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是北宋詞人晏殊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此詞寫與情人別后的千里相隔,,難以排遣、無所寄托的思念之情,。上片寫秋天的深夜,,月映紗廚,雨打梧桐,,使人想起遠(yuǎn)在千里外的丈夫,,音信全無,因而悵極愁生,,幾回?zé)o寐,。下片寫愁人登樓遠(yuǎn)望,唯見遙遠(yuǎn)的天邊陰云暗淡,甚至連聊慰離愁的歸鴻也沒有,,因此更為惆悵,。這首詞妙于淡雅閑適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蒼涼,,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移情于物,亦物亦人,,更為婉曲,,感人至深,是大晏詞的佳作,。
撼庭秋⑴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⑵,,梧桐夜雨,,幾回?zé)o寐⑶。
樓高目斷⑷,,天遙云黯⑸,,只堪憔悴⑹。念蘭堂紅燭⑺,,心長焰短⑻,,向人垂淚⑼。
⑴撼庭秋:詞牌名,,雙調(diào)四十八字,,上片五句三仄韻,下片六句兩仄韻,。
⑵碧紗:綠紗編制的蚊帳,。
⑶無寐:失眠。
⑷目斷:望盡,,望而不見,。
⑸天遙云黯:天空遙遠(yuǎn),云彩暗淡,。
⑹憔悴:瘦弱萎靡的樣子,。
⑺蘭堂:華美芳潔的廳堂。
⑻心長焰短:燭芯雖長,,燭焰卻短,。隱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⑼向人垂淚:對人垂淚(蠟淚),。
別后相隔千里,,音信不通,,心中的深情也無法寄出,令人悵恨,。碧紗窗里看慣了春花秋月,,聽厭了梧桐夜雨點點滴滴敲打著相思之人的心,多少次徹夜無眠,。
她日登上高樓眺望,,天地寥闊,陰云密布,,全無離人的半點蹤影,,讓人更加憂傷憔悴。那廳堂里燃著的紅燭,,空自心長焰短,,替人流著一滴滴相思的苦淚。
關(guān)于這首詩創(chuàng)作緣由,,有學(xué)者認(rèn)為作者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秋以觀文殿學(xué)士知永興軍,,與遠(yuǎn)在汴京的親朋分離,離情別緒自然難以排遣,,于是創(chuàng)作了這首抒懷而“難寄”之作,,其欲寄予之人可能是情人,,亦有可能是借男女別離向朋友傾訴胸中愁怨,。
晏殊(991—1055),宋代文學(xué)家,。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當(dāng)時名臣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和詞人張先等,均出其門,。卒謚元獻,,世稱晏元獻。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亦工詩善文。其詩屬“西昆體”,,詞風(fēng)承襲五代馮延巳,,閑雅而有情思,語言婉麗,音韻協(xié)和,。有《珠玉詞》,。
這首《撼庭秋》,調(diào)名奇特,,是晏殊首創(chuàng),。始見于晏殊《珠玉詞》,但其中僅有此一首,,故《詞律》卷五,、《詞譜》卷七俱列此首為標(biāo)準(zhǔn)之作。后來黃庭堅,、王詵有《撼庭竹》,,可能就是受此啟發(fā)而新創(chuàng)的詞牌。雖說詞牌用了一個很有力的“撼”字,,這首詞卻“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動地的怨憤,。
此詞寫與情人別后的千里相隔,,難以排遣、無所寄托的思念之情,。上片寫秋天的深夜,,月映紗廚,雨打梧桐,,使人想起遠(yuǎn)在千里外的丈夫,,音信全無,因而悵極愁生,,幾回?zé)o寐,。“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即點明題旨,。既言“音信千里”,可見相距雖遙,,尚非杳無音信,。但又說“此情難寄”,詩人沒有明講這樣說原因,,言下之意大約是情長箋短,,綿綿無盡的相思不是尺幅彩箋所能容納得下的。以情語開篇后,,作者接著以景寫情,,“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寫的是:碧紗窗下,對著皎潔的秋月,,臥聽淅淅瀝瀝的夜雨滴梧桐葉上,。“幾回?zé)o寐”上承景語,,點破相思,,說的是:有多少回徹夜無眠!“碧紗”二句,,代表不同時間,、地點、景物,,目的是突出“幾回?zé)o寐”四字,。對月聽雨,本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寫表情的動作,,用于此處,,思與境諧,表明主人公難以排遣的懷人之情,。類似的意境有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p>
