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情況
紅松林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公園地處小興安嶺東南部,,與遼闊的三江平原接壤,,其植被屬小興安嶺植物區(qū)系,三江平原亞區(qū),,代表林分是溫帶針闊混交林,。公園區(qū)劃內(nèi)是各區(qū)系成分的交錯,除廣布種外,,主要由滿洲植物區(qū)系成分,、蒙古植物區(qū)系成分、東西伯利亞植物區(qū)系成分和少量華北植物區(qū)系成分以及它們的共有成分構(gòu)成,。其中滿洲植物區(qū)系成分占主要地位,,構(gòu)成了各層片的主要優(yōu)勢種和共建種。其次是東西伯利亞成分,,再次是蒙古植物區(qū)系成分和華北植物區(qū)系成分,。 根據(jù)森林公園內(nèi)的植被類型、地理分布特征,、演替規(guī)律及典型植被類型的地帶性分宜規(guī)律,,把森林公園內(nèi)的植被按水平分布劃分為三大植被區(qū):
森林植被
東部紅松種質(zhì)林區(qū)
位于森林公園東部的景區(qū)范圍,主要包括聯(lián)營林場施業(yè)區(qū),。地處小興安嶺東坡,,是達呼里植物區(qū)系的東部邊緣和長白植物區(qū)系的北部邊緣相互過渡的地帶,因而植被較為豐富,。其代表林分為紅松針闊混交林,。區(qū)內(nèi)的主要植被為地帶性頂級群落紅松闊葉林,多為復(fù)雜層異齡林,,是理想的紅松種質(zhì)基因庫,。平均樹齡128年,平均樹高21米,,胸徑60厘米,,景區(qū)內(nèi)紅松林分純凈,林深境幽,,濃蔭覆地,,溪水潺潺,煙嵐明滅,,充滿了古樸,、幽深的意境。
西部寒溫性及溫性針闊混交林區(qū)
位于森林公園西部,,包括高峰,、雙益、先進林場等施業(yè)區(qū),。地處小興安嶺東坡與三江平原接壤的斷裂帶上,,地勢較高,山巒起伏,平均坡度15~22o,,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大部分群落為山楊及白樺林天然次生群落,高海拔地段則主要為紅松針葉混交林,、云,、冷杉紅松針葉混交林等。由于海拔差別較大,,植被垂直帶譜分布明顯,,不同的海拔高度林分、林齡,、色相各有千秋,,形成了典型的“層林盡染”景觀。
南部溫性落葉闊葉林區(qū)
位于森林公園最南端,,包括向陽林場的施業(yè)區(qū)范圍,。地處小興安嶺南坡低山丘陵地帶,平均海拔317.3米,,以長白山植物區(qū)系成分為主,,主要植被類型為蒙古櫟林,并分布有少量的白樺,、山楊林,。屬天然次生群落,伴有白樺,、黑樺,、椴樹、紅松,、羊胡苔草等,,秋季,紅楓,、白樺,、黃椴、紫藤,,構(gòu)成小興安嶺地區(qū)最具特色的五花山景色,。
垂直分布
按照種類相同、生境相近原則對森林-灌叢-草甸-沼澤植被類型進行合并,,得到37個群落類型,。較典型的群落類型植被垂直分布規(guī)律為:
(1)草類—白樺—興安落葉松林
該群叢分布于海拔400米左右的排水良好臺地上,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本區(qū)興安落葉松林系由大興安嶺延伸而來,,分布面積較小,,群落外貌層次明顯。
(2)塔蘚—柳葉繡線菊—云,、冷杉林
分布于較高海拔地帶,、坡度在15~25℃之間,林地常有微地形積水或小的流水溝,。土壤為灰化棕色森林土,,地被物質(zhì)層厚度為3~8厘米,,復(fù)蓋率70~90%,,群落外貌整齊或近整齊。
