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和長兄邵仁杰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前身),。
1930年,,和長兄邵仁杰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1年,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
1932年,,和長兄邵仁杰在中國香港攝制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chuàng)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新時代,。
1934年,,推出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重振邵氏家業(yè)。
1957年,,從新加坡來到中國香港,,開始創(chuàng)立屬于自己的電影事業(yè)。
1977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20世紀70年代,和長兄邵仁杰進入電視業(yè),,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1980年,,擔任香港無線電視臺TVB執(zhí)行董事,。
2002年,創(chuàng)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shù)學,、醫(y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
2010年01月01日,,卸任香港無線電視臺TVB行政主席職務,擔任董事局非執(zhí)行主席,。
2011年12月07日,,卸任公司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非執(zhí)行董事及董事局下轄行政委員會成員職務,。
2014年01月07日,,在家人陪伴下于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
1973年,,設立邵氏基金會。
1985年起,,平均每年向內(nèi)地捐贈1億多元,,用于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yè),。
1977年,出資600萬助政府興建香港藝術中心,,同時倡辦香港藝術節(jié),。
1985年,出資1000萬,,協(xié)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
1987年,多次回鄉(xiāng)(寧波市)探親訪問,,先后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寧波市發(fā)展教育,、文化事業(yè)。
20世紀90年代初,,江浙一帶遭遇罕見臺風和洪澇災害,,不少學校被淹沒。在馬林博士和幾位教育系統(tǒng)同志的幫助下,,著手參與災后重建,,創(chuàng)下一次性資助150多所受災中小學的紀錄。
1991年,,首次到內(nèi)蒙古地區(qū)考察,,先后16次向內(nèi)蒙古地區(qū)捐贈善款,總額達1.37億元港幣,。
1994年,,向牛津大學捐贈300萬英磅,成立中國研究所,。
1995年,,捐資興建河南省偃師市實驗中學科教樓——“逸夫科教樓”,捐資興建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逸夫?qū)W?!?。
1999年,向中國臺灣捐2500萬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災民,。
2005年,捐贈1000萬港元幫助南亞海嘯受災地區(qū),。
2008年05月15日,,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9000萬元),,為災區(qū)師生重建校舍,,幫助他們早日重返校園。
2009年,,中國臺灣臺風“八八水災”發(fā)生后,,捐款1億新臺幣。
2010年,,青海玉樹大地震發(fā)生后,,向災區(qū)捐款1億港幣。
2013年03月,,向浙江大學捐贈2億元港幣,,建設“邵逸夫醫(yī)療中心”和“邵逸夫醫(yī)學研究中心”。
2013年04月22日,,和妻子方逸華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qū)捐款1億元港幣,。
1974年,榮獲英國女王頒發(fā)CBE(大英帝國勛章)勛銜,。
1977年,,被英女王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
1981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1988年,,美國舊金山市為表彰其社會公益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
1990年,,中國政府為表彰其貢獻,,將中國發(fā)現(xiàn)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1998年,,榮獲“香港特區(qū)政府頒發(fā)大紫荊勛章”,。
2005年,榮獲“中華慈善大會”首批“中華慈善獎”,。
2006年,,榮獲“中國臺灣金馬獎頒終身成就獎”、“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2008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