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浮山,,與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齊云山,、瑯琊山并列,,為安徽歷史名山。是一座以古火山溶洞,,摩崖石刻為主體,,融湖光水色為一爐的安徽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和國家級森林公園,。浮山,坐落在樅陽縣城東北36公里處、長江北岸的白蕩湖畔,。億萬年前的火山運動孕育成的34座妙峰,、36處奇崖、72處幽洞,、28處奇特變幻的奇石以及飛瀑流泉,、天池,、石徑,、花竹、亭臺樓閣等,,別具海島風光,,宛如綠葉飄浮。浮山最為稱絕的是山中迷離而又奇特的火山熔洞與那似墨龍千條游戲于巖坎洞壁之中的摩崖石刻,,算得上名冠天下群山的雙絕,。
人文景觀
浮山,“東西南北皆水匯”,,構(gòu)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景觀,,猶如一葉漂泊之舟,故有“江上綠葉”,、“海上蓬萊”之譽,。境內(nèi)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致使山上“無巖不樹,、無徑不竹、無澗不花,、無石不苔”,。浮山是一座沉睡億年的古火山。在1億多年前,,它曾兩度爆發(fā),,中間還夾有一次巖漿侵入活動。故而形成奇峰突兀盆底之中,,石璧聳入云霄之上,,幽洞藏于山坳,天池生于絕頂?shù)幕鹕降孛?。遺存下來的火山口,、火山鐘、火山渣(浮石)及溶巖流向,、龜裂紋路和斷層裂隙,,均為全國罕見,因此浮山的地質(zhì)構(gòu)造在國內(nèi)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浮山是一座保存比較完善,,具有典型性的白堊紀晚期火山噴發(fā)形成的破火山,地質(zhì)學上稱浮山組——浮山旋回,,經(jīng)過大自然一億多年的風雨精雕細刻剝蝕,,形成張公巖天池、會圣仙橋等別具特色的六大景區(qū),,景區(qū)內(nèi)疊嶂,、峭壁、巖洞,、怪石,、巖鐘、天橋與澗流,,幽谷與湖蕩遍布,,被看作是中國的“維蘇威”。在這里游人可以親身體驗浮山火山爆發(fā)、巖漿溢流,、火口坍陷,、再噴發(fā),緩慢侵出等五次火山活動過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這里還有江南最大的巖洞摩崖石刻長廊和宋代蓮花座及石雕佛像群?;蛏进Q谷應,,或清澈可鑒。深山幽林中又有洞十余個,,其中以寬敞可容幾千人的觀音洞為最,。縱橫交錯,,纏繞詭秘的峽谷中,,以飛來峰下的“天柱一絕”神秘谷最為奇險。谷底54個洞穴形態(tài)各異,,云集交錯,,洞連洞,洞套洞,,洞洞相連,,人游其中,狹窄處須屈身匍行,。谷旁古樹虬枝,,谷內(nèi)怪石異草,恍似仙境,,引人入勝,。
歷史文化
浮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早在晉梁時期(266-557年),,浮山就建有寺廟,。陳隋間(557-618年)浮山成為佛教天臺宗智者大師的道場。趙宋以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著名的圓鑒大師與歐陽修“因棋說法”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這塊“三寶勝地”,,歷史上曾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崇奉和護持,,他們或賜匾,或賜號,,或賜經(jīng)書,,或賜財物,,因而浮山寺廟、塔院林立,,高僧輩出,,成為馳名中外的佛教叢林。
浮山又是一座“文”山,。早在5000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繁衍,,山上新石器遺址足可證明。晉梁以后,,經(jīng)過開發(fā),,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黃庭堅,、左光斗、張英,、方苞等等,。他們流連于山水之間,或唱酬,、或題刻,,因而在浮山石壁上出現(xiàn)了480多幅摩崖石刻。浮山石刻,,上至唐宋,、下至民國,文體各異,、書法萬千,。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研究歷史名人,、宗教,、書法的寶貴資料,安徽省已列為重點文物,,并加以保護,。1924年后,教育家房秩五先后在浮山創(chuàng)辦了圖書館和中,、小學,,又使這里成為舉辦新式教育的基地之一。日本學者佐滕一郎參觀后,曾題詞曰:“天下形勝地,,文人爭霸處”,,可謂一語破的之見。
除了“火山”,、“佛山”,、“文山”之外,浮山又是安徽的一塊革命根據(jù)地,。1927年,,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失敗后,上海,、安慶的共產(chǎn)黨人和進步人士,,如王正文、周新民,、朱蘊山,、房師亮、黃鎮(zhèn),、任銳等,,都先后轉(zhuǎn)移到浮山,在會圣巖農(nóng)民吳夫之家里設(shè)立了縣委機關(guān),,以浮山中學為聯(lián)絡(luò)點,,以巖洞為秘密會議場所,領(lǐng)導了桐(城)廬(江)舒(城)一帶的農(nóng)民運動,。浮山在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周恩來總理曾給予高度的評價。
