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萬里圖》是現(xiàn)代畫家張大千于1968年創(chuàng)作的絹本設色國畫,,現(xiàn)收藏于中國臺北歷史博物館,。
該畫中的長江,以四川省為起筆,,開卷是都江堰的鐵索橋,,接著,長江奔流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懷抱,。充分再現(xiàn)了祖國山河之壯美,歌頌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表達了作者鐘情于長江山水的情感,。
該畫布局宏大,,氣脈流貫,,繁復變化卻又渾然天成,。在技法上,這是一幅潑墨潑彩畫,、他既采用了傳統(tǒng)山水畫的破墨,、積墨、潑墨等技法,,又融會了西方繪畫的潑彩法,,形成了“潑寫兼施、色墨交融”的風格,。
在近20米的長卷中,,作者選取了從“岷江索橋”到長江出海的一段,分十段分別繪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漢,、鄱陽湖,、黃山、南京,、鎮(zhèn)江,、吳淞口等十處江山勝景,,可獨立成圖,,又可貫連,在這幅長卷中,,以四川省為起筆,,開卷是都江堰的“岷江索橋”,而后,,隨長江滔滔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懷抱,一路上浩浩蕩蕩,,山巒重疊,,云霧顯晦,翠色溟溟如海,,一江橫流,,森森淼淼,,只在靠山腳的江岸邊,遙見幾只帆船在浪濤中顛簸,;沿岸橋梁村鎮(zhèn),、山野人家,將萬里長江盡收眼底,。
張大千60歲前后開始探索潑墨山水的畫法,,開始了“衰年變法”。其“潑墨法”是中國水墨畫發(fā)展的結(jié)果,。
張大千多年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鄉(xiāng)愈切,。祖國的山山水水因此經(jīng)常在他的畫中出現(xiàn),,他就通過自己的畫“臥游”祖國山河,聊解鄉(xiāng)愁,?!堕L江萬里圖》就是產(chǎn)生于這樣的心情下。同時,,正值同鄉(xiāng)張群八十大壽,,長江亦是他們十分熟悉的故景,張大千用以之慶賀其壽辰,。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nèi)江人。原名正權(quán),,后改名爰,,號大千、大千居士,,以號行,。1908年他母親教其花鳥草蟲白描。青年時隨兄到日本京都攻讀繪畫,,又研究染織工藝,。回國后耽于佛學,,剃度為僧,,法號大干,后經(jīng)還俗,,以法號行,。他擅長繪畫,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譽。
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棲身海外,,其間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臺灣。張大于詩,、書,、畫,、篆刻俱精,,尤其他開創(chuàng)了淡墨潑色山水流派,推動了現(xiàn)代中國畫藝術(shù)發(fā)展,。
《長江萬里圖》再現(xiàn)祖國山河之壯美,,歌頌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整幅畫卷飽含著作者的濃厚愛國懷鄉(xiāng)之情,。
開頭一段采用縱深來回往覆的手法,,咫尺千里,山勢與河流蜿蜒交錯,;然后采用橫勢鋪陳的手法,,高山與平陸綿延交替,經(jīng)武漢三鎮(zhèn),,江面豁然開闊,,又不時畫出支流,山城水廓錯落銜接,,風帆處處,,制造深遠蒼茫的空間。過了南京和金山,,江面更形寬闊,,山勢漸渺;過上海,、崇明后,,則是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了。
洋洋灑灑近二十米的長江勝景,,在作者的筆下,,時而明凈,以線條為主,,時而蓊郁,,以濕墨疊彩暈染,粗放與精工,,收放自如,,技法上真正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
畫面予以一種水氣濕潤、青翠盎然的感覺,,將那種濃郁幽深,、郁郁蒼蒼的江南景致,表現(xiàn)得極為動人,,同時也呈現(xiàn)了張大千個人深厚之人文情感,。
全卷結(jié)構(gòu),誠如一場百人樂團大規(guī)模演出的交響曲,,雄壯與細膩,,快速與舒緩交互迭出,色彩變化,,有繽紛濃郁,,也有清雅飄逸。而且天光水色,,陰陽明滅,,氣象萬千,可以說是極宇宙之大觀于眼底,。
這幅作品中有多處水墨是在潑入紙上之后,,被有意用筆刷引導成為山河之混沌狀態(tài),然而正是這種混沌狀態(tài)才是張大千胸中山河的初象,。正是這樣的水墨自然形態(tài)在畫面上隨情緒流露而呈現(xiàn)出的景象,,造化了這幅畫面的意境。
該畫中間部分以潑墨為主,,極少的筆觸已將長江奔騰的景象以及與天空的交輝創(chuàng)作在畫面上,,使畫面產(chǎn)生浩蕩的氣勢、萬千層次的自然景象,,正是體現(xiàn)了潑墨又一特征——筆簡形具,,得之自然。
在豪放中見工細,,有的部分粗獷豪放大塊用色用墨用線用筆都很放松,,但有的局部則處理得相當精細,像長江拐彎處的礁石,、岸邊的村莊房屋,、樹木、江中過往的船只等等都刻畫得相當精到,。整個畫卷長20米,,在十幾天的時間內(nèi),張大千先生把萬里長江沿岸蠟綜復雜的山川河流清清楚楚交待在畫絹上,,做到和諧統(tǒng)一,,變化豐富,,可見張大千先生有過人的才華技巧和深厚的功力。
現(xiàn)代畫家葉淺予:“處理這樣宏大的布局,,寄托深厚的思國之情,,不是一般胸有丘壑的山水修煉所能勝任,,必須具備氣吞山河的胸襟和飽滿的愛國熱情,才可以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長江萬里圖》兼重筆調(diào)的雄渾與秀潤,,并以張大千潑寫兼施的個人風格,,將濃艷的青綠設色與工致的筆調(diào)融入文人山水的筆墨中,在文人畫家和職業(yè)畫家間的調(diào)和上表現(xiàn)了他最大的企圖和努力,,達于前人所未及之境地,。該畫繪成后,,臺北歷史博物館為其專場舉辦《張大千長江萬里圖特展》,,并印行《張大千長江萬里圖》,。展覽當時,,印制的幾百幅圖卷被搶購一空,,盛況空前。之后,,該作屢屢被出版印刷,不少畫家將此作為學習范本,,大大推動了現(xiàn)代中國畫藝術(shù)發(fā)展,影響可謂深遠,。
1979年7月,,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長江萬里圖》,,6000多觀眾前擁后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