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山原名危山,又名金螺山,、白虎山,,海拔370米,山雖不高,,卻是十里長山之首,。十里長山,自北向南,,綿延十二華里,,大小數(shù)十山頭,巒巒相連,,峰峰相峙,,白佛山為最南首,拔地而起,,如巨龍對天長嘯,,若猛虎橫臥東原,危巖絕壁,,獅崖熊峰,,古人稱其“山勢奇絕”,一點也不過分,。從此南至徐州,再也沒比她更高的山了,,碑文稱其“雄鎮(zhèn)一方”,。白佛山,山勢奇絕,,雄鎮(zhèn)一方,,尤以隋開皇七年至宋開寶年間的石窟造像最為著名。白佛山雖然沒有雄壯威嚴,,但這里危石累累的壯也使游客驚嘆不已,,充滿著一種雄渾之氣;也沒有懸掛在高山絕壁上凌然不屈的“泰山松”,,但山坡上長滿了多種多樣的喬木和灌木,,構(gòu)成了完整旺盛的植被層,顯示出了白佛山的無限生機。而洞窟內(nèi)阿彌陀佛主像結(jié)跏趺于束腰仰蓮座上,,螺紋肉髻低平,,面相渾圓,手施無畏與愿印,,著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被專家譽為“中原隋代第一佛”,堪稱稀世珍寶,。
圣水觀音雕塑廣場位于白佛山前,,總體呈圓形,半徑50米,,主體雕塑由佛教造像群雕成,,高20米,其中觀音塑像高6.19米,。雕塑四周設(shè)計十二生肖許愿池,、鐘鼓環(huán)音廊等景觀,雕塑,、噴泉,、燈光等各系統(tǒng),伴隨佛教音樂,,不斷變幻各式造型和顏色,,呈現(xiàn)莊嚴、神圣的意境,。圣水觀音,,是觀音的一個別稱之一。圣水觀音,,念起來,,使人感覺纖塵不染,純凈無瑕,。相當?shù)姆先藗冃闹写蟠却蟊挠^世音形象,。
新修的石階是為了方便游客上山而修建的,同時也是白佛山景區(qū)的裝點,,構(gòu)成了山,、樹、路之間和諧的美,。整條盤路雖沒有像泰山十八盤那種“拔地五千丈”雄偉氣勢,,更沒有像十八盤一面危崖聳石,一面陡壑深澗,,但是這里的盤路在兩側(cè)柏林樹木相映下,,倒也有一種和諧之美,。當游客穿過這陰陰郁郁的柏林,漫步腳踏彎彎曲曲的石階,,會有一種心境清悠的感覺,。這正是游人陶冶情性、深悟哲理的大好時機,。
山以佛名,,佛以山顯,白佛山自隋代產(chǎn)生了大佛,,前來觀光瀏覽者絡(luò)繹不絕,,其中不乏一批文人墨客。他們觀瞻大佛,,瀏覽風光,,感慨萬千,興致來臨,,或歌或書,,泱泱數(shù)千言,留在東平地方志上,,留在了摩崖上,。其中最引人矚目者為大明萬歷年間的摩崖刻字《白佛山贊》,贊文曰:金螺為名,,清汶為帶,。山峙水流,占盡氣盤,。雄震一方,,瞿壇所在。發(fā)祥須國,,人文累代,。巔壑飛云,彌漫世界,。祈禱虔誠,,霖雨即屆。福我生民,,億兆永賴。柏亭為贊,,同垂千載,。這篇贊文字體漢隸,筆法古樸,,脈出《張遷碑》,。它的大致意思是:白佛山為東原名山,,山前有汶水如玉帶宛延西趨,山水相映,,是一方風水寶地,,特別這山,更是一方圣山,。山上有釋迦牟尼佛祖,,使東平成為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地,。山巔幽谷處,,有雙洞吐云,黑白兩色,,旋繞山頂,,向外擴展,當人們此時虔誠地祈禱,,老天會立降甘霖,,山區(qū)得雨,百姓受益,,衷心期盼連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并億萬年惠及后人,。銘贊文,,建柏亭,同垂千載,。
三教寺始建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初建時只有三間正殿,稱“三教堂”,,元代重修,,明至清代增建了鐘樓等,后更名為“三教寺”,,昔日的三教寺,,己破爛不堪,為了搶救中國北方最古老的三教合一建筑,,1997年經(jīng)過多方籌資進行了修復(fù),,在修復(fù)過程中采取修舊如舊的原則,三教寺就是修復(fù)后的面貌,。三教寺主殿內(nèi)的塑像共三尊,,中者為釋迦牟尼像,其右為文宣王孔子像,,其左為太上老君像,。
