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春
準擬今春樂事濃⑴,,依然枉卻一東風⑵,。
年年不帶看花眼⑶,不是愁中即病中,。
詞句注釋
⑴準擬:預料,,滿以為。濃:多,。
⑵枉卻:辜負,。東風:春風。
⑶不帶看花眼:沒有游春賞花的眼福,。
白話譯文
原來預料今春許多活動其樂融融,,到頭來卻依然辜負了可愛的東風。
連年以來未能去欣賞似錦的繁花,,因不是愁緒滿懷便是在病痛之中,。
蘇軾、黃庭堅的詩歌將宋詩的發(fā)展推向了高峰,,體現(xiàn)了一代特色,。但以黃庭堅等人為首的“江西派”提倡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作詩主張卻將學詩,、寫詩限制在效法古人舊作的狹小范圍之內(nèi),,而忽略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積累,,從而把詩歌創(chuàng)作引向了新的形式主義道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楊萬里為“誠齋體”詩歌作為對江西派的一種修正,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而這首詩便是“誠齋體”的典型作品,。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后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余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這首《傷春》詩寫的是詩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首句寫詩人做的一個決定:對今春樂事早已安排好,;次句用一個轉(zhuǎn)折,推翻了之前的決定,,也就辜負了好意送來春色的東風,。第三句點明,不僅今年先做決定再推翻,,而且年年如此,;第四句指出年年辜負春光的原因。
春日可樂,,而自己卻非愁即病,,年年都辜負了大好春光,,這種主觀與客觀的矛盾對立使詩人禁不住感慨萬端,發(fā)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讀罷此詩,,詩人愁病交加的面容、苦笑的表情和自嘲的意味,,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不假雕飾,自然渾成,,而詩意詩味即在其中,,這正是“誠齋體”的成功之處。
楊萬里在《荊溪集自序》中談到自己寫詩時,,曾說:“步后園,,登古城,,采擷祀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余詩材,。蓋麾之不去,前或未應(yīng),,而后者己迫,。”在他看來,,平日所見所聞及所感似乎無不可以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材料,,這和江西派“閉門覓句”,講究“無一字無來處”,,“雖只字半句不輕出”的苦吟自然是大不相同的了,。但“誠齋體”也有其弊病:由于寫作比較“隨便”,,有些詩藝術(shù)概括不夠,,境界不高,社會意義也不大,。此首可以說是個典型,。
清·王相《新校千家詩》:春光未到之時,預料今春賞心樂事,,必興濃而稠密,。豈知一春已過,而宴賞仍虛,。蓋年年花發(fā)而略不曾觀者,,非愁中無緒,,則病中未能也。傷春之意,,情見于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