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蹈覆轍(拼音:chóng dǎo fù zhé)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guān)典故最早出自《后漢書·竇武傳》。
“重蹈覆轍”本義為再走翻過車的老路(蹈:踏上,;覆:翻倒,;轍:車輪軋出的痕跡),比喻不吸取失敗的教訓(xùn),,重犯以前的錯誤,。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今不慮前事之先,,復(fù)循覆車之軌,臣恐二世之難,,必將復(fù)及,,趙高之變,不朝則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竇武傳》)
句中的“復(fù)循覆車之軌”后來演化為成語“重蹈覆轍”,。
東漢之初,外戚把握朝政,皇權(quán)極度衰微,?;实鄄坏貌灰姓躺磉叺幕鹿俅驌敉馄莸膭萘Α:髞?,漢桓帝和宦官單超等人秘密合謀,,最終―舉殲滅了外戚大將軍梁冀一伙。然而,,這些宦官竟然快速地發(fā)展成政治集團,,并且不斷地擴張自己的勢力,東漢自此由外戚專權(quán)變?yōu)榛鹿賹?quán),。當時,,朝廷耿直的官僚、在野的名士以及京師的太學生凝聚在一起,,視專權(quán)的外戚與宦官為最大的敵人,。這些人有見識、有文化,,不害怕承擔風險,,不畏懼豪強高官,不時對時政有所評價,,而且一出口必尖銳深刻,,尤其是在野的名士與太學生總是聯(lián)名請愿,對朝政出謀劃策,。
當時的李膺是一個飽學之士,,滿腹經(jīng)綸,而且能夠帶兵打仗,,曾經(jīng)為司徒胡廣所看中,,歷任青州刺史與漁陽太守、司隸校尉等官職,。李膺時任司隸校尉時,,依舊執(zhí)法不畏強權(quán)。當時被桓帝所寵信的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擔任野王令,,倚仗他哥哥的權(quán)勢,,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殺害孕婦取樂,,其行為令人發(fā)指。后來他畏罪潛逃到京師張讓家,,藏在“合柱”中,。李膺聞訊親自帶人直接走進張宅,,破柱捕捉張朔,經(jīng)過審訊錄供后,,快速將其處死,。
李膺堅持不懈地嚴厲打擊橫行霸道的宦官勢力,這種行為招致宦官的忌恨,。后來,,宦官倚仗自己的權(quán)勢,竟然誣告李膺等人任意詆毀朝廷,,把他們盡數(shù)逮捕,,這次遭受牽連的有數(shù)百人。
當時的竇武是桓帝皇后的父親,,他對宦官專政極度不滿,。他給桓帝上書,,痛訴宦官種種天滅地誅的惡行,,為李膺等申訴冤屈。竇武在奏章中寫道:“今不慮前事之先,,復(fù)循覆車之軌,,臣恐二世之難,必將復(fù)及,,趙高之變,,不朝則夕?!币馑际钦f,,“假若現(xiàn)在再不吸取過去宦官專權(quán)禍國殃民的教訓(xùn),再次走上翻車的老路,,唯恐秦二世覆滅的災(zāi)難就會再一次重演,,如趙高發(fā)動的那種事變,早晚會出現(xiàn),?!被傅劭赐旮]武的奏折,最終下令將李膺等人全部釋放,,不過卻將他們終身禁錮,,使其終生不可以再擔任任何官職。
一次犯錯,,要勇敢面對錯誤,,需要在錯誤的地方重新站起來。不因眼前的錯誤否定以前所做的一切努力,,也不能對以后的日子心灰意冷,。犯錯事后最重要的不是追悔當初如何犯錯了,,重要的是通過這次錯誤總結(jié)出經(jīng)驗、教訓(xùn),,并吸取下來以防日后再被同樣的問題所絆倒,。桓帝因聽信奸臣讒言,,而引發(fā)“黨錮之禍”,,也幸有竇武諫言進而使危機得以瓦解。盡早阻止了有同樣本質(zhì)性原因的歷史悲劇的發(fā)生,。
“重蹈覆轍”比喻不吸取以前失敗的教訓(xùn),,犯同樣的錯誤。該成語在句中主要用作謂語,、賓語,,多用于勸說、希望和警告的場合,,含貶義,。
宋·陳東《上高宗第一書》:“前日之禍,正坐朝廷主議不定,,用人不專,,狐疑猶豫,遂致大變,;今豈可更蹈覆轍,?”
谷葦《柯靈速寫》:“‘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前人的辛苦跋涉,,是為后人識途的軌跡?!@是一個‘過來人’的話,,語重心長,要緊的還是,,后人不要重蹈覆轍,。”
路遙《平凡的世界》:“妻子說得對,,上次正是那個吹牛皮的河南賣瓦罐師傅造成了他的大災(zāi)難,。再要開辦磚場,決不能重蹈覆轍,!”
重蹈覆轍—故態(tài)復(fù)萌
兩者都指再次犯了以前的錯誤,,即“一個泥潭掉進去兩次”。不過,,“重蹈覆轍”主要指代因不吸取教訓(xùn),,再次犯同樣的錯誤,;而“故態(tài)復(fù)萌”主要指代以前的壞毛病再一次出現(xiàn)。從程度上而言,,“重蹈覆轍”沒有吸取的教訓(xùn)更深刻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