石窟造像共有造像138尊,,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造像初雕于大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四窟一籠,,唐開元年間增刻,至宋初告竣,。山上有了佛像之后,,因山石呈白色,故稱此山為“白佛山”,,這是白佛山的來歷,。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陽,,內(nèi)正中雕有阿彌陀佛園雕座像身高6.7米,,穩(wěn)坐蓮臺,面目端莊,,神態(tài)凝重,,氣韻非凡。據(jù)專家考證,,此像既有中國其它石窟隋代造像共有的特點,,更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整全國實屬少見,。
主像的兩側(cè)即東西兩壁,,排列十多排小龕,每龕造像栩栩如生,。每龕造像多在1—5尊不等,,大者高0.5米,小者僅有十幾厘米,,或端坐蓮臺,,或合掌而立,神態(tài)各異,。龕旁有像主題記,,筆法古樸,線條雄健,,字體有從隸到楷過渡階段的風范,。東壁下方這一長方形龕,內(nèi)雕的是《涅槃圖》,,即釋迦牟尼升天悼念儀式,。主像頭南仰臥,肋骨裸露,象征釋迦牟尼入殮前的艱辛修行,;十大弟子圍坐身旁,有的抱腳抱頭,,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低頭默哀,各流露了悼告師父的真情,,是一幕活生生的吊喪圖,。窟外有大隋開皇七年寺主王子華□□□等刻字,。這尊阿彌陀佛,,經(jīng)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的專家考察后認定為“齊魯隋代第一佛”,釋迦牟尼佛的雕刻技法是南北朝刻法的發(fā)展,,衣褶線條有獨特風格,,有濃郁的民間風采,被譽為一曲美妙的“下里巴人”,。
白佛山西側(cè)“祥云圣母洞”和“送子觀音殿”,。雙窟南北并列,中間相通,,殿門上做匾額狀,,一題“天仙圣母”,一題“祥云”,。內(nèi)塑像為原雕像,,體量不大,但像與巨巖聯(lián)為一體,,在中國北方卻不多見,。下殿殿名大雄寶殿,為巨石砌壘而成,,頂做疊澀狀,。內(nèi)塑像亦在文革中被毀。
白佛山自然景觀黑云洞,、白云洞,。兩洞洞口不大,咋看無奇特之狀,,但這兩洞卻有三大奇特之處:一是兩洞深不可測,;二是冬有水聲,每到冬季,,入得洞口內(nèi),,靜聽洞內(nèi)有潺潺與嘩嘩水聲從洞內(nèi)傳出;三是每到夏秋時節(jié),,遇到陰雨連綿,,兩洞便會吐云,,黑云洞與白云洞各吐白云與黑云,兩云冉冉飄起,,環(huán)繞山頭像是給白佛山帶上了一頂彩色的帽子,。
白佛山山頂上全石結(jié)構(gòu)建筑,叫“玉皇閣”,,它是清代建筑,,內(nèi)有玉皇大帝的塑像。玉皇閣西一片平臺,,俗稱“觀景臺”,。站在這里觀光,四周風光,,一覽無余,。山南有大清河如玉如帶,蜿蜒西去,,西有東平湖,,波光粼粼,白帆點點,,東有縣城高樓大廈,,一派繁榮景象,周圍景象,,與白佛山交織在一起,,匯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這白佛山景區(qū)中的景點就像顆顆珍珠,,把畫卷裝點的更加美麗,。
乘坐長途車至東平,然后在東平汽車總站換乘東平2路直達白佛山廣場,。
S331→龍山大街→佛山街至景區(qū),,或濟廣高速→東平互通→貫中大道至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