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河怨是吉林省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由二人轉發(fā)展而來,。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遼寧,、黑龍江、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一些地區(qū),,20余年來吉劇發(fā)展很快,已經成為省內外群眾喜愛的劇種,現(xiàn)已發(fā)展到15個吉劇團,。
吉劇的表演也以二人轉為基礎,,在吸收其它東北地區(qū)民間表演藝術并借鑒京劇、評劇等劇種的表演手段上逐步形成,。吉劇腳色行當?shù)捏w制與沿革分生,、旦、凈,、丑四類,,各在二人轉上、下裝的基礎上借鑒京劇行當體制而形成,。生行主要有老生和小生,,八十年代前后,又在個別的劇目里嘗試了武生行的建立,。旦行則主要指花旦,、閨門旦、青衣,、彩旦和老旦,。在個別劇目里曾試驗性地創(chuàng)造了武旦行當。凈行指銅錘花臉和架子花臉,。丑行分文丑與武丑,。但他們之間并無嚴格界限,表演上沒有嚴格的程式束縛,。
老生:戴黑,、黲、白三種不同顏色的須髯,,以分別飾掩身份不同的的中,、老年人物。在表演上唱,、做兼?zhèn)浠蚋饔袀戎?。如《秦瓊讓印》里的秦瓊,以唱功為主,,唱腔高昂嘹亮,,長于抒發(fā)內心情感。而《桃李梅》里的袁如海及《搬窯》里的王允等,,則主要以作功為主,。袁如海主要用髯口功和帽翅功等表現(xiàn)其面對強權而無可奈何的心情。王允以爬山,、跌落等身段體現(xiàn)其妄圖利用女兒挽救自己的狡黠心術,。《慧梅出嫁》里李闖王為唱、做兼?zhèn)?,表演上重氣度,,講究工架渾厚有力?!度埛婊ā防镅θ寿F在唱,、做并重的基礎上,吸收了東北秧歌中的十字步和三步半的走法,,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臺步,。
小生:飾年輕英俊的書生、將領,、官員和平民,。有側重唱功、做功和武打之分,。其中重唱功的如《藍河怨》里的魏奎元,,《寶玉哭靈》里的賈寶玉等,主要是以大段的唱腔來抒發(fā)人物的情感,,刻畫人物的性格,。重做功的如《玩會跳船》里的蕭文勤,《情探》里的王魁等,。前者突出運用扇子功(滾扇,、拋扇、指轉扇等)和袍子功(飛袍,、踢袍,、叼袍等)揭示人物在"邂逅"、"護釵"和"赴約"等情境中的不同心情,。后者則通過袖子功(抖袖,、拋袖、轉袖等)和毯子功(錁子,、撲虎,、僵尸等)表現(xiàn)人物的緊張、恐懼及貪生怕死的丑態(tài),。此外又如在《三請樊梨花》里,,薛丁山又以把子功的技巧,展示其武將的風姿,。
花旦:飾年輕,、活潑的少女。如《桃李梅》里聰明且有反抗精神的袁玉梅,,《燕青賣線》里,、機靈而又天真的春鶯,,以及《三放參姑娘》里純樸善良并一往情深的參姑娘等。此外還有象《包公趕驢》里潑辣放蕩,、嬌氣媚態(tài)的王粉蓮等一類角色,?;ǖ┰诒硌萆洗蠖嘧⒅爻妥?,為表現(xiàn)不同的人物的身份與性格差異,善用手絹,、扇子等道具使用技巧和腕子功,、抖肩功、腰功及碎步,、秧歌步,、云步、磋步,、跌步等各種獨特臺步,。
閨門旦:飾溫柔秀美、舉止端莊的少女,。表演重唱功,,?唱腔以委婉細膩見長,有時利用長水袖的舞動抒發(fā)情感,。如《桃李梅》里文靜溫順的袁玉李和《黛玉歸天》里含情悲憤的林黛玉等,。
青衣:一般飾演端莊穩(wěn)重的成年婦女。表演上注重唱和做,。如《藍河怨》里的藍瑞蓮,,《搬窯》里的王宅訓等。做功亦以長水袖的舞動為特色,。
彩旦:一般飾演忠厚幽默,、心直口快或丑陋粗野、兇狠奸邪的中,、老年婦女,。前者如《二大媽探病》里的二大媽,后者如《藍河怨》里的刁氏等,。在表演以念白上的說口為特色,,憑其中的串口、貫口等收到喜劇效果,。
老旦:飾演各類老年婦女,,有雍容華貴與貧寒卑微之分。性格上也有忠厚正直與奸詐陰險等不同,。表演重唱功,,如《穆桂英掛帥》里的佘太君和《金水橋》里的皇后等,。
