原明代建筑之西板堂因年久而倒塌不存,。1984年2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泰州市佛教協(xié)會,,光孝寺恢復開放,,并列為江蘇省重點寺廟之一,逐步恢復舊日規(guī)模,。肇源為光孝寺恢復后住持,。1988年至2005年又恢復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常惺、南亭紀念堂,。大雄寶殿又稱最吉祥殿,。趙樸初在最吉祥殿內曾專書楹聯(lián)一副:
慈光照三界莊嚴化導蕓蕓實相是禪行是道
大孝報四恩深深護持懇懇虛空無盡愿無窮。
大殿下檐上是臺灣,、香港以及美國,、菲律賓等海外與光孝寺有因緣的高僧成一、妙然,、了中,、乘如、浩霖等贈送的巨匾,,上書“梵宇重輝”四個雄勁粗壯的金字,,表達了他們熱愛光孝,支持修復古剎的宿愿得以實現(xiàn)的興奮心情,。
名僧
光孝寺名僧代出,,法音遠播,四眾皈依,,為一方至道信仰之中心,,是萬名依法修行之重鎮(zhèn)。特別是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時任中國佛教會秘書長的常惺法師創(chuàng)辦了光孝佛學研究社(即光孝佛學院),,歷經數(shù)年培養(yǎng)了一批批高僧,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史以至于在當代海外華人佛教史上,,都發(fā)生了重要影響,。著名高僧南亭、成一,、真禪,、雪煩、圓湛,、妙然,、自立、了中等,,皆由此走向全國和世界佛壇,。
文物眾多
光孝寺又以文物眾多而裴聲江淮。現(xiàn)存宋朝御賜“汝貼”上下兩冊,,原為是寶華分燈文海和尚的御賜之寶,,后贈予清朝光孝律寺一世祖炳一大師。還有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放翁)為光孝寺所撰《報恩光孝禪寺最吉祥殿碑記》、元代王振鵬手繪《歷代賢后妃故事圖》,、明代董其昌真金手書《心經》,、祝枝山草書長卷以及清代八大山人手繪冊頁十幅和大清龍藏一部(計7167卷,為1660部經折本),。這些鎮(zhèn)山之寶雖歷經滄桑,,但絕大部分都得以保存下來,時至今天,,仍為古剎增光添彩。
現(xiàn)狀
光孝寺現(xiàn)任住持弘法大和尚為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已為南山律宗第三十八世光孝堂上第十八代門人,。他正勵精圖治,率領兩序大眾,,重新規(guī)劃,,海陵勝剎碧云香雨門庭將再度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