(3) 草類—楓樺—云,、冷杉林
多分布于海拔較高的山坡中上腹及頂部,,排水良好,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
(4) 酢醬草—云,、冷杉—紅松林
此群落類型可視為紅松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區(qū)的北方亞區(qū),是紅松針闊混交林向亞高山云冷杉林的過渡垂直分布帶,。分布于海拔300~500米左右的山地,,坡度5°~10°,地被物層厚度為3~8厘米,,分解強度中等,,復(fù)蓋率達100%,群落外貌整齊,,土壤為棕色針葉林土,。
(5) 草類—毛赤楊—紅皮云杉林
該群叢分布于溪流邊低濕地、半山坡,,海拔400米左右,,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排水良好,。群落外貌整齊,。地被物2~6厘米,分解度較強,,復(fù)蓋率100%,。
(6) 毛緣苔草—水曲柳—紅松林
分布于海拔450米左右的河谷地帶,土壤為草甸化暗棕壤,,地被物層厚2~6厘米,,復(fù)蓋率為100%,群落外貌整齊,。
此種群落類型多分布于寬河谷階地上及寬廣的河岸兩側(cè),,其土壤發(fā)育于河岸沖積物或季節(jié)的淤積物上,,初期土壤砂礫質(zhì),長期發(fā)育后,,有草甸化現(xiàn)象,。并稱此種植被類型為谷地紅松林。
(7)凸脈苔草—紫椴—紅松林
以紅松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是本區(qū)的地帶性植被,,是東北山地的頂極群落,,由于紅松對水分及肥力的適應(yīng)性幅度較寬,而伴生的各種闊葉樹相對地適應(yīng)幅度較窄,,因此,,隨分布地段生境的不同,混交闊葉樹的種類組成比例及群落的其它特征均有不同,。
該群落分布于中,、低山的漫崗或山坡中上部,以東南至西南坡向為多,,群落外貌整齊,,土壤較肥沃,排水良好,,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是生產(chǎn)力較高的林分類型之一。
(8)蕨類—青楷槭—紅松林
該群落多分布于海拔450米以下的半陽坡或半陰坡的山腹地帶,,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土層較層,肥沃,、排水良好,。地被物層厚5~7厘米,分解程度中等,,復(fù)蓋率100%,,群落外貌較整齊。
(9)羊胡苔草—蒙古櫟—紅松林
分布于海拔450米左右的山背或陽向陡坡上部,,呈間斷分布,。土壤為粗骨質(zhì)薄層暗棕色森林土,并有巖石裸露,,排水良好,,較為干旱。地被物厚3~5厘米,,分解程度較強,,復(fù)蓋率達85%,群落外貌較整齊,。
(10)草類—珍珠梅—赤楊林
該群叢分布于海拔300~350米的水濕地,、溪流,、河流兩岸、濕潤谷地或沼澤地下,,地下水水位高,,濕度大,土壤為潛育化暗棕壤,,死地被物厚2~5厘米,,分解強度中等,復(fù)蓋率100%,,群落外貌整齊,。
(11)草類—山楊林
分布于海拔320~350米的排水良好、土層肥厚,、溫厚適宜的坡地中腹,。土壤為草甸化暗棕壤,地被物層厚3~5厘米,,分解程度較強,復(fù)蓋率100%,,群落外貌整齊,。
(12)草類—白樺—山楊林
此類群系多分布于海拔350米以下的半陽坡山腹或坡下,面積不大,,呈小團狀分布,,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地被物層厚3~7厘米,分解強度較強,,復(fù)蓋率達100%,,群落外貌較整齊。