銅錘花臉:飾忠厚剛直的人物,以朝臣和官員為多,。如《包公賠情》里的包拯等,。表演重唱功,以洪亮的唱腔見長,。
架子花臉:飾粗獷,、魯莽或陰險奸詐的人物,亦以朝臣官員為多,。如《桃李梅》里的方亨行等,。表演重工架,以做,、念為主,,唱功為輔。
丑:飾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各種善良幽默或狡滑卑瑣的人物,。有文丑、武丑兩路,。文丑又在形式上分官衣丑,、腰包丑、褶子丑,、袍帶丑,。官衣丑如《桃李梅》里的趙運華,腰包丑如《藍河怨》里的周六,,褶子丑如《丁謂住店》里的丁謂,,袍帶丑如《三請樊梨花》里的程咬金等。丑角在表演講究美,、喜,、土,、新,,富有地方色彩。其中尤以念白上的串口,、貫口和俏口等見長,,充滿東北的鄉(xiāng)土風味,。武丑側重于念、做,、打,,以獨特的技巧取勝。如《孫猴上任》里的馬倌兒,,《燕青賣線》里的時遷,,《三請樊梨花》里的姜須等,,各以矮子步、高蹺步,、蹲云步等走法和手絹出手等絕技引入入勝,。
吉劇行當在不斷地充實和完善的過程中,曾經出現(xiàn)過一些老旦與彩旦或老旦與青衣相結合的行當類型,。諸如《桃李梅》里的封氏,,扮相似老旦,表演似彩旦,,借以表現(xiàn)人物的夫人身份和幽默,、潑辣、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再如《包公賠情》里的王鳳英,,扮相與表演都歸青衣路,,但為了強調她的年齡較大和性格的豁達,在臺步和其他動作上則借鑒了老生和老旦的一些技法,。此外,,吉劇還在劇種建設中嘗試了武生和武旦的行當建制。武生如《孫猴上任》里的孫悟空,,武旦如《三請樊梨花》里的樊梨花等,,都以戲曲的把子功和毯子功并結合手絹、扇子等技藝,,形成了本劇種獨特的武打風采,。
二人轉是東北地區(qū)流行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已有將近二百年歷史,?;拘问娇梢苑譃槎吮硌莸亩宿D、一人表演的單出頭和三人以上表演的拉場戲三支,。表演上有唱,、說、扮(做),、舞四功,,以及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有唱腔曲牌三百多個和傳統(tǒng)劇(曲)目三百多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二人轉藝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其中拉場戲的劇目日益增多,。至1958年,,已經出現(xiàn)了《高玉寶》,、《表兄弟》等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的大型拉場戲,,藝術上也展示出向大型戲曲劇種發(fā)展的趨勢,。長春市戲曲工作才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新劇種--春歌戲,,編演了實驗劇《繡天堂》。1958年10月,在東北三省協(xié)作區(qū)第四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出"要繁榮發(fā)展東北的文化,,豐富創(chuàng)造自己的地方劇種",,有關部門根據(jù)指示,,決定將二人轉發(fā)展為一個新的地方大戲劇種。當時,,成立了由音樂和文學創(chuàng)作干部組成的"新劇種實驗小組",,并聘請了著名的二人轉老藝人擔任顧問,著手將二人轉傳統(tǒng)劇目《藍橋》改編為《藍河怨》,。
在成功地將二人轉傳統(tǒng)劇目《藍河怨》作為新劇種的第一個實驗劇目后,,開始解決小生,、小旦、彩旦、小丑等行當和戲曲化,、板式化、行當化等問題。同年9月7日,,《藍河怨》的實驗演出獲得成功,,12日成立了吉林省新劇種實驗劇團,。1959年1月21日演出了第二個實驗劇目《桃李梅》,又獲得成功,。與此同時,,還成立了吉林省新劇種實驗劇團,通過在長春,、白城,、通化等地演出上述兩出劇目,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2月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將新劇種命名為吉劇,改新劇種實驗劇團為吉林省吉劇團,。