下片寫愁人登樓遠(yuǎn)望,,唯見遙遠(yuǎn)的天邊陰云暗淡,,甚至連聊慰離愁的歸鴻也沒有,因此更為惆悵,?!皹歉吣繑啵爝b云黯,,只堪憔悴”幾句寫的是:登上高樓極望,,只見天空遼闊,層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樓高目斷”,,另筆提起,,與上片“幾回?zé)o寐”似接非接,,頗有波瀾起伏之勢?!澳钐m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币唤Y(jié)三句,是全詞最精美之筆,。以紅燭擬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贈別》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同樣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蠟燭向人垂淚表示自己心里難過,,但杜牧詩的著眼點“替人垂淚”而且“有心”,大晏詞則以“心長焰短”一語見長,。那細(xì)長的燭心也即詞人之心,,心長,也就是情長意長,,思念悠長恨悠長,;焰短,蠟燭火焰短小,,暗示著主人公力不從心,,希望渺茫。這三句景真情足,,讀來只覺悱惻纏綿,,令人低徊。
這首詞妙于淡雅閑適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蒼涼,,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在結(jié)構(gòu)上很有特色,,點面結(jié)合,,簡潔概括。以自然界遼闊凄黯的景象渲染烘托的孤寂悵惘情,,移情于物,,亦物亦人,更為婉曲,,感人至深,,是大晏詞的佳作,。
(近代)趙尊岳《珠玉詞選評》:此詞以“恨此情難寄”為言,凡全詞前后均由是闡發(fā),,描繪極其難寄之致,,誠有繪水繪風(fēng)之妙。起拍于“此情難寄”前,,先述其難寄之由,,則以別遠(yuǎn)思深引起之,雖只六字,,已盡回環(huán),,抑且沉郁,晏詞于小境界中辟大天地,,其最擅長處,,學(xué)者不可不于此求之。下文則以難寄此情而述及其景,、其時,,景則“碧紗”、“梧桐”,,時則“秋月”,、“夜雨”。夫月與雨判然兩事,,而秋夜之乍雨乍晴,,增人悶損,更不待言,,故兼述之,,俾于錯綜之間益深牢愁之致。然后結(jié)到“無寐”,,尤更必宛轉(zhuǎn)以出之,,曰“幾回”者,則以強圖小睡,,忽又無眠,,輾轉(zhuǎn)反側(cè),,庶使情更深窈,。以“無寐”為過拍,以“目斷”為換頭,,二者似斷卻連,,信乎其為水窮云起之筆,繼之以“天遙”,,“云暗”者,,正以天遙呼應(yīng)千里,,云暗兼及夜雨,一字不肯輕放也,。繼用“蘭堂紅燭”,,雖是愁悴之作,仍具富貴氣象,,非寒素之篝燈如豆者可得而比,,以“向人垂淚”作結(jié),又卻關(guān)合“此情難寄”,。凡作小令,,不可以文簡而失其理脈。晏最工此,,允為百世不祧之祖,。
(現(xiàn)代)葉嘉瑩《大晏詞的欣賞》:宛敏灝君在《二晏及其詞》一書中,曾舉大晏《撼庭秋》詞之“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三句,與小晏《破陣子》詞之“絳蠟等閑陪淚”及《蝶戀花》詞之“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三句相比較,,以為“向”字尚不及“陪”字之深,更不敢望“替”字矣,。殊不知小晏之“陪”字,,“替”字雖佳,然而其“陪”人,、“替”人垂淚者,,仍不過只是一支蠟燭而已,而大晏之“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二句,,則使讀者所感受的實在已不復(fù)僅是一支蠟燭,而同時聯(lián)想到的還有心馀力絀的整個的人生,。雖然這在大晏也許未嘗有此意,,而其特色卻正在使讀者能生此想。故就情感言,,小晏自較大晏為銥摯,,然而如就思致言,則小晏實不及大晏之深廣,,而此種差別也正是理性的詩人與純情的詩人的主要區(qū)別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