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經華陰》是唐代詩人崔顥的作品,。此詩描寫了詩人途經華陰時所見的華山三峰雄奇險峻的景色,表現(xiàn)了祖國山河的壯美瑰麗,,抒發(fā)了詩人對奔走名利者的不恥以及對學道求仙的向往之情,。首聯(lián)寫遠景,起句不凡,,以華山之高峻和三峰的高矗天際,,壓倒京都之豪富,暗寓出世高于追名逐利;頷聯(lián)寫晴雨時的景色,,是近景,;頸聯(lián)寫想象中的幻景,描述華陰地勢的險要和漢畤的形勝,,即景生感,,隱含倦于風塵退隱山林之意;尾聯(lián)反詰,,借向旁人勸喻,,說明凡爭名奪利的人,就不得安心息影學長生之術,。全詩打破了律詩的起承轉合的格式,,別具神韻。詩境雄渾壯闊,,寓意深刻,。
行經華陰⑴
岧峣太華俯咸京⑵,天外三峰削不成⑶,。
武帝祠前云欲散⑷,,仙人掌上雨初晴⑸。
河山北枕秦關險⑹,,驛路西連漢畤平⑺,。
借問路旁名利客⑻,何如此處學長生⑼,?
⑴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位于華山北面。一作“華山”,。
⑵岧峣(yáo):山勢高峻的樣子,。太華:即華山。咸京:即咸陽,,今陜西西安,。《舊唐書·地理志》:“京師,,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彼源嗽姲烟贫奸L安稱為咸京。
⑶三峰:指華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說蓮花,、玉女,、松檜三峰。
⑷武帝祠:即巨靈祠,。漢武帝登華山頂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⑸仙人掌:峰名,,為華山最峭的一峰,。相傳華山為巨靈神所開,華山東峰尚存其手跡,。
⑹秦關:指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⑺驛路:指交通要道,。漢畤(zhì):漢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處所,。
⑻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
⑼學長生:指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尋求長生不老。
在高峻華山上俯視京都長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在武帝祠前的烏云將要消散,雨過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蔥,。
秦關北靠河山地勢多么險要,,驛路通過長安往西連著漢畤。
借問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為何不到此訪仙學道求長生,?
崔顥在天寶(唐玄宗年號,公元742—756年)年間二次入都,。詩人此次行經華陰,,事實上與路上行客一樣,也未嘗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見西岳的崇高形象和飄逸出塵的仙跡靈蹤,,也未免移性動情,感嘆自己何苦奔波于坎坷仕途,。此詩即作于這種心境中,,其思想可能是受當時崇奉道教,、供養(yǎng)方士之社會風氣的影響。
崔顥,,唐代詩人,。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公元723年(開元十一年)登進士第,,官終尚書司勛員外郎。其早期詩作多寫閨情,,流于浮艷輕薄,。后歷邊塞,詩風大振,,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明人輯有《崔顥集》,《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崔顥寫山水行旅,、登臨懷古詩,很善于將山水景色與神話古跡融合起來,,使意境具有遼闊的空間感和悠久的時間感,,更加瑰麗神奇。在名作《黃鶴樓》中,,就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詩句,,再現(xiàn)了茫茫天地、悠悠歲月,,令人浮想聯(lián)翩,,引起無窮感慨。在這首詩中,,他再次運用這一手法,。
詩題“行經華陰”,既是“行經”,,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詩中提到的“太華”,、“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關”,、“漢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勝與景物。當時京師的北面是雍縣,,秦文公曾在這里作鄜畤(畤,,謂“神靈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壇之類),,到漢高祖作北畤止,這里共有五畤,,詩中的“漢畤”即指京師北面的這一古跡,。而京師的東南面,就是崔顥行經的華陰縣,??h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華山,又稱太華,,山勢高峻,。神話傳說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靈手劈”,,所以“仙掌之形,,瑩然在目”(《云笈七簽》)。華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號稱“仙人掌”。漢武帝觀仙人掌時,,立巨靈祠以供祭祀,,即為“武帝祠”。華陰縣北就是黃河,,隔岸為風陵渡,,這一邊是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谷關)。華陰縣不但河山壯險,,而且是由河南一帶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絡繹不絕。
詩的前六句全為寫景,。寫法則由總而分,,由此及彼,有條不紊,。起句氣勢不凡:以神仙巖穴的華山壓倒王侯富貴的京師,。在這里,,一個“俯”字顯出崇山壓頂之勢;“岧峣”兩字加倍寫華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種神力,。然后,詩人從總貌轉入局部描寫,,以三峰作為典型,,落實“岧峣”?!跋鞑怀伞比趾腥碎g刀斧俱無用,,鬼斧神工非巨靈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純然寫景中暗含神工勝于人力,,出世高于追名逐利的旨意,。
