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簡介
豐縣永寧寺起自東漢,,興于皇家,,為民間寺院之始也,。漢明帝永平初年,西竺佛教傳入中土之后,最初只在京都及諸王府地設(shè)寺禮祀,,為皇家所獨(dú)享,,民間禁止傳播佛教。豐縣乃漢室祖居,,為皇室祖脈之地,,倍受兩漢帝王之眷顧,因此得以建寺,。劉邦登基稱帝后,,將豐縣故里神社賜名為“永寧神社”。至東漢時(shí),,漢明帝感夢遣使求法,,并興建白馬寺,后又派使臣來漢皇劉邦故里豐縣,,將佛像安放在永寧神社,,并下旨將永寧神社更名為“永寧寺”,流傳至今,。
歷史沿革
佛興之初,,漢明帝在為自己祈佛保佑的同時(shí),也沒有忘記祈求祖上平安,。于是便敕資在祖居豐城中陽里建“永寧寺”,,以期佛祖保佑家鄉(xiāng)“平安無事,永寧萬年”,。
永寧寺起初選址于縣治東北二百五十步,,為漢高祖故居遺址。寺院整齊壯觀,,肅穆莊嚴(yán),,仿宮殿建式,殿堂廊廡互為照應(yīng),,間次形成“七堂伽藍(lán)”,,為方圓百里之名寺。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重修,,并更名為白塔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被毀,至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重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更名為道成寺,;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 又廢;唐貞觀初年,,唐王派尉遲敬德親自監(jiān)修,,并遷址于縣西北隅三合里;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修,更名重光寺,;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 ,,復(fù)名永寧寺;建炎年間 (南宋高宗趙構(gòu)的年號,,公元1127--11 30年間)重修,,遷址于城東北隅盧綰故宅,即相鄰于漢永寧寺原址,;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l 79年) ,,僧人普爭重修;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僧人文秀重修,;元大德七年(公元1 303年),僧人法澍屢加修葺,;明洪武年間 (公元1368──1 398),,僧人仲通重修,并更名為興教寺,;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六月,,黃河決于山東,豐縣全境被淹,,縣城夷為平地,,寺院亦遭水劫;縣治遷舊城東南三十里的華山之陽,;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 551年)縣治復(fù)遷舊址,;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始由縣令任惟賢(湖北黃陂舉人)招募財(cái)力重修寺院,,仍名興教寺,,遷址于治所西北隅;至清順治十年(公元1 653年),,縣民渠景撤舊殿重修,,仍選址于縣城西北隅,維持至清末,,其后無興替之記錄,。
民國建元之后,時(shí)局不穩(wěn),,兵燹水患頻繁,,寺院再無較大修葺,香火漸次衰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寺內(nèi)原有僧尼逐漸還俗或遷往外地,,廟宇逐年塌毀,至“文化大革命”時(shí)期,,又遭受“破四舊”危害,佛事活動不復(fù)存在,,古老的永寧寺只留下部分遺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族宗教政策不斷深化落實(shí),,佛教活動日趨廣泛和自由,,佛教信眾漸次增多,重修永寧寺的呼聲日益增高,,2004年經(jīng)政府批準(zhǔn)重新修復(fù),。修復(fù)的永寧寺位于豐縣護(hù)城河西北隅,占地面積約75畝,,其中放生湖約30畝,,現(xiàn)任主持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第34代弟子釋延武法師,常住僧人約7人,,寮房約50間,。永寧寺大山門長約60米,正門鎏金“永寧寺”大字牌匾為釋永信法師書寫,,小山門內(nèi)塑四大天王和阿彌陀佛法像,。全寺?lián)碛写笮蹖毜睢⒔右?、藏?jīng)閣,、觀音亭、七寶塔等基礎(chǔ)設(shè)施,,以及萬佛圣城,、柳毅將軍廟等風(fēng)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