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男,,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府南??h丹灶蘇村(現廣東佛山市南海區(qū)),中國晚清至民國時期重要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之后,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史稱“公車上書”,。1898年作為主要倡導者幫助光緒帝進行戊戌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文教方面提出不少改革建議,。盡管最后變法失敗,,但這一場變革對中國近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進步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其中的愛國救亡意義更是不可磨滅,。
【 詳細>>】
嶺南武術界洪拳宗師創(chuàng)新南派舞獅技藝
黃飛鴻(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男,,出生于廣東廣州府南??h(現廣東佛山市南海區(qū)),清末民國武術家,、中醫(yī)外科名醫(yī),、舞獅名家。黃飛鴻對洪拳進行較為全面的整理,,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復之弊病,集各家之精華融會貫通而創(chuàng)立虎鶴雙形拳,。時至今日,,洪拳已經流傳至中國廣東、香港,、臺灣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歐洲,、美洲等地,。此外,他還對民間傳統藝術醒獅進行挖掘,、整理,,在原有南派醒獅技藝的基礎上吸收融入武術舞獅的技藝,同時匯入當地民間風格特色,,形成新一派醒獅技藝特色,。
【 詳細>>】
葉問(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男,,廣東佛山南海桑園人,,武術家、武術教育家,,幼年體弱多病,,后來跟隨陳華順、吳仲素學習詠春拳,。1941年,,在佛山永安路聯昌花紗行內開館教授周光耀,、倫佳、郭富、陳志新等人學習詠春拳,。葉問將詠春拳以原本秘而不傳的教授方式,,調整為簡單通俗,、顯淺明了的教授方式,,教學詠春拳的同時開宗立派,生前培養(yǎng)出梁相,、葉步青,、招允,、李小龍、駱耀,、徐尚田,、梁挺、黃淳梁,、盧文錦,、何金銘等武術弟子,對詠春拳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詳細>>】
4,、陳啟沅
開創(chuàng)近代民族工業(yè)先河近代民族機器繅絲第一人
陳啟沅(1834年-1903年),男,,廣東省南??h(現廣東佛山市南海區(qū))西樵簡村人,,我國近代愛國華僑,著名民族企業(yè)家,、蠶學家,、慈善家,。因生活所迫,曾在越南要經營絲綢莊,,后在泰國,、緬甸等地考察工業(yè)時萌生要把先進繅絲技術帶回祖國改變家鄉(xiāng)絲織生產的想法。1873年在家鄉(xiāng)廣東南海西樵簡村堡開辦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蒸汽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隨后掀起紡織業(yè)的第一輪工業(yè)革命,,陳啟沅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位采用機器繅絲的民族資本家,。
葉叔華,,女,,1927年6月21日出生,,廣東順德人,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天體測量和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1958年開始帶領小組開始試驗我國的綜合世界時工作,,負責建立和發(fā)展中國綜合世界時系統,1965年所負責的中國綜合時間時系統正式成為我國時間基準(即我們熟知的“北京時間”),,精準度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葉叔華也因此被稱為“北京時間之母”,。1981年至1993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臺長,,成為我國首位女天文臺臺長,。
6、鄒伯奇
發(fā)明中國第一臺照相機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鄒伯奇(1819年8月5日-1869年),,男,出生于廣東廣州府南??h(現佛山市南海區(qū)),,中國清代物理學家、學者,,中國近代科學先驅。1844年發(fā)明,、制成了中國第一臺照相機,,并設計攝影繪地圖法,,也因此被世人稱為“中國照相機之父”。此外,,鄒伯奇在天文,、數學,、測繪學和儀器制造等方面均有造詣,曾設計制造出對數尺,、望遠鏡,、顯微鏡、七政儀等儀器,,并將我國計里畫方的傳統地圖繪制法改為經緯線繪制法,,被譽為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何享健,男,,1942年出生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中共黨員,,美的集團創(chuàng)始人。何享健于1980年開始進入家電行業(yè),,1981年正式注冊使用“美的”商標,,1992年推動美的進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開創(chuàng)了民營企業(yè)股權改制,、股權激勵,、職業(yè)經理人和現代化企業(yè)改革等先河。多年以來在何享健的帶領及努力下,,美的成功從手工小作坊變身為世界級家電巨頭,,何享健也憑借美的集團成為全球富豪榜的常客,,從2020年起多次登上佛山首富寶座,。
【 詳細>>】
8、千里駒
近代粵劇界一代宗師被稱為“廣東梅蘭芳”
千里駒(1886年-1936年3月20日),,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府順德縣烏洲鄉(xiāng)(現廣東佛山市順德區(qū)),,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近代粵劇界一代宗師,。從小喜歡粵劇,,入行時就專注學習表演旦角,千里駒的唱腔抑揚有數,、跌宕分明,,吐字清楚,,尤其擅長演唱“滾花”,,也因此收獲“滾花王”之稱。千里駒在粵劇藝術上大膽率先革新,棄子喉唱官話的舊規(guī),,以白話唱平喉,,創(chuàng)造了“四門頭二簧 ”的“梵音腔”,深受觀眾喜愛,,被譽為“花旦王”,、“悲劇圣手”、“廣東梅蘭芳”,。
9,、林良
廣東首位院體畫家明代水墨寫意畫派開創(chuàng)者
林良(1428年-1494年),男,,廣東廣州府南??h扶南堡(今廣東佛山市南海區(qū)大瀝鎮(zhèn)奇槎社區(qū)上村)人,,明代著名畫家,,是廣東繪畫史上第一個進入主流性行列的畫家。林良因善畫而被推薦進入宮廷,,是明代院體花鳥畫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水墨寫意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作品、繪畫風格在明代院體畫中獨樹一幟,,對后世畫壇,,包括宮廷畫家、職業(yè)畫家,、文人畫家均產生重大的影響,,是花鳥畫發(fā)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10,、陳恭尹
嶺南三大家之一清初廣東第一隸書高手
陳恭尹(1631年-1700年),,男,廣東順德縣(今佛山順德區(qū))龍山鄉(xiāng)人,,清初詩人,。陳恭尹的詩作以感懷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嶺南風物為主題,,其中尤擅七律詩,為詩壇所推崇,,與屈大均,、梁佩蘭同稱“嶺南三大家”。在書法方面,,陳恭尹隸書主要得益于《夏承碑》和《曹全碑》,,入古出新,,融行草書筆意于古老的隸書之中,使其隸書具有寫意性,,呈現出行草書的流麗與抒情特點,,受到當時社會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