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兒女都有翅膀》是美國現代劇作家尤金·奧尼爾于1923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作品,《上帝的兒女都有翅膀》作為其三部現代主義作品之一,,很好地體現了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戲劇的一些特點。劇作圍繞一對白人和黑人愛情悲劇展開,,時空跨度大,。通過設置了人物的不同的笑聲自然音響和樂聲等戲劇意象,來表現和象征在背景和劇情發(fā)展中突顯的種族的對立和人物內心情感的外化,,更好地體現了種族主義對杰姆和埃拉愛情的摧毀,,以及種族主義對人格的毀滅和踐踏,身心的摧殘和折磨,。
吉姆:故事中的男主人公,,黑人
埃拉: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的妻子,白人
《上帝的兒女都有翅膀》是一出反映種族問題的愛情悲劇,。白人姑娘埃拉嫁給了黑人青年杰姆,,但是這個婚姻給兩人帶來的精神創(chuàng)傷遠比帶給他們的幸福要為多,這個婚姻最終把他們壓垮了,。
在紐約社會底層群聚的一個街角,,一條白人街和一條黑人街匯集于此,,相互毗鄰,。不同膚色的人種雞犬之聲相聞,但互相敵視,,老死不相往來,。好在他們天真的孩子們卻沒有受此影響,時常一起嬉戲玩耍,。黑人男孩子杰姆和白人小姑娘埃拉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了,。在兩個人的幼年,純潔無邪兩小無猜,是青梅竹馬的小伙伴,。但隨著年歲增長,,兩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種族隔離的社會偏見和習俗的影響。盡管他們最終不顧社會輿論的反對結合了,,但這一婚姻并沒有給兩人帶來幸福,,社會壓力是來自黑白兩方面的。在白人姑娘埃拉這一方面,,和黑人青年的結合意味著拋棄自己原有的社交環(huán)境和種族優(yōu)越感,,昔日的親友再也不可能繼續(xù)來往了,但在黑人群體中她又始終感到不得其所,,因此一直為孤獨和寂寞折磨著,。長期形成的種族偏見時時在她身上作祟。她愛黑人杰姆,,但又恨死了他的膚色和血統,,因為害怕生下混血兒后代她拒絕與杰姆同房,她將自己和黑人結婚看做是一樁見不得人的丑事,。在黑人青年杰姆一方面也是如此,,長期處在被侮辱和被傷害的地位上,使得他從小自慚形穢,,恨自己生而為黑人,。他想學習法律,將來做律師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以擺脫內心的自卑感,。但埃拉出于種族偏見和不可理喻的優(yōu)越感,千方百計對杰姆的個人奮斗加以阻撓,。最后杰姆沒有考上律師,,對埃拉的愛情也落空了。而埃拉則因為長期的內心折磨而精神崩潰了,。
20世紀20年代,,種族歧視狂潮再一次在美國掀起,戲劇家奧尼爾對這一問題表示了深切的關注,。奧尼爾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與他的個人生活經歷有很大的關系。作為一個愛爾蘭后裔,,他親身體驗過美國主流社會——新英格蘭人排斥的痛苦,。但無論如何,那畢竟是白人內部的矛盾,,黑人與白人的種族沖突才是當時美國社會最尖銳的社會矛盾,。
敏銳的直覺力和對黑人處境的深切同情使作者往往能夠超越時代的限制,,觸及到種族問題的核心。奧尼爾認為,,黑人雖然可以通過努力獲得一定的經濟地位,,甚至在表面上也獲得一定的政治權利,卻無法擺脫長期以來白人種族優(yōu)越論給他們帶來的精神創(chuàng)傷,。奧尼爾關注的重點是在“白人中心論”影響下長期處于被歧視地位的黑人內心世界的悲劇,。
尤金·奧尼爾(EugeneO'Neill,1888年10月16日-1953年11月27日),,美國著名劇作家,,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瓊斯皇》,、《毛猿》,、《天邊外》、《悲悼》等,。尤金·奧尼爾是美國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評論界曾指出:“在奧尼爾之前,美國只有劇場,;在奧尼爾之后,,美國才有戲劇?!庇冉鹨簧?次獲普利策獎(1920,,1922,1928,,1957),,并于1936年12月10日獲諾貝爾文學獎。
