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開寺座落在炮臺山頂,,原名拈花寺,始建于清咸豐初年,。光緒二十二年(1896)增修擴(kuò)建,,改名為靈開寺。原有伽藍(lán),、彌勒,、送子觀音、大佛,、祖師等8重佛殿及1所藏經(jīng)樓,。民國25年(1936)該寺悟道和尚圓寂,肉身不化,,被供奉在藏經(jīng)樓內(nèi),。
“文化大革命”中,神像,、經(jīng)書均被毀,,僅存大雄寶殿和殘破的觀音殿。1985年,,落實宗教政策后,,由住持僧常太主持開展佛事活動,逐步復(fù)建廟宇,。到1990年,,共占地4080平方米,整個建筑有3條軸線,,依山而建,從西向東,。中軸線上為天王殿,,然后依次是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右軸線上依次為鐘樓、藥師殿,、五觀堂,、內(nèi)客堂與廚房。左軸線上依次為鼓樓,、大悲閣與西客堂,。觀音殿建于民國元年,為石木結(jié)構(gòu),懸山式屋頂,。全殿面寬5間,,通高7.4米,素面臺基高2臺,,有帶欄桿垂帶式踏道12級,。后壁上還有“洪憲元年”碑刻一通。大雄寶殿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為石木結(jié)構(gòu),,懸山式屋頂。全殿面寬7間,,通高7.4米,,素面臺基高0.8米,垂帶式踏道5級,。大悲閣為大殿懷觀音殿間原有西廂房,,石木結(jié)構(gòu),懸山式屋頂,,面寬3間,,通高6米。
寺內(nèi)其余殿堂均修復(fù),,山門巍峨多姿,,殿堂布局整齊,多數(shù)楹柱均有楹聯(lián)及名家題刻,。整個山寺頗為清幽雅潔,。寺內(nèi)保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鑄有蒲牢及多種紋飾,高1.25米,、口徑1.1米的古鐘1口,。寺內(nèi)有1株奇特的桂花樹,高約3米,,1966年枯死,,1985年復(fù)活,年年開花,。為生物界一個奇跡,。歷經(jīng)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千年古寺呈現(xiàn)出興盛的氣象。
靈開寺不僅歷代高僧輩出,,更有全國佛教界有史以來罕見的英雄主義史跡,。
相傳宋朝末年,元軍入侵,,靈開寺住持釋海春方丈率領(lǐng)全寺武僧協(xié)同宋軍英勇抗敵,。因寡不敵眾,,被敵軍圍困在炮臺山七天七夜。眼看就要攻入,,海春方丈讓幸存的和尚帶領(lǐng)眾生從后門逃走往山中,,自己則孤身御敵。元軍攻入后欲捉拿他時,,海春方丈飛身縱下懸崖,,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愛教的英雄頌歌。人們?yōu)榱思o(jì)念他,,立碑以志,。至今,靈開寺仍然有“飛身巖”遺址及碑文記載這個英雄的僧侶,。
清代咸豐初年,,從大云頂(金堂縣云頂山)過來一位老和尚,法名海春,,在炮臺山緣化一片荒地,,修建茅棚,取名“拈花寺”,。想在此修煉心性,,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可后來不知何故,,老和尚隱跡無人,不知所終,。
同治初年,,本山杜姓族人又從外地介紹兩個出家人來山,以繼香火,。二人法名了念,、了讓,此時海春和尚已無訊多時,,所建茅棚拈花寺自其走后雖有人前往祭拜,,怎奈無人照管,已破敗冷落,。見此情景,二人心生凄涼,。二人到時錢糧空無,,不過他們并未放棄延續(xù)香火之信念,恪盡職責(zé),,苦心經(jīng)營,。一邊接待香客,,一邊自耕自作,省吃儉用,,常以野菜充饑,。
光緒初年,杜姓族人又請??蜕猩仙?。這海奎和尚七歲就出家為云頂山和尚,,后在淮口湖廣館看廟,。他文墨頗高,精書寫,,為鄉(xiāng)鄰所信服,。他一上山即做了拈花寺的主持,從此
香火漸盛,寺中積蓄慢慢多了起來,。于是他便把寺中積蓄連同他自己的積蓄用來在炮臺和天臺山各買耕地六十畝,。同時帶領(lǐng)弟子在炮臺山置地內(nèi)植樹八萬株,后來弟子連年植樹不斷,,到解放前夕,,山上存樹達(dá)三十萬株,以前雜草叢生,,亂石嶙峋的荒山變得蔥郁有了生氣,。海奎在圓寂之時便把天臺山耕地交與了讓管理,,炮臺山耕地交與了念管理,。了讓于民國初年新修了寺廟名叫天臺寺,其死后弟子不務(wù)正業(yè),,將寺廟耕地全給敗了,。
了念為人忠厚,在分得的耕地上辛勤勞作經(jīng)營,,后來又招了悟道和尚作徒弟,。師徒二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光緒二十二年始建大雄寶殿,,落成后,,呈請批準(zhǔn)開山立廟朝拜,將寺院命名為靈開寺,。改炮臺山為靈臺山,,系取“靈開寺”之“靈”,“炮臺山”之“臺”而為此名,??墒呛芏嗳瞬恢獣造`臺山,,僧人出去化緣時不大為人信任,因此所收甚少,,不得不又把“靈臺山”改為“炮臺山”,。后來在悟道和尚的親自經(jīng)營下,先后又修建了觀音殿,,送子殿,,五觀堂,彌勒殿,。1936年悟道和尚圓寂,,肉身不化,時人都說他修成了正果,,就因他建殿供佛功德無量,。后來主持真寬又經(jīng)三年努力修成藏經(jīng)樓。至此,,靈開寺已具規(guī)模,,香火旺盛,山上每日鐘鼓之聲不絕于耳,,四里八方來此朝拜的香客絡(luò)繹不絕,。
在文革期間,千年古剎靈開寺遭受嚴(yán)重的破壞,,神像,、經(jīng)書均被毀,僅存大雄寶殿和殘破的觀音殿,。直到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后,,靈開寺才得以全面復(fù)興。
1985年,,由真宏,、常太、廣禪,、廣林等老和尚四人,,將自已生活節(jié)余的錢湊了一百三十七元起建寺廟,開始修復(fù)大雄殿,、觀音殿面積共九百余平方米,;1986年至1996年,先后修建宿舍面積共六百二十四平方米,,新建五觀堂,,面積共四百余平方米,新建五觀堂,,面積共四百余平方米,,新建鐘、鼓樓,、崇亭面積共四百九十平方米,,新建彌勒殿、住宿外房,,共四百余平方米,,新建祖師殿,供奉開山師海春老和尚,、??虾蜕泻腿馍砦虻览虾蜕小⑾虻览虾蜕兄馍?。
2007年,,住持釋妙果和管委會曾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如何面向社會發(fā)展,,引領(lǐng)信教教徒與社會適應(yīng)和佛教理念作出更重要的開展?,F(xiàn)初步計劃,在寺廟成立靈開寺武術(shù)隊,、佛文化藝術(shù)團(tuán),、收養(yǎng)孤兒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