(13)草類—楓樺—山楊林
分布于海拔380-4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地中上腹,,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死地被物層厚3-6厘米,分解強度強,,復(fù)蓋率100%,,群落外貌近整齊。
(14)草類—赤楊—白樺林
該群叢分布于海拔300米左右的平緩水濕地上,,土壤為潛育化暗棕壤,。地下水位較高、濕度大,,死地被物厚2~5厘米左右,,分解強度較強,。復(fù)蓋率達100%,群落外貌不近整齊,。
(15)草類—白樺林
分布于海拔250~350米的緩坡及中等坡度的各個坡向,,坡度為3 ~25°之間。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地被物層厚度3~8厘米,,分解強度較強,復(fù)蓋率100%,,群落外貌較為整齊,,是紅松闊葉林經(jīng)火災(zāi)或后派生的群落類型。
(16)草類—山楊—白樺林
此種類型的楊,、樺混交林,,一般多見于土壤排水良好、土層肥厚,,濕度適宜的坡地中下腹,,是本區(qū)火燒或砍伐后的主要天然次生林類型之一。
此類群分布于海拔300~4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山坡中上部,,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死地被物層厚度為3-5厘米,分解強度強,,復(fù)蓋率100%,,群落外貌整齊。
(17)羊胡子苔草—榛子—黑樺林
黑樺為喜光陽性樹種,,要求土壤排水良好,,肥沃的緩坡帶。
分布于海拔300-320米左右的山地低緩地帶,,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地被物層厚2-5厘米,分解程度較強,,復(fù)蓋率100%,,群落外貌較整齊。
(18)羊胡子苔草—蒙古櫟—黑樺林
分布于海拔450米左右的干旱陽坡,,坡度5-10°左右,,土壤為石質(zhì)的始暗棕壤。地被物層厚2-4厘米,,分解程度較強,,復(fù)蓋率70-85%,群落外貌不整齊,。
(19)草類—椴樹—蒙古櫟林
該群叢分布于海拔300-350米左右的半陰皮或陽坡,,坡度3°~8°,,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地被物層厚2~5厘米,,分解強度強,,復(fù)蓋率達100%。群落外貌較整齊,。
(20)羊胡苔草—黑樺—蒙古櫟林
此類群落多分布于干燥開闊的向陽坡麓,,是原始紅松闊葉林破壞后的次生產(chǎn)物。分布于海拔200-400米的陽向山坡,,坡度10°左右,,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地被物層厚度3-8厘米,,分解強度較強,,復(fù)蓋率80-100%,群落外貌不整齊,。
(21)草類—白樺—蒙古櫟林
分布于海拔300米左右的半陽坡,、半陰坡山腹,土壤為草甸化暗棕壤,。地被物層厚度為2-5厘米,,分解程度較強,復(fù)蓋率100%,,群落外貌不整齊。
(22)草類—蒙古櫟矮林
蒙古櫟矮曲林是原群系經(jīng)反復(fù)多次破壞,,而形成的次生植被類型,,多靠自身萌蘗而來,通常主干不明顯,,呈叢生狀態(tài),,多分布于陽向干旱山坡。群落高2-4米,,總蓋度85-95%,,外貌不整齊,層次不明顯,,以蒙古櫟構(gòu)成單優(yōu)種群,。