奧尼爾出生于紐約一個演員家庭,,父親是愛爾蘭人,。1909年至1911年期間,奧尼爾曾至南美,、非洲各地流浪,,淘過金,當過水手,、小職員,、無業(yè)游民。1911年回國后在父親的劇團里當臨時演員,。父親不滿意他的演出,,他卻不滿意劇團的傳統劇目。他學習易卜生和斯特林堡,,1914年到哈佛大學選讀戲劇技巧方面的課程,,并開始創(chuàng)作。
晚年,,奧尼爾患上帕金森氏癥,,并與妻子卡羅塔爆發(fā)矛盾。奧尼爾描述家庭悲劇的自傳式劇本《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原本是交托給他的獨家出版社蘭登書屋務必于他死后二十五年才可發(fā)表,,但奧尼爾逝世后,,卡羅塔接手此稿交由耶魯大學出版社立即出版。
奧尼爾一生的創(chuàng)作可分為早期(1912年—1920年),、中期(1920年—1934年)和晚期(1934年—1953年),。主要劇作有《天邊外》、《安娜·克利斯蒂》,、<無窮的歲月>和自傳性劇作《長夜漫漫路迢迢》等,。
奧尼爾一生寫了45部戲劇,主要的有:
《渴》,,1914年,。
《東航卡迪夫》,1914年,。有的批評家認為此劇的上演可以看作美國戲劇的誕生,。
<鯨油>,1917年
《天邊外》,,1918年,。1920年上演于百老匯,獲得普利策獎,?!坝捎谒麆∽髦兴憩F的力量、熱忱與深摯的感情——它們完全符合悲劇的原始概念”,,1936年奧尼爾憑此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安娜·克里斯蒂》,1920年
《瓊斯皇》,,1920年,。把人物精神世界外化為舞臺形象,是表現主義戲劇的代表作之一,。
《毛猿》,,1921年
《榆樹下的欲望》,1924年,。1958年被改編為電影,,由索非亞·羅蘭主演。
《大神勃朗》,,1925年
《奇異的插曲》,,1927年
《悲悼》,,1931年。此劇借用了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俄瑞斯忒亞>的情節(jié),。
《送冰的人來了》,,1939年
《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1941年,。自傳體劇本,,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但又使用了大量象征主義手法,。
《月照不幸人》,,1943年。此劇實際為《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的續(xù)集,。
如果說在埃拉身上更多體現了種族間通婚的特殊糾葛的話,,那么在吉姆身上更多體現的是婚姻本身固有的糾葛,這正如1922年奧尼爾在他的筆記本中所記的戲劇構想所言“寫約翰尼·T的劇本——娶白人女人的黑人——根據我親眼目睹的他的經歷而寫——但決不照搬,,僅當一個男人的經歷而已,。”這個男人——吉姆,,勤勉上進,,善良而努力,他不像大多數黑人那樣安于命運,,隨波逐流,,他一直都在做著改善自己的處境和地位的努力,但是作為黑人的后裔,,他始終都被種族偏見和歧視所困擾,,強大的來自外部的壓力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他的黑人身份,給他造成了沉重的壓抑感,,他越是努力越是感覺到這來自種族的偏見和歧視之強,,使他哪怕是面對善良的白人也無所適從,他自述的考試時的情形形象地說明了這一問題,。
只是因為他做了許多黑人不肯或沒能做到的一些事,,他便在黑白兩個種族世界里都成為異類。如果說童年時的吉姆喝石灰水,,想讓皮膚變白以便和喜歡的女孩有同樣的膚色,,這只是一個孩子天真的想法的話,那么長大后的吉姆去讀法律,、做律師,,這則是一個成年男子矢志不移的夢想,為此,,吉姆做過艱辛的努力,,但他終未能如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小黑炭,、小黑鬼的稱呼使他不自覺地低人一等,,年少的他為此而痛苦抑郁,,這不能不在其心理上形成陰影,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長大后,,同膚色的青年大部分都在沿著父輩的生活道路無奈地前行,,只有他勤勉上進,努力求學,,成為了同齡中為數不多的這一個,,讓他在黑白人中都格格不入,這進一步增加了他的心理壓力,,導致他一次次考試的失敗,。