為了使吉劇得到更廣泛地發(fā)展和普及,,在1960年上半年同時成立了白城專區(qū)吉劇團、通化專區(qū)吉劇團和吉林市吉劇團(后改為永吉縣吉劇團),,與省吉劇團共同承擔吉劇的建設任務。在此基礎上,,1960年,,劇團又編創(chuàng)排演了《包公賠情》、《搬窖》,、《燕青賣線》(見圖吉劇-6),、《雨夜送糧》等眾多劇種。劇團通過實踐,,逐漸豐富了吉劇的音樂唱腔,,增添了行當,提高了表演的專業(yè)水平,,使劇種能初步具有雛型,。同年,正式成立了吉林省吉劇團。
1961年,,吉林省委召集部分戲曲工作者,,討論吉劇的發(fā)展問題,在總結幾年發(fā)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不離基地,,采擷從華,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指導方針,。此后,吉劇的發(fā)展一方面通過深入學習二人轉等東北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同時又采取了"請進來,,派出去,雁過拔翎"的辦法,,邀請各地的戲曲專家到吉林來指導,,并派演員、創(chuàng)作人員到北京,、四川,、山西、山東,、河北,、上海、天津等地學習,。1963年至1965年,,劇團側重現(xiàn)代戲的實驗。全省幾個吉劇團先后移植,、編演了《奪印》,、《會計姑娘》、《爭兒記》,、《夜襲山城》,、《紅石鐘聲》、《躍馬揚鞭》和《江姐》等,,受到觀眾的歡迎,。經過幾了年的努力,吉劇劇種已經初具規(guī)模,。"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強調學習"樣板戲",使劇種建設難以按著原有方針健康發(fā)展,。十年間除省吉劇團之外,,各市,、縣吉劇團都改為文工團,不再進行統(tǒng)一的吉劇建設,。1966年后,,實驗工作中斷,于1976年前后才重新恢復演出,,粉碎"四人幫"以后,,吉劇建設得到全面恢復,并有了新的發(fā)展,。劇團又先后編演了《春回大地》,、《買菜賣菜》、《婚禮上的眼淚》,、《情法之間》,、《兩只烤鴨》、《包公趕驢》等現(xiàn)代戲和古裝戲,。專業(yè)的演出團體也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四個,,增加到十六個(其中吉林省十五個,內蒙古哲里木盟一個),。
林省戲曲學校增設了吉劇科,,培養(yǎng)新的吉劇藝術人才。同時成立了吉林省地方戲曲研究室,,對吉劇藝術的建設進行重點研究,。七十年代未和八十年代初,吉劇原有的實驗劇目重新公演,。1978年文化部調吉林省吉劇團進京演出,,《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搬窯》和《桃李梅》中"閨戲"一折,,深受觀眾歡迎,得到首都觀眾和文化界的一致好評,。1979年和1980年劇目《燕表賣線》,、《包公賠情》、《桃李梅》先后由長春電影制版廠攝制成彩色影片后,,吉劇的影響進一步擴大,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這期間省和各市,、縣吉劇團分別編演了一批新劇目,如現(xiàn)代戲《春回大地》,、《黃連花》《會親家》,、《春雨紅花》和古代戲《三放參姑娘》、《慧梅之死》、《孫猴上任》,、《三請樊梨花》等,。