1987年,,安徽省正式公布浮山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1992年,林業(yè)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浮山自然風光優(yōu)美,,人文景觀豐富。奇峰36,,怪石42,,巖洞108(36巖、72洞)個,,石刻數(shù)百塊,,此外還有數(shù)處名人故居、墓葬和革命遺址,。2008年3月,,由亞太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亞太人文與生態(tài)價值評估中心、香港世界遺產(chǎn)研究院等機構(gòu)舉辦的第二屆“中華100大人文與生態(tài)名山”口碑金榜在香港發(fā)布,,浮山以“崔巍大度”的美譽,,位居第88位。
資源情況
植被類型
浮山國家森林公園處于氣候,、植被,、土壤南北過渡地帶,分布有常綠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等植被類型,。
常綠針葉林以馬尾松,、杉木、火炬松三種類型為主,,為人工栽植,。其中,杉木林分布于后山山塢和浮山中學后面,,火炬松林分布在望江亭北面。常綠針葉樹有圓柏,、側(cè)柏,、濕地松等。
針闊混交林有馬尾松,、楓香,、栓皮櫟混交林和馬尾松、麻櫟,、短柄枹混交林,。
毛竹林分布于浮山及會圣兩個村,面積16畝,,計4200余株,。主要有剛竹、淡竹,、水竹,、闊葉箬竹、桂竹,、毛金竹,、黃苦竹等。
灌叢以落葉櫟類為主,。主要有茅栗,、短柄枹、白櫟,、映山紅,、栓皮櫟,、桷櫟、杜鵑,、扁擔桿,、羊躑躅、中華白檀,、白檀,、山胡椒、狹葉山胡椒,、木藍,、胡枝子、野山楂,、一葉萩,、木本葉下珠、木半夏,、算盤子,、黃荊、野薔薇等,。
草叢類型有黃背草,、結(jié)縷草等。
草本植物有白茅,、莎草,、苔草、早熟禾,、蟣子草,、鼠尾栗、顯子草,、求米草,、馬唐、狗尾草,、野古草,、芒、牛鞭草,、假儉草,、藎草、橘草,、淡竹葉,、一年蓬、野菊,、燈籠草,、杠板歸,、茅膏菜、地榆,、翻白草,、山菠菜、茵陳蒿,、雞眼草,、白頭翁、龍芽草,、一枝黃花,、牡篙、牛蒡,、紫花地丁,、竊衣、柴胡,、星宿菜,、打碗花、桔梗,、沙參及蕨,、芒萁、海金沙,、金雞蕨、廬山石葦,、井欄邊草等,。
森林資源
截至2010年,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內(nèi)有林地2386畝,,森林覆蓋率為58%,。
據(jù)《浮山志》記載,浮山主景區(qū)森林蓄積為3775立方米,,有林地平均每畝蓄積1.58立方米,,林業(yè)用地平均每畝蓄積1.08立方米。森林以馬尾松為主,,面積2268畝,,占優(yōu)勢樹種組面積96.8%,黑松和火炬松林有小片分布,。杉木占2.9%,。硬闊以栓皮櫟、麻櫟,、短柄枹等落葉櫟類為主,,軟闊以楓香,、毛白楊等為主,混生栓皮櫟,、山合歡,、黃連木、麻櫟,、短柄枹,、冬青等。
景區(qū)景點
浮山寺
浮山寺,,始建于唐朝,,為紀念一陳姓秀才而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破火山口
破火山口平面上呈等軸狀,,直徑近4公里,具有環(huán)形山脊和弧形地質(zhì)體分布,,構(gòu)成盆狀凹地,。形成大致經(jīng)歷肢火山口前階段、次火山巖和淺成侵入巖的微弱巖漿活動階段,、破火山口后階段,。
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摩崖石刻存483塊,上起唐宋,,下至民國,。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有詩詞,、游記,,有庵堂碑記,有題詩留名,。198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發(fā)建設(shè)
晉梁時期,,智顗大師在今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內(nèi)創(chuàng)建浮山寺,。
宋代,仁宗趙禎敕賜大華嚴寺,。
明朝,,神宗朱翊鈞頒圣旨、賜藏經(jīng),。
1987年,,安徽省正式公布浮山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1992年,經(jīng)原國家林業(yè)部批準,,建立國家森林公園,。
2001年,成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
游覽線路
①浮山鎮(zhèn)-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門-“靈猴迎客石”-御碑亭-雙瞻閣-金谷巖-紫霞關(guān)-龍湫池-望江亭-打鼓洞-仙人橋-會圣巖-大天池-張公巖-海島巖-檣山-浮山鎮(zhèn),。
②浮山鎮(zhèn)-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門-靈猴迎客石-御碑亭-金谷巖-紫霞關(guān)-首楞巖-望江亭-仙人橋-談禪巖-打鼓洞-雷公洞-浩笑廊-會圣寺-三寶塔-方以智墓-雙瞻閣-浮山鎮(zhèn)。
③浮山鎮(zhèn)-檣山-摘星巖-醉翁巖-海島巖-張公巖-大天池-元寶峰-抱龍峰-烈士墓-浮山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