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簡介
千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往今來,,廣大勞動人民用勤勞的雙手,,世世代代裝點著千山,雕梁畫棟與風聲塔影互映成趣,,創(chuàng)建出燦爛的千山文化,。同時,歷代眾多的達官顯宦飛文人墨客,,以至于位居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亦紛紛慕名遨游千山飛吟詩作賦,、題匾贈聯(lián),為千山文化添上一股清新的溪流,。僧道兩眾又把豐富的宗教知識飛精湛的建筑技藝融進千山文化之中,。從而,構(gòu)成了從歷史飛建筑,、宗教,、文學,,直至于民語俗說的多層次的飛全方位的千山文化。其涉獵范圍之廣,,內(nèi)涵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大安寺概況
千山五大禪林各不相同,,其中大安寺最為奇特,。寺周佛手飛保泰、英烈飛金剛,、通明飛五峰環(huán)抱,。大安寺歷史悠久,通明峰懸崖上迄今仍保留著唐代以前的古庵遺址及麻繩紋的瓦片,,記錄著大安寺的滄桑歲月,。大安寺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著原始森林植被的生態(tài)面貌,,素有“原始森林”之美譽。難怪古人這樣贊嘆“灌木連云不見天,,藤蘿蓊郁響流泉,,思蹬初地難停腳,笑挽紅崖共拍肩,。 但歲月悠悠,,滄海桑田,最初的建筑已不復(fù)存在,,但處處古庵遺址卻清晰可見,。
寺內(nèi)風景
大安寺不僅景色秀麗,而且大多景物都有優(yōu)美的傳說,,為游人所樂道,,成為有志獵奇探險者必至之地。沿通幽曲境蜿蜒而行,,山重水復(fù)中忽現(xiàn)大安寺山門,,整個門高4米,寬6米,,粗?;◢弾r所建的,這是一座建于清道光八年,,重修于道光十三年的單檐歇山式建筑,,造形宏闊,樸素典雅,,門楣上刻有“敕建大安禪林”之語,,而且兩側(cè)各一個“日”與“月”字,,其含義是為大安寺與日、月同輝,,光茫四射,。門前有石獅一對,分列兩側(cè),,系方丈童靈立于民國二十四年,,每只重達一噸,造形逼真,,神態(tài)各異,,雄踞于級:彌座之上,大有威霞山林之勢,,128人組成64副杠,,如同抬轎一般抬上山來,競耗時三日之久,。沿山門拾級而上,幾經(jīng)曲折,,古松翠柏之下,,有一個重達千斤的大鐘,上印有“大明嘉靖九年八月十五日造”,,看到此鐘,,就可以想到,為當時沒有高大堅固的鐘樓建筑,,則無法鑄造和架托此鐘,,表明大安寺的建筑規(guī)模日益擴大,雄踞一方,,從而吸引著大批游人,。
建筑特點
大安寺群山環(huán)繞,山勢蜿蜒,,洞深坡陡,,林木蔥蘢,古老的建筑散落其間,,顯得雄曠深遂,,向以奇峰古剎交相,輝映而馳名于世,。大安寺共有建筑大殿飛韋陀殿飛神堂,、客堂飛配殿齋堂及鐘鼓樓等建筑6處,計33間,,建筑面積8666平方米,。
除正殿的單檐歇山式建筑外,,其余都較完整地保持著清代單檐硬山式的建筑風格。廟門的兩側(cè)題寫著讓人深思的雙聯(lián)是“常記大師悲勿切,,匆忘世上苦人多”之句,,這里是妙湛大和尚紀念堂,打開廟門,,來到寬闊的庭院之中,,看到一個白色的覆缽式建筑分三層,上面是漢白玉,,中間為雪花石,,下面是花崗巖所建,白色素雅之塔,,是妙湛大和尚舍利塔,。妙湛大和尚原是廈門南普陀寺方丈,閩南佛學院院長,,佛教慈善基金會會長,,曾創(chuàng)寺辦學,修建正定,、正義,、正念飛正行等樓舍,復(fù)修佛教養(yǎng)院,。大和尚生于1910年11月12日,,于遼寧丹東,40歲出家,,42歲在北京拈花寺受戒,,為修三藏佛學,后在揚州高靈寺修行佛法,,最后落成一代巨德,。