吉劇的唱腔是以板腔體為主,兼用曲牌的綜合體制,。它選擇了二人轉當中群眾愛聽而又便于戲曲化的曲調作為基調,,逐漸發(fā)展成"柳調"、"嗨調"兩種唱腔,。其中柳調是以二人轉曲牌〔紅柳子〕,、〔秧歌柳子〕為中心構成的一套唱腔;嗨調則以二人轉曲牌〔文嗨嗨〕,、〔武嗨嗨〕為中心,,結合〔窮生調〕、〔打棗〕,、〔胡胡腔〕,、〔嗽叭牌子〕等曲牌組成的一套唱腔。這兩類唱腔,,均采取基調發(fā)展的方法,,進行男女分腔、行當分腔和板式變化,。逐步形成了吉劇的柳,、嗨兩調的快正板、正板,、行板,、散板;嗨調的寬板,;嗨調女腔的慢板等,。另外,吉劇也適當吸收二人傳的專曲,、專調,、小曲、小帽,,在東北民間吹打樂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改編成牌子、行弦等一套吉劇器樂曲,。如《燕青賣線》中的〔賣線謠〕等,。吉劇的器樂曲牌有一百多個,大多是東北民間吹打樂和東北民歌的曲調發(fā)展而成,。有諸如〔萬年青〕,、〔鷓鴣天〕,、〔掛紅燈〕、〔貨郎擔〕,、〔迎送曲〕,、〔劍舞曲〕等。
吉劇的伴奏樂器以板胡,、嗩吶為主,,還創(chuàng)造了長于抒情的吉劇喉管,并把箏也加進了吉劇樂隊的演奏中,。根據(jù)演出的實際需要,,吉劇有時還采用中西混合的樂隊,有時則用具有東北特色的民族樂隊,。
吉劇劇本多注意東北群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人物性格大棱大角,情節(jié)大轉大折,,情感也大悲大喜,,語言表現(xiàn)口語化、地方化,。唱詞大多保留了二人轉的嵌句,、垛句、嗦句等特點,,念白也運用二人轉的"說口"藝術,,并為耍手絹等技巧留下表演的余地。吉劇在角色行當上,,有生,、旦、凈,、丑等的分工,,但又不為其限制。從生活和人物性格出發(fā),,在繼承二人轉表演藝術的基礎上,,博采其他劇種之長,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在此基礎上形成以東北地區(qū)民間口語為特色的"串口",、"貫口"、"俏口"等念白形式和扇子,、手絹等道具運用上的表演技巧,、顯得生動活潑。
它擅長于運用手絹功,、扇子功和水袖功,,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如在表演上繼承了二人轉的"平腕",、"壓腕",、"翻腕"、"繞腕",、"抖腕",、"五花腕"等腕子功;"抖肩",、"拱肩",、"晃肩"、等肩功,;"順腰",、"旁腰"、"頂腰",、"晃腰"等腰功以及"踢步",、"擰步"、"跳步",、"錯步"等步法,。同時吉劇也學習其他劇種的手指法、武打,、舞蹈以及翎子,、帽子、椅子,、變臉等技巧,。
手絹技巧是吉劇的特長,它來自于二人轉而又有所發(fā)展,。如《燕青賣線》中任秀英的"指頂絹",,表現(xiàn)她的自信心;丫環(huán)春鶯的"口叼絹",,表現(xiàn)他的單純,、頑皮的性格;時遷的"遠拋絹",,則表現(xiàn)他盜取請?zhí)蟮南矏傂那?。《桃李梅》中封氏的過頭"后拋絹",,表現(xiàn)她對趙運華作媒的氣憤,;在《三請樊梨花》中,鐵珍用左右"車輪絹"的手娟功耍令旗,,表現(xiàn)她出征前的激越情緒,。
吉劇的長水袖功,,把二人轉的耍手娟和京劇的水袖、綢舞融合為一體,,在表現(xiàn)人物動作和情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旁甩"、"直甩",、"單甩",、"雙甩"、"立花",、"頂花"等程式,。吉劇的花旦、小生還發(fā)展了二人轉"扔扇",、"挑扇",、"轉扇"等絕技,武丑運用了二人轉的大板技巧,。吉劇還吸收傳統(tǒng)紅曲的一些程式動作:如《包公賠情》中包公,,沿用傳統(tǒng)戲曲凈角的施禮、跪拜等程式,,到結尾時,,包公"三拜"的最后一拜,運用了正冠,、理?,、撩袍、激動的顫抖等大動作,,撲通一拜,,表現(xiàn)包公萬分激動的心情;而《包公趕驢》中的包公,,說小白話,,走秧歌步,則較多地打破了程式和行當?shù)慕缦?。吉劇的化妝和服裝基本是模仿京劇等劇種,。生、旦角色為俊扮,,凈,、丑則用臉譜。但在有些劇目里,,凈,、丑均不勾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