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卻藏寺,,藏語稱“卻藏具喜不變洲”,后易名“佛教宏揚洲”,,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城北約20公里處,,在今南門峽鎮(zhèn)政府所在的本朗扎西灘(亦稱卻藏灘)。卻藏寺座落在南門水庫風景區(qū)3公里處,,屬喇嘛(黃教)寺院。寺院東西兩山環(huán)保,,從整個山勢看,右如盤龍繞臥,,左似鳳凰展翅,,前有獅子山拱衛(wèi),山上松柏蒼翠,寺前良田千畝,,一片翠綠。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清追賜“廣教寺”匾牌,其建筑宏偉,,有“到了卻藏寺,北京則甭去”的美稱,。
寺院東西有二山環(huán)抱,,右如盤龍繞臥,,左似鳳凰展翅,山上松柏蒼翠,,寺前良田千畝,一片翠綠,。
宗教活動
卻藏寺全年的主要經事和學經活動有農歷正月初四日至十七日舉行的正月祈愿法會,。其間,初八日,、十四日有曬佛、跳欠活動,,十五日展出酥油花。二月初十日至三月初十日為春季學經期,,舉行辯經活動。二月二十一日至三月二十二日為時輪金剛修供會。其間,,初七日和十四日分別稱“薩嘎”、“喬嘎” ,,為觀經日。四月初一日至十四日為大威德金剛修供會,,會上有開光,、護摩活動,。四月十五日至五月十五日為夏季學經期,。五月十一日至二十五日為集密金剛修供會。六月初二日至初十日舉行六月祈愿法會,。其間,初三日辯經考試,,初四和初八兩日為觀經會,,內容同正月,。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住夏學經。八月初一日至十四日為勝樂金剛修供會,。九月初一日至三十日為秋季學經期,,其間有為期7天的法王鐵城修供活動。
十月十五日至月底為五供節(jié)誦經會,。十一月全月為冬季學經期,。臘月,,由28僧做酥油花14天,一般有5個花架,,于正月十五日在千佛殿前展出,。屆時周圍及湟源,、湟中一帶群眾紛紛趕會拜佛,,熱鬧異?!,F(xiàn)在,,這種群眾性的宗教活動逐漸成為兼具民族貿易和文娛活動的廟會,,其他經事活動也有所簡化,。
2006年05月25日,卻藏寺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始建與修復
卻藏寺由一世卻藏南杰班覺(1578一1651 )始建于清順治六年(16 49),。清雍正元年因羅卜藏丹津事件被毀,以后重建,。乾隆三十年(1765),,清廷賜“廣教寺”(亦云廣濟寺)匾額,許建九龍壁1座,,不久再賜“祥輪永護”匾額,。清同治年間,,再次毀于兵燹,。
光緒十三年(1887),,五世卻藏羅桑圖登雪珠尼瑪(1859一1913)重建,僧侶人數(shù)曾達270余人,。1958年前,,常住寺僧150余人,有大經堂,、小經堂和千佛殿,,并有卻藏、章嘉,、賽赤,、歸化、蓮花,、丹斗,、阿群,、麻干,、夏日等活佛的拉讓(府邸)和吉哇昂,,建筑宏偉,。
全寺設有顯宗、時輪學院,,采用哲蚌寺郭莽扎倉教程,,下轄有化隆縣的夏瓊寺,、湟源縣的扎藏寺,、海南州貴德縣的白馬寺、海西州烏蘭縣的都蘭寺和新疆焉耆縣哈拉沙的卻藏木寺,、和靖縣的夏日蘇木寺等眾多屬寺,,在青海省海東,、海西,、海北藏,、土,、蒙古族中很有影響。寺院所在的南門峽,、海北門源縣的黃城,、蘇吉灘,,剛察縣及海西都 蘭等地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群眾為其主要信仰者,。
寺主卻藏活佛,是清朝在青海宗教界最早敕封的呼圖克圖之一,。其第一世南杰班覺(西藏堆垅人,,為哲蚌寺高僧),二世羅桑丹貝堅贊(1652一1723),,三世阿旺圖登昂秀(1725一1796),,四世羅桑圖登熱吉(1797 一1858)五世羅桑圖登雪珠卻吉尼瑪(1859一1913),,六世羅桑丹貝昂秀(1914年生,,現(xiàn)任省佛協(xié)副會長,、佛學院副院長等職),。卻藏寺除卻藏昂和章嘉昂的一部分外,其他建筑于1958 年拆毀,。1980年6月批準開放,現(xiàn)重建經堂1座,,僧舍24間,。
近年又仿照原卻藏拉讓的4柱經堂重修千佛殿(覺康)該殿系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共42間,,在青海東部新建諸寺中堪與循化縣文都寺大經堂媲美,。全寺現(xiàn)有寺僧29人(其中完德17人),,由韓成列任寺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