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圣教序》亦稱《慈恩寺圣教序》,,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唐代的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石,,凡二石,兩塊碑石分別鑲嵌在大雁塔底層南門門洞兩側(cè)的兩個磚龕之中,,兩碑碑額,、碑文書寫方向互相左右對稱,兩碑共1463字,。上碑為序碑,,全稱《大唐三藏圣教序》,位于塔底層南面券門西側(cè)磚龕內(nèi),,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碑文21行,行42字,,由右而左寫刻,;下碑為序記碑,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記》,,位于塔底層南面券門東側(cè)磚龕內(nèi),,唐高宗李治撰文,碑文20行,,行40字,,由左而右寫刻。
大唐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
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shù),。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象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于宇宙,,細之則攝于毫厘,。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qū)區(qū)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dāng)?,F(xiàn)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廣被,拯含類于三途,。遺訓(xùn)遐宣,,導(dǎo)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指歸,,曲學(xué)易遵,邪正于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xí)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lǐng)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fēng)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凝心內(nèi)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xù)真,,開茲后學(xué)。是以翹心凈土,,往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涂間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愿達,。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fēng),;鹿菀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yè),。一乘五律之道,,馳驟于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于口海,。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yè),。引慈云于西極,注法雨于東垂,。圣教缺而復(fù)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yè)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嶺,,云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zhì)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jīng)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永徽四年,,歲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
中書令臣褚遂良書,。
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記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圣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jīng)之軌躅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理之者莫測其際。故知圣慈所被,,業(yè)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開法網(wǎng)之綱紀(jì),,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啟三藏之秘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zhèn)常;赴感應(yīng)身,,經(jīng)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于鷲峰,;慧日法流,,轉(zhuǎn)雙輪于鹿菀。排空寶蓋,,接翔云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其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于是百川異流,,同會于海;萬區(qū)分義,,總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yōu)劣,堯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巖,。棲息三禪,巡游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伽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zhì),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恒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譯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勝緣,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御制眾經(jīng)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fēng)云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皇帝在春宮日制此文,。
永徽四年,歲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建,。
尚書仆射上柱國河南郡開國公臣褚遂良書,。
萬文韶刻字。
提出“修正線”
