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是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生存于白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阿爾布階(Albian)到土侖階(1億—9300萬年前)。鯊齒龍是一種生存于埃及,,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地區(qū)的巨型食肉恐龍,。鯊齒龍身長11~13米,重6~9噸,,高約4.5米,。特點是牙冠有整齊的鋸齒,適合切割皮膚以及肌肉組織,。它的頭比霸王龍略長但偏窄,,腦容量比霸王龍小。
撒哈拉鯊齒龍生活在非洲的卡瑪卡瑪組地層,,當時當?shù)卮笃訚?,氣候濕潤,與撒哈拉鯊齒龍共同生活著的恐龍還有棘龍科棘龍(數(shù)量最多),、西北阿根廷龍科的三角洲奔龍,、蜥腳類的雷巴齊斯龍等。
撒哈拉鯊齒龍是已知最大型的獸腳類恐龍之一,。根據(jù)不同科學家的估計值,,撒哈拉鯊齒龍的身長約在12到13米之間,體重約在6到9公噸之間,。
撒哈拉鯊齒龍是肉食性恐龍,,有巨大的嘴部,,及達8英寸長的鋸齒狀牙齒。古生物學家曾一度認為鯊齒龍的頭顱骨是獸腳亞目中最長的,??墒且驗樵械姆侵揞^顱骨中缺少了前上頜骨及方骨,導致了對其實際大小的錯誤估計,。有研究指撒哈拉鯊齒龍的頭顱骨實際是1.6米長,。
撒哈拉鯊齒龍的顱腔及內(nèi)耳結(jié)構(gòu)很像鱷魚。大腦與整個腦部的相對大小,,類似爬行動物,,但較虛骨龍類及鳥類為小。
在早期的研究中,,撒哈拉鯊齒龍的頭骨被描述成較為脆弱,,并且牙齒薄得像餐刀一樣。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否認了這個觀點:新發(fā)現(xiàn)的若干牙齒比較原先發(fā)現(xiàn)的牙齒更加粗壯,,而之前的頭骨和牙齒化石極有可能是經(jīng)過了嚴重的地層擠壓,。所以鯊齒龍的頭部結(jié)構(gòu)沒有以往人們所想的那樣脆弱。
撒哈拉鯊齒龍生活在大約1億到9300萬年前的非洲北部,,是當?shù)氐捻敿壜邮痴?。當時的北非大片是沼澤,水產(chǎn)豐富,,另一種大型肉食恐龍,,埃及棘龍通常只會捕食這些水產(chǎn)品(例如中小型魚類)。由于埃及棘龍腿部較短,,移動速度較為緩慢,,而且身體結(jié)構(gòu)不適合打斗,所以撒哈拉鯊齒龍對棘龍可能會構(gòu)成威脅,,甚至把棘龍作為主要獵物,,再是因為當?shù)卮笃訚桑贿m合素食恐龍生存,,所以當時北非的素食恐龍非常稀少,,而棘龍在當?shù)乜铸埖臄?shù)量占比最大,并且紀錄片《恐龍星球》也展現(xiàn)了被鯊齒龍咬斷的棘龍椎骨,。
鯊齒龍化石最先是由Charles Depéret及J. Savornin于1927年在北非所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于阿爾及利亞的卡瑪卡瑪?shù)貙樱↘em Kem Formation),地質(zhì)年代為阿爾比階,。原先被歸類為斑龍的一個種,,撒哈拉斑龍(Megalosaurus saharicus)。在1931年,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 von Reichenbach)改建立為鯊齒龍屬,,模式種是撒哈拉鯊齒龍(C. saharicus),。他斯特莫命名鯊齒龍的原因,是因為它們有著類似噬人鯊屬的牙齒,,而這牙齒并非彎曲,,幾乎是兩邊對稱而前緣凸。這個鯊齒龍的首個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毀,。在1996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在摩洛哥的卡瑪卡瑪群發(fā)現(xiàn)了鯊齒龍的頭蓋化石。
鯊齒龍屬除了模式種撒哈拉鯊齒龍,,還有一個種,。在2007年,塞利諾也發(fā)現(xiàn)了鯊齒龍屬的另一個物種,,在上頜骨,、腦殼與撒哈拉鯊齒龍有所差異。這一新的物種是1997年在尼日爾發(fā)現(xiàn),,并在2007年命名為伊吉迪鯊齒龍(C.iguid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