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金山屬于太行山西緣山脈,區(qū)內(nèi)山巒起伏,,處處郁郁蔥蔥,,擁有大量珍惜動植物資源,其宗教活動和寺廟建設較早可以追溯到隋唐,,距今已經(jīng)有1400余年的歷史,,宏大的建筑群也使烏金山顯得更為神圣莊重。罕山時雨,、林海日出等景觀更是烏金山不可錯過的奇景,,令人難忘,。區(qū)內(nèi)的水晶院寺廟群、龍王廟寺廟群,、太清宮寺廟群,、大佛臺,、九峰塔等眾多寺廟群落依山而建,氣勢恢弘,,紅墻綠瓦,金碧輝煌,,掩映在千頃綠海碧浪之間,使烏金山顯得異常莊嚴神圣,。晨鐘暮鼓,,銅罄風鈴,,更加增添了烏金山靜謐幽遠的佛國氣氛,。
天臺攬勝
烏金山天臺峰頂有觀景臺,,觀景臺上有觀景亭,,觀景亭內(nèi)石碑上鐫刻有四個大字:“天臺攬勝”,。
罕山時雨
罕山時雨亦稱諸峰時雨,位榆次古八景之首,,此景在榆次的舊縣志中多有記載,。烏金山昔名龍王山,,為罕山群峰的腹地。
林海日出
林海日出是烏金山的又一奇景,。觀林海日出的最佳地點為水晶院,,此處地勢較高,還有數(shù)萬畝碧綠的松林,。
明湖沉綠
明珠湖公園位于榆次澗河中游的田家灣村與左付村的交界處,是烏金山景區(qū)的有機組成部分,。
紅葉抱湖
出水晶院向東走30米,右有九龍壁,,九龍壁以南乃九龍湖,,九龍湖上有風格獨特的九孔橋,、九曲橋和鳳凰閣。
林海聽濤
林海聽濤景點位于水晶院東天緣谷中,,天緣谷谷深坡陡,、樹高林密,。山風自天緣谷口進入,順谷蜿蜒回旋,,匯成一股股強大的氣流,。
玉皇高閣
玉皇高閣原指水晶院之玉皇閣景觀,。原玉皇閣建于水晶院以北的山頂上,游人若想登臨玉皇閣拜見玉皇大帝,,必先爬三十三級臺階,,故有“三十三天朝玉帝”之說。
藏獅古洞
藏獅古洞位于烏金山水晶院西山壁下,,為一天然石洞。傳說烏金山為五臺山下院,,水晶院為文殊菩薩講經(jīng)的道場。文殊菩薩往來于五臺山與烏金山之間,,常以雄獅代步,。
紫氣隕石
紫氣隕石在烏金山水晶院東天緣谷中,。石長約7米,,寬約6米,,高約2.5米,,相傳系女媧補天所余之石,。
洪山飛瀑
大洪山鎮(zhèn)壽寺以東的一個峽谷中,,有一道千年不涸的瀑布,名曰洪山瀑布,,是烏金山的一大景觀,。
七彩流砂
七彩流砂景觀在大洪山北梁,此處有白,、灰,、藍,、綠,、紅,、黃、紫七色砂巖,,峰巔巖石經(jīng)數(shù)千年風化,,成為色彩斑斕的七彩流砂,。流砂從峰巔直瀉而下,,并聚合而成片片砂灘。
龍泉映月
龍泉映月由水晶院白云洞前有關龍泉的故事生成,。據(jù)說當年剁手和尚興建水晶院以后,,將此清泉砌石成井,,以供僧人飲用,,并指龍王山(即烏金山)為名,,于是此井得名為“龍泉”。每至月夜,,一輪皎月倒映井中,平靜的水面便現(xiàn)出明月山樹,、洞檐雕龍的奇妙景象,故稱為“龍泉映月”,。后人將其列為烏金山舊八景之一。
疊瀑飛泉
疊瀑飛泉景觀位于水晶院東絕壁上,。水晶院依山勢而建,院東山墻下是一絕壁,。一股巨大的水流從水晶院東絕壁上涌出,,經(jīng)七級石階飛流直下。
巨石腳印
巨石腳印位于烏金山以北的饅頭山后山上,,腳印為自然形成,,輪廓清晰,,碩大無比,。其長6.5米,,寬1.18米,,高出地面0.4米。巨石腳印造型與鞋底酷似,,表面紋痕與舊時布鞋底紋無二,四周由風化巖砂培擁,,甚是奇妙。
水晶院
水晶院又稱水晶寺,,是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里歷史悠久的一座佛教寺院。
