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雪后》是清代詩人鄭燮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山中大雪后初晴的清晨所見,,詩人借此詩作托物言志,。用自然環(huán)境的寒冷,襯托詩人內(nèi)心的清冷孤獨,。意境自然渾成,,風格灑然清脫。
山中雪后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①梅花凍,一種清孤②不等閑③。
①檐流未滴:屋檐上的冰柱未融化,。
②清孤:凄清孤獨,。
③等閑:尋常、一般,。
早晨起來一開門,,只見大雪滿山,晴空萬里,,灑在積雪上的陽光也略帶寒意,。
房檐的積雪尚未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封凍,。這種清冷,、孤寒的氣氛,,很是不尋常?。?/p>
《山中雪后》為鄭板橋感懷之作,,他之所以感懷是因為自己一生經(jīng)歷曲折,,乾隆元年進士,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前后十二年,,有政聲。因違忤上官而被罷官,。歸里后,,往還于揚州興化間。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鄭板橋只能以在街頭賣畫為生,,有時幾天賣不出一幅畫。這樣的生活現(xiàn)實讓鄭板橋飽嘗艱辛,,而這首詩便是當他看到山中大雪后的景致有感而發(fā)的感慨之作,。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曾歷官河南范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臻饑民忤大吏,,乞疾歸,。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
《山中雪后》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詩作開門見山,,先是描繪一幅畫者筆下的雪景:清早起來,推門便見外面蒼茫一片,,世界被白雪包裹,,凄清之中透著寒涼,哪怕太陽已經(jīng)升起,,但因為冷寒的落雪也變得毫無活力,。在這樣的現(xiàn)實下,屋檐結(jié)起了長長的冰凌,,連一向傲冬的梅花都被凍而不發(fā),,這次第分明凄涼不已。但詩人卻別有深意,,于詩末寫下“一種清孤不等閑”之句,,這不只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反抗,更是自我清高之質(zhì)不肯妥協(xié)的吶喊,。古人說于景中見真情,,在這樣凄清之景內(nèi),可以看到的便是鄭板橋身處凄冷之境不畏世態(tài)炎涼的形象,因為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鄭板橋的詩作才被賦予不同凡俗的別樣之感,。
在這首詩歌中,作者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寫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凄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jīng)苦難的身世發(fā)出深深的感嘆。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方笑一:這首詩寫大雪初晴的清晨所見,,寒氣逼人,。結(jié)句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敏感,即便是一種清冷孤寂的境況,,也可稱為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