(23)草類—椴樹—楓樺林
該群叢分布于海拔350-450米左右的山地陰坡,坡度10°~15°,。群落外貌整齊,,地被物層厚3-5厘米,分解程度強,,復(fù)蓋率80-90%,。
(24)草類—白樺—楓樺林
該群落多分布于海拔300-450米的半陰坡或半陽坡中腹地帶,。土質(zhì)肥沃,排水良好,,土壤為典型暗棕色森林土,。地被物層厚3-7厘米,分解程度強,,復(fù)蓋率達100%,,群落外貌較整齊。
茂密的森林內(nèi)植物種中有許多山野菜,、山野果,、中藥材以及食用菌等野生經(jīng)濟植物種類,而且蘊藏量較大,,便于開發(fā)利用,。主要經(jīng)濟植物有山野菜、山野果,、芳香植物,、藥用植物、觀賞植物資源等,,部分已經(jīng)被開發(fā)為旅游商品,。
森林植物
位于公園東部的聯(lián)營原始針闊混交林頂級群落,占地11868公頃,,有紅松20多萬株,,平均樹齡128年,平均樹高21米,胸徑60厘米,,郁閉度90%,,是全國第二大紅松母樹林,是紅松的故鄉(xiāng),。
地下森林
在聯(lián)營母樹林中心區(qū)內(nèi),,位于西干線公路左側(cè)有一個長約2000米的天然峽谷,是由兩座山體自然交界而形成,,深70米,,寬60米,針闊混交林,,平均樹齡100年左右,,平均樹高15米。公路建在其中一座山體的半山坡處,,沿公路路基下到谷底,,這里森林浩瀚、遮天蔽日,杜家河水穿梭于碧樹綠蔭間,,清流婉蜒于山谷林地之中,,跌落回旋于谷底巖石之隙,形成獨具特色的峽谷溪澗景觀,。汽車行駛在公路上,,人在地上走,林在地下生,,水在林下流,,故稱“地下森林”。
高麗城白樺林
在距雙益林場7公里處有一片白樺林,,面積15公頃,,約有白樺樹5萬株,平均樹齡40年,,平均樹高13米,,胸徑20―40厘米,郁閉度70%,。
古樹名木景觀 在聯(lián)營林場內(nèi),,有約8萬株古老的紅松,樹齡均在200年以上,。位于母樹林中部有一株最老的紅松,,樹高30多米,樹干胸徑1.3米,,樹齡達350年,。
古樹名木
在邵家店古城遺址內(nèi),也有70余株古樹,,平均胸徑均在一米左右,,有松樹、椴樹等,,位于古城中部。鶴崗至烏拉嘎公路南側(cè)有兩株古松,,樹齡均在300年以上,,其中一棵樹高28.8米,胸徑1.27米,。
山野菜
山野菜資源鶴北地區(qū)蘊藏的山野菜資源有蕨菜,、黃瓜香、龍芽楤木,、灰菜,,猴腿蹄蓋蕨、山芹菜,、黃花菜,、苣賣菜,、苦菜、蒲公英,、風斗菜,、百合、明葉菜,、柳蒿芽,、山蔥、山蒜,、車前草,、廣東菜等幾十種,自然生長量可達80萬公斤,。這些山野菜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獨特的風味,,有的已經(jīng)加工成多種產(chǎn)品并遠銷海外,有廣闊的市場開發(fā)前景,。山野果資源有都柿,、獼猴桃、山葡萄,、草莓,、胡榛子、榛子,、紅松籽,、野刺玫果、山楂,、山丁子,、山核桃、山梨,、山杏等,,年自然生長量達6500萬公斤。
山野果
芳香植物資源:該區(qū)芳香植物資源分布量大而集中,,便于采收利用,。有樟子松、紅皮云杉,、魚鱗云杉,、冷杉、蒼術(shù),、興安杜鵑,、黃蒿、大籽蒿、飛蓬,、香蒿,、暴馬丁香等。
