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45年前,該鄉(xiāng)屬陽信縣第三區(qū)管轄,,1947年建立水落坡區(qū),,下設14個鄉(xiāng)。1956年12月水落坡區(qū)劃為欽八,、皮店和水落坡3個鄉(xiāng),。1958年9月,水落坡鄉(xiāng)與皮店鄉(xiāng)合并為水落坡公社,。1964年4月,,水落坡與欽八公社合并為水落坡區(qū),,下設7個小公社。1971年1月,,水落坡區(qū)又分成水落坡和欽八兩個公社,。1984年改稱水落坡鄉(xiāng)。2001年鄉(xiāng)鎮(zhèn)區(qū)劃調整,,雷家鄉(xiāng)(即原欽八公社)并入該鄉(xiāng),。
自然資源
水落坡鎮(zhèn)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或國道與北京,、天津、濟南,、青島,、黃驊相連,乘機,、貨物出港十分便捷,,廣州至山海關的205國道從水落坡鎮(zhèn)境內穿過,擁有連接陽信的濱博高速公路在陽信境內的唯一出入口,,鎮(zhèn)級公路形成了五縱七橫的交通網(wǎng)絡,,與國道、省道相通,。水落坡鎮(zhèn)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chǎn)小麥,、棉花、玉米,、果品等農(nóng)作物,;黃河水及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引黃干渠小開河縱貫全鎮(zhèn),,自然條件非常優(yōu)越,。對廣大勞動力進行了職業(yè)技能培訓,提高了就業(yè)能力,,勞動者有技術,、素質高、易管理,,為廣大投資創(chuàng)業(yè)者提供了人力保障,。
景點
富平故城遺址
富平故城遺址(又稱邵城遺址)位于邵城洼。邵城是秦朝厭次縣,、西漢富平縣治所,,晉屬樂陵郡,。東鄰渤海,西向黃河,,是南通登,、萊、青各府,,北達幽燕的交通要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這座古城方圓10華里,,城高墻固,,上設雄偉的城樓,堅實的圍墻垛口,,氣勢異常壯觀,。西晉末年,中國北方和西部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史稱“五胡”)先后崛起,,爭鼎中原。羯人石勒,,擁兵十萬,,攻州陷陣,所向披靡,,是一支驍勇剽悍的軍隊,。到晉愍帝建安二年(314年),西晉北方的一百多個郡縣壁壘幾乎被其消滅殆盡,。地勢險要,、通往南北要塞的富平城,成為當時西晉北方唯一的屏障,,最后的一個郡縣壁壘,。能否守住富平城,事關大局,。危難時刻,,樂陵太守邵續(xù)受命出師,屯兵富平,,抵御石勒的進犯,。邵續(xù)到任不久,設防備戰(zhàn)剛剛就緒,,石勒就率八千騎兵將富平城團團包圍,。邵續(xù)四面無援,,毫無懼色,親登城樓,,日夜督戰(zhàn),。石勒見無機可乘,悻悻而退,。不久,,石勒的從子石虎(字季龍)挑選一萬六千余剽悍騎士,再次圍困富平城,,雙方鏖戰(zhàn)數(shù)日,,互有傷亡。石虎利用邵續(xù)愛民如子之心,,虜掠百姓,,肆意凌辱殺害。邵續(xù)愛民心切,,遂率師出戰(zhàn),,誤中敵軍奸計,不幸為石虎所獲,。石虎將邵續(xù)押至城下,,命其勸降。邵續(xù)大義凜然,,昂首挺胸,,向子侄及守城將士高呼,要其誓保富平,,志雪國恥,。悲壯有力的呼聲,激勵著全城軍民固守國土的決心,。堅強的厭次,,英雄的富平,,固守了十七年之后,,于東晉元帝太興四年(321年)終被后趙石虎所破。邵續(xù)被送往襄國(后趙國都,,今河北省邢臺市),,石勒愛其忠勇,百般敬重,,奉若上賓,,但邵續(xù)始終穿著晉朝服飾,堅守晉朝禮儀,,忠貞不渝,,至死不降,,后終為石勒殺害。富平人民為紀念這位忠勇的民族英雄,,緬懷其抗擊外敵侵略的悲壯歷史,,故將富平城改稱邵城。時至今日,,邵續(xù)的事跡和這座英雄古城的名字仍為當?shù)厝罕姀V為流傳,。該遺址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先后挖掘出匾額,、石碾底,、石墩子、銅錢及漢代陶片,、銅器等珍貴文物,。
秦臺遺址
秦臺遺址(又稱秦家遺址)坐落于秦家村。該遺址呈漫坡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為60000平方米,。遺址中有一臺,,高6米,長約50米,,寬約40米,,俗稱秦臺。此遺址面積大,,地域廣,,堆積厚,器物多,,時代明顯,,器物典型。出土文物有:紅,、灰夾砂陶鬲,,豆口沿殘片,鬲足,、鹿耳等標本,。經(jīng)鑒定,為商周遺址,。秦臺是建筑在遺址之上的一座古墓,,夯土層明顯。此冢傳說紛紜,,一曰:商丘冢,,二曰:梁王?!,F(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棒槌劉遺址
棒槌劉遺址位于棒槌劉村,,1983年興修水利時被發(fā)現(xiàn)。此遺址呈漫坡狀,,南高北低,,土質褐黑,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60000平方米。出土文物以石器,、骨器,、蚌器為主,兼有部分灰,、紅,、夾砂鬲足,鬲口沿,、豆把,、豆盤、盆,、罐之類,。1988年普查時,在此采集到蚌刀,、穿孔石鏟,、石鐮、骨針,、骨簇,、蚌飾等。該遺址石,、骨,、蚌器繁多,磨制精細,,質地優(yōu)良,,在魯北地區(qū)前所未有,。經(jīng)鑒定,,為一商周早期文化遺存,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該遺址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屋遺址
李屋遺址位于李屋村西南1公里,,東距現(xiàn)海岸40余公里,現(xiàn)為鹽堿荒地,。修建的濱大高速公路穿過遺址西側,。該遺址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50000平方米,。遺址中部有兩片緩坡臺,頂面高出周圍平地近1米,,北臺地面積較大,,約為3500平方米,南臺地約為2000平方米,,二者相距40米,,共發(fā)現(xiàn)52座墓葬,48個灰坑,,為商,、周、西漢,、宋元時期墓葬,,2003年挖掘發(fā)現(xiàn)大量盔形器,初步斷定為制鹽工具,,同年被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