日本學(xué)者荒金治在所著《〈雁塔圣教序〉的修正線》一文中,,考證了圣教序碑中許多筆畫多次修改補充的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荒金治認為起初發(fā)現(xiàn)修正線的是日本大正時期的書法家比田井天來(1872—1939)與松田南溟。1971年,,由書學(xué)院出版部出版了《書學(xué)院本·雁塔圣教序》,,在此拓片上,共有350個金色與紅色的點,。比田井天來的兒子南谷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在后言里談到“關(guān)于這些點,真可惜沒有問清楚”,。因此,,日本別府大學(xué)教授荒金信治(號大琳,即荒金大琳,,荒金治的父親)為研究《雁塔圣教序》,,分別于1997年、1998年與2006年三次去西安大雁塔進行拍照,,回來后把照片放大就發(fā)現(xiàn)了許多類似“形”字的修正線,。甚至還有一個字里進行5處修正的現(xiàn)象。找到的總數(shù)是978個字,修正處達1492:《圣教序》共有821個字,,修正的566個字,、沒有修正的255個字、《圣教序記》共有642個字,,修正的412個字、沒有修正的230個字,。
荒金大琳與荒金治父子通過反復(fù)研究后,,認為“修正線”現(xiàn)象與歷史的大背景有密切的關(guān)系:即褚遂良第一次書寫的時候,因為太宗喜歡行書而多用了行書筆畫,。太宗去世時,,定長孫無忌與褚遂良為顧命大臣,幫助太子李治施政,。李治稱帝后,,產(chǎn)生了對兩位顧命大臣的不滿。650年(永徽元年)十月,,褚遂良因為韋思謙彈劾而被左遷為同州刺史,。根據(jù)荒金父子的考證認為,王羲之著名的行書名跡《蘭亭序》寫于公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由于353年年是癸丑年,,唐高宗決定在同為癸丑年的654年(永徽四年),以建《圣教序碑》的方式來紀(jì)念,。653年(永徽三年),,唐高宗招褚遂良回京后重新書寫,并開始準(zhǔn)備建立石碑,。
荒金父子認為:為了建立石碑而回到長安的褚遂良由于心情不佳,,多次書寫都不如第一次寫的效果。最后不得不用以前寫的稿子來修正文字,。除了“太宗”,、“永徽”等貞觀年間不存在的詞重新書寫以外,進行大規(guī)模的補筆修正,。修正的特點就是從行書筆畫改成楷書筆畫,。
日本學(xué)者荒金治、荒金大琳潛心研究了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與圣教序記,,并將上述結(jié)論于1999年日本筑波大學(xué)第九屆書學(xué)書道史學(xué)大會發(fā)表,。相關(guān)著作有《雁塔圣教序にす關(guān)ゐ記錄(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相關(guān)記錄)》等。
荒金大琳,、荒金治父子的《雁塔圣教序》研究在最近的書法史研究中是頗令人震動的發(fā)現(xiàn),,長達十余年專注的研究,以及不懈的考察和努力,最終有了這樣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這樣的一套獨特的著作,,原碑的高倍放大圖片解密了唐代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雁塔圣教序記》竟有如此多的筆畫修改,后人臨習(xí)千年的字帖竟孕育著諸多謎團,,這些發(fā)現(xiàn)是前所未有的,,將帶來更多新的啟發(fā)與思考。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學(xué)館十八學(xué)士之一,。太宗時,歷任起居郎,、諫議大夫,、中書令。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受太宗遺詔輔政,。高宗即位,,任吏部尚書、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人稱褚河南,。主張維護禮法,,定嫡庶之分。后因反對高宗立門第低微的武則天為后,,被貶職而死,。其書法繼二王(羲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以后,別開生面,。晚年正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對后代書風(fēng)影響甚大,。后人把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為唐初四大書法家,。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等,。著有《晉右軍王羲之書目》。
《雁塔圣教序》為褚遂良五十八歲時書,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fēng)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褚遂良在書寫此碑時已進入了老年,,至此他已為新型的唐楷創(chuàng)出了一整套規(guī)范,。
在字的結(jié)體上改變了歐,虞的長形字,,創(chuàng)造了看似纖瘦,,實則勁秀飽滿的字體。王偁曾評說:“……同州,、雁塔兩圣教序記是其自家之法,世傳《蘭亭》諸本,,亦與率更不類,。蓋亦多出自家機杼故也?!瘪宜炝紩ㄌ攸c中整幅書法作品以弧形線條居多,,即使是短線條,也有一詠三嘆的情調(diào),?;【€的大量使用,使原本筆直,、堅挺的基本筆畫,,增加了柔和委婉。褚遂良在起筆時略微多了點逆筆,,然后引回,,波轉(zhuǎn)一下。這些用筆都使褚遂良的書法顯得生動活潑,,不局限于原有的形式,。《雁塔圣教序》的筆畫纖細而俊秀,,即使是復(fù)雜的波折轉(zhuǎn)筆,,也是一絲不茍,毫無須發(fā)的遺憾,。褚遂良秉承了文人書法家的筆法,,在書寫過程中卻又能把握輕重、灌輸力量,。
《雁塔圣教序》在運筆上則采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zhuǎn)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guī)矩。唐張懷瓘評此書云:“美女嬋娟似不輕于羅綺,,鉛華綽約甚有余態(tài),。”清代秦文錦亦評曰:“褚登善書,,貌如羅琦嬋娟,,神態(tài)銅柯鐵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絲,。能將轉(zhuǎn)折微妙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各碑之冠,。”
《雁塔圣教序》引領(lǐng)大唐楷書新格,,書法史上褚遂良因此被重重地書上一筆,。初唐三家——歐、虞,、褚并稱書壇,,但真正地開啟唐代楷書門戶者,非褚氏遂良一人莫屬,??v觀唐中期的顏真卿、徐浩,,莫不受其影響,,可以說唐朝中后期書壇風(fēng)貌是由褚遂良啟導(dǎo)的,特別是《雁塔圣教序》更具有創(chuàng)新的時代意義,?!跤淤F《褚遂良與〈雁塔圣教序〉》。
張懷瓘贊曰:“美人嬋娟,,似不輕于羅綺,;鉛華綽約,甚有余態(tài),?!?/p>
《大唐三藏圣教序》(下簡稱《圣教序》)與《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記》(下簡稱《圣教序記》)二石皆為楷書,萬文韶刻,。兩石位于陜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層,,分立塔門之東,、西龕各一。西龕內(nèi)為唐太宗所撰之《圣教序》碑,,文左行,,書寫行次從右向左,21行,,行42字,,共821字;東龕內(nèi)為唐高宗撰文《圣教序記》碑,,文右行,,書寫行次從左向右,20行,,行40字,,共642字。兩碑行文及形制對稱,。前者題額是隸書,、后者為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