龍王廟
龍王廟寺廟群位于水晶院西南的四角坪,,與九峰塔遙相呼應,。是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內(nèi)規(guī)模較大的一處道教寺院。
大佛臺
彌勒大佛臺位于九峰塔以南1000米處的龜背山頂,。烏金山彌勒大佛由漢白玉雕琢而成,,高9.9米,。彌勒大佛臺基座為三層,,高5米,。第三層為須彌座,前面浮雕為二十諸仙圖,,西面為十八羅漢,東面為十二圓覺,,北面為十大明王,四角為四大金剛,。從地面到佛頂共高14.9米,。
九龍壁
烏金山九龍壁位于水晶院東側,,九龍湖北側,,九峰塔西側,。烏金山九龍壁為雙面九龍壁。
九峰塔
九峰塔是在曾經(jīng)毀于戰(zhàn)亂的魁星閣遺址西100米處的山頂上重建而成,。
天緣谷
天緣谷生態(tài)文化走廊位于水晶院東的天緣谷中,,谷中有天緣石。此處景觀因后漢高祖劉知遠與昭圣太后李三娘在此結緣而得名,。
晉中市區(qū)坐20路可直達烏金山。
晉中市區(qū)走中都北路→榆罕線→歧銀線→G307,,太原走府東街→歧銀線→G307,,其他地區(qū)走太舊高速晉中榆次出口下,,往北直行,,過東沛霖景區(qū)南口到東門即可。
烏金山地勢北高南低,,由中度切割的基巖山和土石山組成,,主要巖石為古生界二疊系與石炭系時期形成的灰色砂巖和紫紅色,、灰綠色頁巖,,占全境面積的87%,。其中澗河以北的中林山,、烏金山,、大洪山等多為二疊系上、下石盒子組,、太原組的灰色砂巖。澗河以東的紫金山為二疊系石千峰組的紫紅色砂頁巖,。局部地區(qū)覆蓋的黃土為砂頁巖母質和黃土母質發(fā)育而成的淋溶性褐土,、褐土性土和石質土,,占全境面積的13%,。幾億年前的地質變化造成了今天烏金山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林濤呼嘯,,紫氣蒸騰的壯麗風光,可謂天地造化得天獨厚,。
由于這里海拔較高,烏金山境內(nèi)較高海拔近1500米,。山底和山頂氣候溫差較大,,據(jù)榆次氣象部門的資料顯示,,烏金山境內(nèi)年平均氣溫為9.8℃,。夏季(7月)平均氣溫23.6℃,,冬季(12月)平均氣溫-4.8℃,比榆次太原平均氣溫低3~5℃,。一年內(nèi)無霜期120~144天,年平均降水量440毫米,,年相對濕度8%,,一年內(nèi)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占年降水量的68.5%,。這些資料證明,,烏金山氣候涼爽,,空氣清新,,不愧為山西中部著名的避暑勝地,。
烏金山具有典型的華北地區(qū)太行山土石山區(qū)植被特征,,共有物種480多種,,其中植物物種330余種,,其中白皮松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閃金柏為珍奇樹種、蒙椴,、黑彈樸,、本氏木蘭為稀有樹種,、麗豆為瀕危樹種,。
公園內(nèi)又動物物種150余種,,其中雪貂,、金錢豹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南門—明珠湖—東門—觀景臺—大佛臺—九龍湖—龍王廟—羅漢閣—水晶院—天緣谷—避暑山莊—太清宮—天緣谷—九龍壁—九峰塔
北門—天臺峰—大佛臺—九龍湖—龍王廟—羅漢閣—水晶院—天緣谷—避暑山莊—太清宮—天緣谷—九龍壁—九峰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