詩人路過華陰時,正值雨過天晴,。未到華陰,,先已遙見三峰如洗。到得華陰后,,平望武帝祠前無限煙云,,聚而將散;仰視仙人掌上一片青蔥,,隱而已顯,,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氣象。首聯(lián)寫遠景,,頷聯(lián)二句可說是攝近景,。遠近相間,但覺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幾乎忘卻它的對仗之工,,而且更無暇覺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為結處“學長生”的發(fā)問作了奠基,。
頸聯(lián)則浮想聯(lián)翩,寫了想象中的幻景,。這是眼中所無而意中所有的一種景色,,是詩人在直觀的基礎上加以馳騁想象的一幅寫意畫。在華山下,,同時看到黃河與秦關是不可能的,,但詩人“胸中有丘壑”,筆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渾的畫面,;
在華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文心雕龍》),,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種蕩蕩大道,,西接遙天。古人論詩有“眼前景”與“意中景”之分,,前者著眼客觀景物的擷取,,后者則偏執(zhí)詩人胸襟的外溢。這首詩就是從描繪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兩句詩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詩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窺探,。上句中一個“枕”字把黃河,、華山都人格化了,有“顧視清高氣深穩(wěn)”之概,;一個“險”字又有意無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風波。下句一個“連”字,,使?jié)h五畤上接頷聯(lián)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靈跡仙蹤,聯(lián)鎖成片,,更墊厚了結處的“長生”,;“平”字與上文“岧峣“、“天外”相對照,,驛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襯出華山的高峻,,同時也暗示長生之道比名利之途來得坦蕩。一“險”一“平”,,為人們提出了何去何從的問號,。這兩句中“枕”字、“連”字,,前人稱為詩眼,,其實,兩句中的“險”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后擁,,此響彼應。
此詩勸“學長生”,,感嘆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詩人不用直說,反向旁人勸喻,,顯得隱約曲折,。結尾兩句是從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顯得瀟灑自如,風流蘊藉,。
崔顥現(xiàn)存詩中大都格律嚴整,,然而此詩卻打破了律詩起、承,、轉,、合的傳統(tǒng)格式,別具神韻,。前六句雖有層次先后,,卻全為寫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轉,,第八句立即以發(fā)問的句法收住,,“此處”二字,綰合前文,,導出“何如學長生”的詩旨,。從全篇來看,詩人融神靈古跡與山河勝景于一爐,,詩境雄渾壯闊而富有意蘊,。
《瀛奎律髓》:五六痛快而感激。
《批點唐音》:此篇六句皆雅渾,,獨結語似中唐,。
《批點唐詩正聲》:雄渾沉壯,后人不敢著筆,。
《唐詩直解》:李于麟論七律獨推王,、李,如此作當不在“溫泉”,、“萬日”下,。
《詩藪》:盛唐王、李,、杜外,,崔顥《華陰》、李白《送賀監(jiān)》,、賈至《早朝》,、岑參《和大明宮》《西掖》、高適《送李少府》,、祖詠《望薊門》,,皆可競爽。
《唐詩訓解》:此覽華陰山水之勝,而有棲隱之意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孤峭,。蔣一葵曰:起翻奇,中聯(lián)完整,。
《唐詩評選》:“削不成”,,言削不成而成也。詩家自有藏山移月之旨,,非一往人所知,。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削不成”之為言,此非人工所及,。蓋欲言其削成,,則必何等大人,手持何器,,身立何處,,而后乃今始當措手,此三字與上“俯咸京”三字,,皆是先生脫盡金粉章句,,別舒元化手眼,真為蓋代大文,,絕非經生恒睹也,。此五六運筆,真如象王轉身,,威德殊好。
《五七言今體詩鈔》:三四壯于嘉州“秦女”一聯(lián),。
《刪訂唐詩解》:“秦關”,、“漢疇”,皆足感人,,故宜“學長生”也,。
《唐詩貫珠箋釋》:起處堂皇雄特,妙在“俯”字有神,。
《唐詩成法》:前四經華陰而望岳也,;后四經華陰而生感也?!跋鞑怀伞庇玫浠顒?,五六包含多少興廢在內,方逼出七八意,,
《唐賢三昧集箋注》:盛唐平正之作,,以此為主。作此體者,,須于此等辨取,。
《唐詩別裁》:太華三峰如削,,今反云“削不成”,妙,。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著一“俯”字,,便見從來仙靈高出于名利之上。
《歷代詩法》:凈煉之極,,句挾清音,。
《昭昧詹言》:起二句破題。次句句法帶寫,,加琢,。三四句寫景,有興象,。故妙,。五六亦是寫,但有敘說而無象,,故不妙也,。收托意亦浮淺。姚云“三四壯于嘉州‘秦女’一聯(lián)”,,愚謂詩意一般,,只是字面有殊耳。然此自是初唐氣格,。
《湘綺樓說詩》:人多學此種句,,是寫景工切,不落凡近,。,。
《歷代詩評注讀本》:前六句,句句切太華說,,移不到他處,,一結忽怍世外之想,意境便覺高超,。
《唐宋詩舉要》:雄渾壯闊,。方曰:寫景有興象故妙(“仙人掌上”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