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為七層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寶塔,,塔身青磚青瓦,,下為磚石須彌座,底層回廊圍繞,,二至七層為挑廊做法,,塔頂為八角攢尖屋頂,通高44.75米,。遠處眺望,,文峰塔既玲瓏又雄偉,體現(xiàn)了中國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藝,,是目前揚州市所有寺院中唯一的一座古塔,。登臨塔頂,有“云來衣一拂,,天近首難搔”的爽朗之感,。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錢謙益亦贊嘆:“危樓切太空,塵埃俯冥蒙,?!泵慨敵柹?,文峰塔影倒映在古運河的水面之上,恰似筆蘸硯池,。清代詩人李豫“九峰硯池塔作筆”,,郝壁“拔地浮屠蘸水涯”等詩句,形象地描述了這一綺麗景觀,。
文峰塔下為文峰寺,,寺門朝西,面臨運河,。這里古稱三灣子,,運河進入揚州這一地段,有三灣以蓄水勢,,人稱“三灣抵一壩”,。文峰塔建在這里,自然成為進入揚州的顯著標志,。而塔上的燈龕,,亦起到了航標的作用。由明及清,,糧船鹽艘皆由塔下經(jīng)過,,帆檣林立,盛極一時,。自此,,這里便改稱寶塔灣。現(xiàn)今,,文峰寺的門前尚立有碑石,,上書“古運河”三字,以記錄歷史盛況,。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第二,、四、六次東渡,,都是由此解纜入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數(shù)次南巡,,也從這里經(jīng)過,,李豫寫《文峰塔》有“康乾南幸六龍出”詩句便是佐證。清李斗《揚州名勝錄》卷二亦有記載:“自塔灣河道至館驛前,,南岸有洋子橋,、文峰塔……南巡多由塔灣船橋渡至北岸御道?!惫爬系倪\河,,為文峰寺增添了文化的內(nèi)涵和歷史的厚重,。
1957年9月,揚州市人民政府對文峰塔進行修整,,并重建了塔院廊房,。1961年5月再次修整文峰塔,將塔圍木欄改為混凝土石欄,,致使古塔風貌受損,。1962年,文峰塔因兩次修整改變了文物結構,,由省級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12月,文峰寺交由揚州市園林部門管理修繕,,1980年10月辟為文峰公園,。1996年,文峰塔經(jīng)揚州大學抗震勘查測試,,雖發(fā)現(xiàn)多處隱患但總體抗震性能仍令人樂觀,。2001年,文峰寺批準為對外開放佛教寺院,,并于同年7月12日正式開放。自2002年7月始至2003年1月,,文峰塔經(jīng)過五個月的大規(guī)模修建,,較正塔身,撤除所有的水泥構件,,恢復木結構原貌,,新增了佛像。至此,,文峰塔始復舊觀,,還原了歷史本色。至2006年6月10日,,文峰塔重新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4月10日與1999年4月14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兩次作出會議紀要,,同意將揚州第五中學內(nèi)原萬壽寺天王殿,、藏經(jīng)樓、戒臺等古跡撤卸移遷至文峰寺修復,,實行異地保護,。萬壽寺始建于唐代,初名東隱庵,。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重建,,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寺僧性括募化改創(chuàng)叢林,更名為萬壽寺,。因寺內(nèi)存有唐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年)《尊勝陀羅尼經(jīng)》石幢,,故又名戒幢寺。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萬壽寺毀于兵火,,后歷經(jīng)十多年的修整,,寺景日漸興旺。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寂山入京迎請全藏經(jīng)乘,,得《大藏經(jīng)》一部計7000余卷,至1992年遇火全部被毀,。1949年,,揚州師范學校遷入萬壽寺。1952年,,僧人陸續(xù)離寺,,佛事漸衰。上世紀七十年代,,萬壽寺遭遇火災,,建筑損毀嚴重,一時凋零,。
2006年7月24日,,天王殿在文峰寺奠基,標志著文峰寺和萬壽寺合二而一工程進入正式實施階段,。此次重建,,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原有基礎上征地共計30畝,,修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念佛堂等一批建筑,。天王殿將按揚州天王殿傳統(tǒng)樣式,,建成明代風格封檐硬山、全木結構的大殿,,并與大雄寶殿,、戒臺、藏經(jīng)樓同處一條中軸線,,相對文峰塔顧盼生輝,,文峰寺也由此將歷史拉得更加久遠。
目前,文峰寺已修建了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僧寮等,。天王殿,、大雄寶殿的修建得到了臺灣人翁文鐘、陳美娜夫婦的捐助,。鐘鼓樓得到了上海人陳聯(lián)軍,、董玲夫婦的捐助。文峰寺的再建過程中,,亦得到了大旻寺的諸多支持,。最有特色的是,大雄寶殿下有400多平米的地下建筑設施,,具備了講經(jīng)說法,、文化展示等綜合使用功能。
文峰寺的二期工程還將括地70畝,,修建藏經(jīng)樓,、安養(yǎng)院、居士精舍,、多功能講堂以及綜合辦公樓等一批建筑,。沿古塔街將修建法物流通一條街以及素齋館,緊鄰古運河修建東渡廣場,。屆時,,文峰寺將形成具有一定規(guī)模,園林式的,,集禮佛,、觀光,、文化傳承為一體的宗教活動場所,并為古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出應有的貢獻,。
古老運河水,,靈秀文峰寺,。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滄桑巨變,,文峰寺迎來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新時期,并成為古運河畔的一處莊嚴佛剎與亮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