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名稱 | 別名/俗名 | 學名 | 分類地位 |
1 | 馬纓丹 | 五色梅、如意草 | Lantana camara L. | 馬鞭草科 |
2 | 三裂葉豚草 | 大破布草 | Ambrosia trifida L. | 菊科 |
3 | 大薸 | 水浮蓮 | Pistia stratiotes L. | 天南星科 |
4 | 加拿大一枝黃花 | 黃鶯,、米蘭,、幸福花 | Solidago Canadensis L. | 菊科 |
5 | 蒺藜草 | 野巴夫草 | Cenchrus echinatus L. | 禾本科 |
6 | 銀膠菊 | / |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 菊科 |
7 | 黃頂菊 | 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 | 菊科 | |
8 | 土荊芥 | 臭草,、殺蟲芥,、鴨腳草 |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 藜科 |
9 | 刺莧 | 野莧菜(該屬統(tǒng)稱)、土莧菜,、刺刺菜,、野勒莧 | Amaranthus spinosus L. | 莧科 |
10 | 落葵薯 | 藤三七、藤子三七,、川七,、洋落葵 | Anredera cordifolia (Tenore) Steenis | 落葵科 |
11 | 桉樹枝癭姬小蜂 | / | Leptocybe invasa Fisher et La Salle | 膜翅目,,姬小蜂科 |
12 | 稻水象甲 | 稻水象 |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 鞘翅目,,象甲科 |
13 | 紅火蟻 | / |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 膜翅目,,蟻科 |
14 | 克氏原螯蝦 | 小龍蝦、淡水小龍蝦,、喇蛄,、紅色螯蝦 | Procambarus clarkii | 十足目,螯蝦科 |
15 | 蘋果蠹蛾 | 蘋果小卷蛾,、蘋果食心蟲 | Cydia pomonella (L.) | 鱗翅目,,卷蛾科 |
16 | 三葉草斑潛蠅 | 三葉斑潛蠅 | 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 | 雙翅目,潛蠅科 |
17 | 松材線蟲 | / |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uhrer) Nickle | 滑刃目,,滑刃科 |
18 | 松突圓蚧 | / |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 同翅目,,盾蚧科 |
19 | 椰心葉甲 | / | 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 鞘翅目,鐵甲科 |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于全國20多個省市,南起海南島,,北到黑龍江,,西至新疆,東達崇明島均可見其蹤影,,華東,、華南地區(qū)尤為密集。
入侵歷史:原產(chǎn)北美洲,,現(xiàn)已廣泛分布于除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地,。20世紀30年代進入我國,60年代食用價值被發(fā)掘,,養(yǎng)殖熱度不斷上升,,各地引種無序,80-90年代大規(guī)模擴散,。
入侵危害:克氏原螯蝦可通過搶奪生存資源,,捕食本地動植物,攜帶和傳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種,。有研究發(fā)現(xiàn),,該螯蝦在預知和躲避敵害方面表現(xiàn)出比土著螯蝦更高的適應性。另外它喜愛掘洞筑巢的習性對泥質堤壩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輕則導致灌溉用水流失,,重則引發(fā)決堤洪澇等險情。
防治方法:通過投放野雜魚捕食克氏原螯蝦幼苗以控制其種群規(guī)模,。在尚未引種的地區(qū),,應展開其環(huán)境風險評估和早期預警,,對已廣泛分布地區(qū),加強養(yǎng)殖管理,。
地理分布:原產(chǎn)南美洲多國,,現(xiàn)分布于南美洲多國、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廣東,、香港、澳門,、廣西,、福建、湖南)等地區(qū),。
入侵歷史:2003年10月臺灣桃園報道發(fā)生紅火蟻,,2004年9月廣東吳川報道發(fā)生紅火蟻。2005年監(jiān)測顯示,,廣東深圳,、廣州、東莞,、惠州,、河源、珠海,、中山,、梅州、高州,、茂名,、陽江、云浮,,廣西南寧,、北流、陸川,、岑溪,,湖南張家界,福建龍巖等地均有紅火蟻發(fā)生,。
入侵危害:取食作物種子,、果實、幼芽,、嫩莖與根系,,給農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通過競爭、捕食,,減少無脊椎動物及脊椎動物數(shù)量,,破壞生物多樣性;人體被紅火蟻螯針刺后有灼傷般疼痛感,,可出現(xiàn)如灼傷般的水泡,、膿包,敏感體質人群出現(xiàn)局部或全身過敏,,甚至休克、死亡,;對公共設施如電力,、通訊系統(tǒng)有一定危害,可給發(fā)生地區(qū)造成巨大經(jīng)濟損失,。
防治方法:可采用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防治。快速有效的滅除方法是:使用毒餌為主,,并結合使用其他類型化學方法,。一般一年2-3次全面防治、重點補治,。
地理分布:原產(chǎn)北美,,在北半球溫帶栽培和歸化。
入侵歷史: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20世紀80年代擴散蔓延成為雜草,。各地作為花卉引種,目前在浙江,、上海,、安徽、湖北,、湖南郴州,、江蘇、江西等地已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形成危害,。
入侵危害:以種子和根狀莖繁殖,,根狀莖發(fā)達,繁殖力極強,,傳播速度快,,生長迅速,,生態(tài)適應性廣闊,從山坡林地到沼澤地帶均可生長,。常入侵城鎮(zhèn)庭園,、郊野、荒地,、河岸高速公路和鐵路沿線等處,,還入侵低山疏林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嚴重消耗土壤肥力,;花期長,、花粉量大,可導致花粉過敏癥,。
防治方法:手工拔除并徹底根除其根狀莖,;采用草甘膦等除草劑進行噴施防除。
地理分布:原產(chǎn)中、南美洲,,現(xiàn)廣泛分布于全世界溫帶至熱帶地區(qū),。
入侵歷史:1864年在臺灣省臺北淡水采到標本,現(xiàn)已廣布于北京,、山東,、陜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香港,、廣西、湖南,、湖北,、重慶、貴州,、云南等地,。通常生長在路邊、河岸等處的荒地以及農田中。
入侵危害:在長江流域經(jīng)常是雜草群落的優(yōu)勢種或建群種,,種群數(shù)量大,,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不嚴,極易擴散,,常常侵入并威脅種植在長江大堤上的草坪,。含有毒的揮發(fā)油,對其他植物產(chǎn)生化感作用,。也是花粉過敏源,,對人體健康有害。
防治方法:苗期及時人工鋤草,,花期前噴施百草枯等除草劑,。
地理分布:原產(chǎn)熱帶美洲,,目前中國、日本,、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皆有分布。
入侵歷史:19世紀30年代在澳門發(fā)現(xiàn),,1857年在香港采到,。現(xiàn)已成為我國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qū)的常見雜草,,廣布于陜西,、河北、北京,、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香港,、福建,、臺灣等地。
入侵危害:入侵曠地,、園圃,、農耕地等,常大量孳生危害旱作農田,、蔬菜地及果園,,嚴重消耗土壤肥力,成熟植株有刺因而清除比較困難,,并傷害人畜,。
防治方法:苗期及時人工鋤草,花期前噴施除草劑百草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