1957年,十年動亂期間,,老和尚為保護南普陀寺免受劫難作出巨大貢獻,。1995年,老和尚在12月19日南普陀寺安祥圓寂,,臨終之時,,曾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遺言,即是門上題寫的對聯(lián),,而且,,老和尚煉出五色舍利,因為大和尚是遼寧丹東人,而且與大安寺有著不解之緣,,所以生前愿望把他的五色舍利存放于大安寺中,,白色覆缽式建筑舍利塔就是妙湛大和尚的。
正殿建筑
大安寺正殿建筑輝煌飛雄偉,、壯觀,。
首先是法王殿:兩側(cè)對聯(lián)特別記錄了大安寺的滄桑歲月,走進殿宇之中,,正中供奉的“笑口彌勒”,,也是未來佛祖“彌勒佛”,原名阿逸多尊者飛,,和佛祖釋迦牟尼同一時代人,,在佛主之前涅槃上升兜率宮,等到佛歷四千歲,,繼承釋迦牟尼的地位,,所以稱為未來佛主。
在中國古五代時期,,有一個和尚,,他袒胸露腹飛喜眉樂目、笑口常開,,其實這并非彌勒的本像,,而是源于中國的布袋和尚,他身體矮胖,、肚子奇大,常用竹杖挑著個大布袋在鬧市行乞,,點化世人,,最能預(yù)測人的兇吉禍福,頗為“靈驗”,,他的圓寂非常奇特,,后梁貞明三年的一天,他來到奉化岳林寺,,端坐在一塊盤石上說偈日:“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而逝,人們仔細一想,,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胖和尚就是彌勒轉(zhuǎn)世,所以就以這形象塑造彌勒。俗話說:摸摸彌勒肚皮一下,,就能消災(zāi)除病保佑平安,。彌勒又被稱為喜佛,民間供奉特別多,,因常背一個布袋,,又有招財之意。兩則四大天王,、護法,,四大天王分別掌管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民間又稱為“風調(diào)雨順”四大天王,。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大安寺聚集著“靈秀之氣”,。左側(cè)是觀音菩薩,,以前觀音菩薩稱其為觀世音菩薩,唐代以來為了避諱,,李世民的“世”字之嫌,,所以改為觀音菩薩。觀音有三十二法身,,本身是蓮花化生,,所以沒有性別之分?!坝^”稱其為看,, “音”稱為聽。就是說觀音菩薩看盡天下一切眾生,,聽盡天下一切悲聲,,所以大慈大悲度一切苦厄,空飛色相現(xiàn)五蘊光明,。南海普陀是他的道場,,常念“ 嗎呢叭咪 ”,觀音六句真言,,功德無量,。
地藏菩薩
右側(cè)供奉為地藏菩薩,因為他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故名為地藏,,說他如同大地一樣,,含藏著無數(shù)善根種子。地藏的道場為安徽九華山,,也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據(jù)佛經(jīng)記載,在釋迦佛滅度一千五百年以后,,降誕為新羅國王子(朝鮮半島)姓金名喬覺,,他軀體偉岸,頂聳滑奇,,自幼出家,,法號地藏比丘。唐玄宗時,,年方二十四歲,,航海來到中國,因為喜歡中國的佛學經(jīng)典,,所以不遠千里來到中國游歷大好河山之后,,入安徽九華山苦苦修行,·當時九華山歸閩公和道明父子倆所有,,當時閩公特別佩服地藏苦行,,決定為他修做寺廟,問“地藏”須多少地,,地藏說:“一袈裟高地足矣!”當時地藏把袈裟脫去,,拋向空中,袈裟越長越大,,整個覆蓋九華山,,后閩公把兒子道明送到廟里修行,自己也到廟里修行,。