藥用植物資源 鶴北林區(qū)野生中草藥資源豐富,,常見的中草藥有上百種,。其中有沙參、當參,、黃芪,、桔梗、穿地龍,、龍膽,、紫胡、百合,、防風,、黃精、刺五加,、益母草,、靈仙、獨活,、蒼術(shù),、赤芍、丹參,、艾蒿,、土三七、東北天南星,、細辛,、野嬰粟、鐵線蓮,、石松,、關(guān)木通、鈴蘭,、紫草,、馬兜鈴、升麻等根莖類藥材40多種,;木賊草、血見愁,、透骨草,、蒲黃、蒲公英、白頭翁等花葉類藥材30多種,;車錢籽,、蒼耳子、枸杞子,、五味子,、都柿果、牛榛子等籽實類藥材20多種,;黃柏,、寄生、松節(jié),、榆樹皮,、接骨木等皮木類藥材20多種。全林區(qū)中草藥年產(chǎn)量可達160萬公斤,。
藥用植物
食用菌資源:主要有猴頭,、元蘑、花臉蘑,、榆黃蘑,、掃帚蘑、油蘑,、白蘑,、松蘑、黑木耳等十幾種,。年自然生長量達4萬公斤,。其中黑木耳資源尤其豐富,曾是非常有名的“木耳之鄉(xiāng)”,。
主要景點
紅松林國家森林公園--天然紅松母樹林
位于聯(lián)營林場內(nèi)的天然紅松母樹林,,占地面積11,868公頃,。這里茫茫林海,,古木參天,需要幾個人才能環(huán)抱的古樹比比皆是,,最長的樹齡在350年以上,,最大胸徑達130厘米。紅松林內(nèi)不僅風光秀美,,還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據(jù)1991年森林植被調(diào)查表明,森林公園內(nèi)共有維管束植物110科412屬978種,,其中蕨類植物有14科18屬41種,,占總種數(shù)的4.2%,,裸子植物1科4屬6種,占總種數(shù)的0.6%,,被子植物有95科390屬931種,,占總種數(shù)的95.2%;另據(jù)1989年第二次野生動物普查,,森林公園現(xiàn)有獸類17科50種,,占全省獸類種類的57.5%;鳥類13目40科191種,,占全省鳥類種類的58%,。
云霧景觀
群山和白云是森林公園永恒的主題。由于本地區(qū)地形的起伏變化,,形成了林區(qū)特有的氣象萬千,、變幻莫測的天象景觀。清晨薄霧拂面,,是云霧和森林的海洋,;日出時分,云海與林海交相輝映,,似瑤池仙境,;日暮,遙望夕陽西下,,落日掛林梢,,帶給你無邊無盡的遐思。小興安嶺的天氣,,晴日朗空萬里,,雨日山色涳濛,更有東邊日出西邊雨,,林海松濤映彩虹的奇麗景觀,。
霧淞
鶴北地區(qū)水系十分發(fā)達,大小河流十幾條,,形成梧桐河,、嘉蔭河、嘟嚕河三大水系,,每到隆冬時節(jié),,河面上水霧蒸騰,沿河兩岸的樹上結(jié)滿了晶瑩剔透的冰凌,,一夜之間千樹掛銀,,萬枝戴玉,棵棵楊柳宛若玉枝垂掛,,簇簇松針恰似銀菊怒放,,晶瑩多姿,,這就是北方特有的霧淞景觀。
龍鳳崖日出
我國有不少著名的觀看日出名勝,,如今在龍鳳崖看到的日出則與眾不同。龍鳳崖下河水湍急,,聲音如鳴鼓,,水氣氤氤,順著山勢而起,,有時會形成罕見的萬道金光,,把旭日東出時的景象映得有如仙境一樣。
一線天
在高峰林場內(nèi)18林班,,有兩片高聳的石崖直插云霄,,有如一道閃電劈開了原本合一的巨石。石崖較大一片長32.5米,,寬6米,,高21米。另一片長29.2米,,寬7米,,高18.6米,裂隙間距離1.27米,。人站在巨石之間,,雙手可以觸及崖壁,翹首一望,,那湛藍的天就只有一條線了,,因而得名“一線天”。
龍鳳崖
在距局址5公里處,,梧桐河段,,是細鱗河與梧桐河的交匯處,那里水流端急,,水面寬闊,,水深近3米,兩岸風光奇特,,在兩河交匯口附近河的兩岸突而立出兩個擎天巨石,,其中一塊長40米,寬10.2米,,高26.8米,,另一塊長31米,寬14米,,高20.5米,,它們競勢而起,,遙相呼應(yīng)。由于梧桐河和細鱗河被人們譽為龍鳳河,,此崖被人們稱為龍鳳崖,。
金龜石