也許我們可以怪吉姆不夠堅強,但一個人怎么能與整個社會對抗,,就在他一次次的失敗中我們可以窺見社會無形壓力的巨大,。另一方面,他的失敗是伴隨著對病中妻子的照顧和犧牲而來的,。作為一個男人,,他愛埃拉,他始終無怨無悔地愛著那個童年時天真無邪的玩伴,,面對這個他心儀無比的女孩,,她身心的傷痛使他心痛,他像一個真正的男人那樣愿意奉獻自己的一切來使埃拉幸福,,但他給埃拉幸福的第一個行動實際上就害了埃拉,。對埃拉生活中的磨難,吉姆希望自己的愛能使埃拉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重新生活,。過去是擺脫了,,但隨之埃拉又跌入了更深的不幸,她愛她的丈夫,,卻又不能從心底里承認丈夫的黑人身份,,這一切使她痛苦,使她無所適從,,愛恨交織的情感撕碎了她的心靈,。
對于吉姆來說,埃拉是他的生命,,尤其當他們?yōu)檎麄€社會排斥時,,夫妻兩人成了一對相依為命的苦命鴛鴦,。為了幸福寧靜,他們來到異國他鄉(xiāng),,他事事依從妻子,,只要她快樂,他甚至與她兄妹般相處,。然而事與愿違,,在異國他鄉(xiāng)他們也沒有得到寧靜,雖然在那里種族的偏見與歧視并不存在,,但他們在自己的國度里所耳聞目睹的一切,,在他們心中留下的陰影遠比現實生活更殘酷可怕。與黑人丈夫的結合使埃拉面對他者時感到羞愧,,她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隱藏起來以求安寧,。而對這一切,吉姆無計可施,,他愛妻子,,但他卻不能解除她的精神痛苦,他只能把一切的罪責攬到自己頭上,,雖然他的一切行為都沒有過錯,,有罪的只是他與生俱有的黑膚色,而這一點他永遠都無法改變,。面對病中的妻子,,他自覺有愧,他只能盡心盡力地照料妻子以求贖罪,。
病中的妻子變得越來越瘋狂,,與她多一天呆在一起就多了一份被殺的危險,送妻子進療養(yǎng)院或請一個看護,,這自然會解放自己,,但這無異于要了妻子的命,她會因此羞愧而死,,這對于深愛著埃拉的吉姆來說永遠是不可能的,,他深知“我是她在世上所有的一切,她也是我所有的一切”,,為了這一切他必須有所舍棄,。這是一個普通的男人,一邊是他不能放棄的夢想,,一邊是他深愛著的女人,,更何況這女人因與他的結合而罹病,也正是這個女人因懼怕他的成功而一直在設法阻撓,他必須在這女人和夢想間做一選擇——為了對這女人的愛,,為了他們的相依為命,,他只能徹底放棄了自己夢想。與人平等和睦相處的希望沒有了,,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又能給妻子驕傲的成功的希望也永遠不會有了,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只是一個瘋狂的女人和一個傷心欲絕的男人,。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人間悲劇發(fā)生?它源于作者對生活的悲劇性認識,,奧尼爾曾經說過:“悲劇對于我們的生活方式是移植來的嗎?不,我們本身就是悲劇,,是一切已經寫出來的和沒有寫出來的當中最令人震驚的悲劇,?!痹趧≈形覀兠黠@可以感覺到沒人可以為這種悲劇負責,,因為在劇中沒有具體與他們二人作對的角色,可以說埃拉完全是被自己心造的幻影所嚇倒,,吉姆也是因愛而放棄,,但這成為悲劇根源的幻影由何而來,我們不能不將其歸咎于他們生活的時代和社會,,這由劇中透露出的明顯的黑白對立氣氛可以看出,,而這種來自種族的對立、偏見和歧視又絕不是一個時代或社會所造就,,它是長久以來文化積淀的結果,,它已潛移默化地植入每個人的心底深處,哪怕是相愛的人的心中,,因而在劇中當清醒時的埃拉問吉姆上帝是否會寬恕她時,,吉姆答到:“也許他能寬恕你對我做的事,也許他會寬恕我對你所做的事,,但我不知道他怎么能寬恕他自己,。”
上帝創(chuàng)造了這個世界,,也創(chuàng)造了依賴這個世界而生存的人類,,但是上帝沒能把接受和熱愛一切人類的肚量灌輸到所有人的心里,因而在這個世界里,,無論我們的主人公多么優(yōu)秀,、多么努力,他們面臨的最終結局只能是失敗,。他們要么如劇中黑人所唱“但愿從來就沒有出生”,,要么如埃拉般重回兒童天地,才可以一直玩到天堂的大門口——因為只有在那兒他們才能成為有翅膀的上帝的兒女,才能找到安寧與幸福,。
《上帝的兒女都有翅膀》講述了種族偏見下的愛情,,揭示了那個年代的心酸與痛苦,向讀者展示了不一樣的愛情,,不同種族的愛情既讓讀者為主人公們感到惋惜,,那個年代的種族偏見與歧視又讓讀者感到痛恨。愛情的悲劇更讓讀者深刻的體會到種族所帶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