因為寺廟之中佛教叢林制度閩公叫兒子道明為師兄,,自己為師弟,后來兩位成為地藏的左右脅侍,,城藏在九華山宣傳佛法,,廣收信徒,,使這里成為香火盛級一時的佛教圣地,。金喬覺九十九歲時,念罷偈語坐在函中圓寂,,三年后開缸安葬時,,肉身不壞,面色如生,,抬動時骨節(jié)俱動,,系搖動全鎖聲,按照佛教說法,金鎖眩鳴,,乃是菩薩應(yīng)世,,于是以全身入塔,這就是著名于世的地藏肉身塔,,“肉身”又稱其為肉身寶殿,,坐落于九華山,神光嶺之上,,每逢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是地藏的生日和成道日,千山有上萬個信徒朝拜他,,而且地藏菩薩曾經(jīng)說過:“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終不成佛,,地獄若空,方正菩提”,。
大安寺景觀
正殿兩側(cè)是東西配殿是僧人居住之地,,是神仙佳境。
大安寺建筑錯落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依著山洞修建的觀音洞,,據(jù)說是李世民爭戰(zhàn)高麗族時所留下的,觀音洞寬6米,,高為4米,,近深3米,里邊的塑像現(xiàn)已不復(fù)存在,。
通明峰的山路上一巨石上有一個大腳印,,這個景觀叫“仙人遺蹤”,還有一段離奇故事,。正殿之西,,有通明山,山巔有一巨石,,高約丈余,,猶如浮置山頂,由下向上望去,,石下透出一絲亮光,,每當夕陽西下落入后山之時,暮色四合,,唯有石下一束夕陽余輝,,射入寺內(nèi)晶光奪目,,迥異尋常。相傳唐王李世民征戰(zhàn)歸來之時,,由千山取通遼陽,,由于長途跋涉,兵士疲勞不堪,,皆有“望家鄉(xiāng)路遠山高”的厭倦之感,。一天行至大安寺山下,兵士皆不愿前行,,唐白袍將軍薛仁貴,,告訴大家,千山距遼陽已近,,僅數(shù)十里之遙,,見眾人不以為然便彎弓拔箭,射穿此峰,,兵士從洞中望見遼陽,,具歡呼雀躍,精力倍增,,爭先此峰,,不久即抵遼陽,后來隨著歲月的流逝,,此峰分而復(fù)合,,但仍留下現(xiàn)存的巖縫,證實了這一神奇?zhèn)髡f,,人稱“通明夕照”,。薛禮用力搭弓射箭之時,一個大腳踩到巖石之上,,立刻現(xiàn)出腳印,,顯示出他力大無窮,此印叫“仙人遺蹤”,?!傲宅樉徸罡叻澹嬹R誰留世外蹤,。上界豈容凡骨到,,奔泉只合有神龍”。這是光緒太史繆潤紱詠“懸崖飲馬”之詩,,在通明山西斜石之上有一古井,,俗稱扳倒井,, 因無碑記,,無確鑿年代,。相傳,唐兵屯扎大安寺之時,,寺中水源無法供眾人之需,,太宗令人掘井,入地8米,, 滴水未出,,唐太宗乃令僧人備香案,親禱上蒼,,求賜甘泉,,次日晨,井水果然充盈,,甘甜無比,,但井口狹小,取水不易薛仁貴手握井壁,,較力扳之,,使井口傾斜,甘泉自然外溢,,成為唐兵人馬用水之處,后人稱之為“懸崖飲馬”或“扳倒井”。
寺東峰腳下,,有鐘樓一座,,巍峨高大且又建于半山之上。登樓遠眺,,金岡U飛佛手,、諸峰盡收眼底,山雨未來風亦滿樓,,頓使人生飄然棄世之感,,游人每每相聚吟詠,留下了“微雨乍收風未起,,遠山多少上樓來”的奇文佳句,。寺東印盒峰東北石棚溝,有一石洞,,為天然石棚形成,,高2米,深7米余,,古稱“石棚臥虎”,。相傳,很久以前,,大安寺有一僧人,,因惡同輩俗氣,,避之遠去,獨宿此洞,,后至一虎,,為僧人善心感化,結(jié)伴而居,,雙宿雙飛,,直至僧死,虎方離去,,一時傳為佳名,。此洞現(xiàn)稱為觀音洞,系明嘉靖十九年重修并于洞口題下“觀音洞”之名,。寺西通明山南,,有金剛峰巍然屹立,拔地而起,,東南西三面立壁千尋,,只有北面峭壁之上有參差石臺、石槽,、石樁,,此峰氣勢雄偉,唯我獨尊,,稱金剛坐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