歷史上的鶴北曾是著名的淘金圣地,曾被人描述為“河川百里,,黃金鋪底”,。在梧桐河漂流河段,即可見一塊形似烏龜?shù)木奘?,長12米,,寬8米,經(jīng)過河水千百年的沖刷,,大量礦物質(zhì)沉積,,平坦的石面呈金黃色,在太陽的照耀下奕奕生輝,,猶如一只千年金龜,,親眼見證了該地區(qū)輝煌的淘金歷史。
鳳凰島
在梧桐河流域靠近局址處,,有一個四面環(huán)水的天然小島,,面積0.4平方公里。島上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島上植被多為灌木叢覆蓋,,有篤斯、山梅花,、胡枝子,、興安杜鵑、蒙古柳,、蒿柳,、粉枝柳等;草本植物有沙參,、桔梗,、蚊子草、毛脈酸膜,、藜蘆,、山蘿卜、蹄葉托吾等,。此外島上還有許多珍貴小動物及水禽,、候鳥等棲息,主要有蛙,、蛇,、蜥蜴,、野雞、野兔,、貓頭鷹,、老鼠等。盛夏時節(jié),,枝繁葉茂,,鳥語花香,環(huán)島水流或緩或急,,頗具特色。
梧桐河漂流
在向陽林場距局址13至22公里處的梧桐河段,,是區(qū)內(nèi)少數(shù)沒有被淘金者破壞的河道之一,。河寬40―50米,平均水深1.2米,,落差( ?) 米,,流量0.9立方米/秒,從這里到局址鶴北鎮(zhèn),,河流兩岸山峰巒秀,,風光迤邐;水路百轉(zhuǎn)千回,,水流急緩有序,;水中可見魚兒游弋,水面不時有野鴨掠過,,鴛鴦戲水,。漂流在梧桐河上,水流或舒緩逍遙或驚險激越,,以這種方式陶醉于大自然的青山秀水之間,,可謂美哉妙哉,其樂無窮,。
地下湖
在地下森林的中部有一個地下湖,,湖面低于地表面近200米,湖面20000平方米,,水深1.6米,。經(jīng)過省地質(zhì)局的勘測,這個地下湖是一個天然湖,,湖水清澈見底,,湖岸周圍風清日麗,杜鵑,、百合,、達子香,、鳳仙花、球尾花,、七瓣蓮等競相開放,。尢其是讓人感到驚奇的是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終日水流潺潺,,松濤陣陣,恍如世外桃源,。
在地下湖的周圍有數(shù)以百計的由泉水組成的小溪,,終日奔流不息,經(jīng)年不斷,,溪水流進地下湖,,使得湖水異常清澈,在小溪邊上有很多野生動物,,如:馬鹿,、野豬、狍子,、松鼠,、山雞、杜鵑,、啄木鳥,、林蛙、雀鷹,、斑鳩,、飛龍等的痕跡,昭示出這里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
杜家河
杜家河系梧桐河的支流,,位于公園紅松母樹林景區(qū)內(nèi)。河長45公里,,寬10米,,平均流量0.3立方米/秒。河水蜿蜒于峽谷之間,,河水清澈見底,,水中常見魚兒游弋,岸邊??蓪ひ挼叫迈r的野生動物足跡,。
烈士橋(金剛橋)
1940年(偽康熙7年)日本侵略者從興山鎮(zhèn)(現(xiàn)為鶴崗市)經(jīng)石頭廟子、船房子、王家店,、邵家店至烏拉嘎修筑一條長達140公里的警備公路,。在1000多名修路的勞工中,每天都有幾十人被槍殺,,最后只剩下二,、三百人。這二,、三百名勞工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殘酷屠殺,,在金剛橋舉行了暴動,結(jié)果遭到日寇的血腥鎮(zhèn)壓,,參與暴動的勞工全被殺害在金剛橋頭,。新中國成立后,人們?yōu)榱司拺延⒂聽奚膭诠?,將金剛橋改名為烈士橋,,此橋長46米,寬6米,,高約2米,橋下已無水,,自然踩踏成路,,木質(zhì)橋面現(xiàn)已腐爛,部分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