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也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jié),創(chuàng)立于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jié),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并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jié)(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jié)),。戛納電影節(jié)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于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jié)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金棕櫚獎: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的最高獎項,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的金獅獎,、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的金熊獎并稱為電影節(jié)三大最高榮譽象征,。獎項于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開始設置,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所以稱為“金棕櫚”,。值得一提的是,戛納電影節(jié)一共有兩座金棕櫚獎,,一座是主競賽單元的金棕櫚獎,,相當于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另一座是短片單元的金棕櫚獎,,相當于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這些作品的長度通常都在20分鐘以下;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指的是主競賽單元的那枚金棕櫚獎(長片),。
1946年,第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獲獎影片為:
《相見恨晚》大衛(wèi)·里恩
《伊麗斯和上尉的心》阿爾夫·斯約堡
《失去的周末》比利·懷爾德
《瑪麗婭·康德萊西婭》費南德斯·埃米里奧
《沒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
《貧民窟》Chetan Anand
《大地將變成紅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
《寶石花》Aleksandr Ptushko
《鐵路戰(zhàn)斗隊》雷內(nèi)·克萊芒
《為我譜上樂章》華特·迪士尼Bob Cormack
《最后的機會》Leopold Lindtberg
《偉大的轉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伯托·羅西里尼
《田園交響樂》讓·德拉努瓦
《法爾比克》Georges Rouquier
《217注冊證》米哈伊爾·羅姆
年份 | 屆次 | 獲獎影片/影片導演 |
1947年 | 第2屆 | 無 |
1949年 | 第3屆 | 《第三人》卡羅爾·里德 |
1951年 | 第4屆 | 《米蘭的奇跡》維托里奧·德·西卡、《茱莉小姐》阿爾夫·斯約堡 |
1952年 | 第5屆 | 《奧賽羅》奧遜·威爾斯,、《兩分錢的希望》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
1953年 | 第6屆 | 《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 |
1954年 | 第7屆 | 《地獄門》衣笠貞之助 |
1955年 | 第8屆 | 《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 |
1956年 | 第9屆 | 《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
1957年 | 第10屆 | 《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
1958年 | 第11屆 | 《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
1959年 | 第12屆 | 《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 |
1960年 | 第13屆 | 《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 |
1961年 | 第14屆 | 《長別離》Henri Colpi、《維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爾 |
1962年 | 第15屆 | 《諾言》安塞爾莫·杜阿特 |
1963年 | 第16屆 | 《豹》盧奇諾·維斯康蒂 |
1964年 | 第17屆 | 《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 |
1965年 | 第18屆 | 《決竅,,如何得到》理查德·萊斯特 |
1966年 | 第19屆 |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克勞德·勒魯什,、《紳士現(xiàn)形記》皮亞托·杰米 |
1967年 | 第20屆 | 《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
1968年 | 第21屆 | 無 |
1969年 | 第22屆 | 《如果》林賽·安德森 |
1970年 | 第23屆 | 《陸軍野戰(zhàn)醫(yī)院》羅伯特·奧特曼 |
1971年 | 第24屆 | 《送信人》約瑟夫·羅西 |
1972年 | 第25屆 | 《工人階級上天堂》艾利歐·培特利、《企業(yè)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羅西 |
1973年 | 第26屆 | 《稻草人》杰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蘭·布里吉斯 |
1974年 | 第27屆 | 《對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1975年 | 第28屆 | 《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
1976年 | 第29屆 | 無 |
1977年 | 第30屆 | 《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
1978年 | 第31屆 | 《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 |
1979年 | 第32屆 | 《鐵皮鼓》沃爾克·施隆多夫、《現(xiàn)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1980年 | 第33屆 | 《浮生若夢》鮑勃·福斯,、《影武者》黑澤明 |
1981年 | 第34屆 | 《鐵人》安杰依·瓦依達 |
1982年 | 第35屆 | 《失蹤》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ren,尤馬茲·古尼 |
1983年 | 第36屆 | 《楢山節(jié)考》今村昌平 |
1984年 | 第37屆 | 《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 |
1985年 | 第38屆 | 《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
1986年 | 第39屆 | 《戰(zhàn)火浮生》羅蘭·約菲 |
1987年 | 第40屆 | 《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 |
1988年 | 第41屆 | 《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 |
1989年 | 第42屆 | 《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 |
1990年 | 第43屆 | 《我心狂野》大衛(wèi)·林奇 |
1991年 | 第44屆 | 《巴頓·芬克》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
1992年 | 第45屆 | 《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 |
1993年 | 第46屆 | 《霸王別姬》陳凱歌,、《鋼琴別戀》簡·坎皮恩 |
1994年 | 第47屆 | 《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 |
1995年 | 第48屆 | 《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
1996年 | 第49屆 | 《秘密與謊言》邁克·李 |
1997年 | 第50屆 |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鰻魚》今村昌平 |
1998年 | 第51屆 | 《永恒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
1999年 | 第52屆 | 《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nèi)、呂克·達內(nèi) |
2000年 | 第53屆 | 《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 |
2001年 | 第54屆 | 《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 |
2002年 | 第55屆 | 《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 |
2003年 | 第56屆 | 《大象》格斯·范·桑特 |
2004年 | 第57屆 | 《華氏911》邁克爾·摩爾 |
2005年 | 第58屆 | 《孩子》讓·皮埃爾·達內(nèi),、呂克·達內(nèi) |
2006年 | 第59屆 | 《風吹麥浪》肯·羅奇 |
2007年 | 第60屆 | 《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 |
2008年 | 第61屆 | 《課室風云》勞倫·岡泰 |
2009年 | 第62屆 | 《白絲帶》邁克爾·哈內(nèi)克 |
2010年 | 第63屆 |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
2011年 | 第64屆 | 《生命之樹》泰倫斯·馬力克 |
2012年 | 第65屆 | 《愛》邁克爾·哈內(nèi)克 |
2013年 | 第66屆 | 《阿黛爾的生活》阿布戴·柯西胥 |
2014年 | 第67屆 | 《冬眠》努里·比格·錫蘭 |
2015年 | 第68屆 | 《流浪的迪潘》雅克·歐迪亞 |
2016年 | 第69屆 | 《我是布萊克》肯·洛奇 |
2017年 | 第70屆 | 《自由廣場》魯本·奧斯特倫德 |
2018年 | 第71屆 |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
2019年 | 第72屆 | 《寄生蟲》奉俊昊 |
2021年 | 第74屆 | 《鈦》朱利亞·迪庫諾 |
2022年 | 第75屆 | 《悲傷三角》魯本·奧斯特倫德 |
2023年 | 第76屆 | 《墜樓死亡的剖析》茹斯汀·特里葉 |
2024年 | 第77屆 | 《阿諾拉》肖恩·貝克 |
說明:因為新冠肺炎疫情,,2020第7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取消了傳統(tǒng)的電影節(jié)官方單元分類,不設主競賽單元,、一種關注單元等單元和金棕櫚大獎,,代之以官方評選影片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