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像山因山巔修鑿大佛像而來。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像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大像山因山體呈旗幟狀,又稱文旗山,。大像山現(xiàn)存洞窟22個,,面積554平方米;木構建筑15處,,面積3903平方米,,有800平方米的棧道將各石窟相連。
太昊宮
甘谷大像山第一臺建有伏羲廟亦即太昊宮,,是明萬歷年間建筑,。明代葉應甲編纂的《伏羌縣志》說:“邑人以本吧乃伏羲篤生故地,于萬歷四十八年重建于大像山之西”,。原廟于同治二年(1863年)毀于兵燹,,至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太昊宮宮門及正殿坐南朝北,,廟址總占地面積480平方米,,殿宇巍峨,坐負蒼巖,,南倚大像山,,北瞰渭河流水;雕梁畫棟,,飛檐流彩,,名家極傾才思于額匾楹聯(lián)。宮門建于重階之上,,磚木結構,,牌樓式,,懸山頂,,斗拱層迭,額題“太昊宮”楷書大字,,作者是清代優(yōu)貢李維屏,。門左右有夏房及裝飾性月窗,門前兩痤石獅,。進入宮門,,左甬道有門呈月形,與宮門相連,,上有民國初擔任京議員的宋梓題寫的“別開壹徑”沿左甬道可直通山上,。正殿與西廈房間有側(cè)門通甬道,額篆“旁通”二字,,正殿與東廈房,,也有道旁通,,曲徑通后院。宮門內(nèi)外有古柏四株,,共八株,,院中有八卦池,寓意伏羲演八卦,,澤及后人,。宮門兩廡原有趙公明、王靈官兩尊塑像,;正殿原塑伏羲,,身披桑衣,右手托八卦盤,,端坐于殿中木龕內(nèi),。殿上匾額層列,外為“一畫開天”,,內(nèi)如“人文初祖”之類,,今只在清光緒間邑人楊耀南書“產(chǎn)極萬世”匾尚懸殿內(nèi)。伏羲殿楹聯(lián)大多散佚,,但清光緒翰林邑人海涵和宣統(tǒng)時知縣關中雷光甸寫的二聯(lián)至今尚膾炙人口,,王聯(lián)是‘紹皇開泰運,劂后有石子訪道,,伯約懷忠,,問化育根源,發(fā)蒙在炎黃顓嚳而上,;望古動幽情,,其下則煙火成鄰,桑榆布蔭,,幸邃初風景,,復睹于金戈瓦礫之余“。雷聯(lián)是:“從一畫開天,,說什么蟲鳥篆,,梵字佛經(jīng),到卦臺前齊俯首,;繼三皇立極,,看后來商質(zhì)周文,帝升王降,,于史冊上見傳心”,。前者先贊伏羲開肇文明之功業(yè)遠在神農(nóng)、黃帝、顓頊,、帝嚳之前,,而其發(fā)祥誕生之地甘谷代有賢人。石作蜀“跋涉數(shù)千里,,求學于魯”,,姜維“以羈旅之孤臣,受軍國之重寄,,卒能奮忠勤,、仗膽義,住偏安之局,,恢張薄伐之勛,,”其次,感嘆時下兵戈已平息,,慶幸往古太平居景象,,復見于今日;后者則盛贊伏羲兆啟文明,,即倉頡之造字,,釋迦之創(chuàng)教,亦遠不能比,;至于為三皇五帝立典則,,示規(guī)范,遠及于質(zhì)樸之商,,文雅之周,,還有以后的歷代五朝,皆沾被其澤,,史冊俱在,,昭然若揭。1994年起,,重修伏羲大殿,,正殿廣124平方米,高8米,,懸山頂,,雕甍鴟飾,。堅脊皆是花開卉連接組成,,橫脊中央為龍馬奔騰,兩邊由花卉,、龍,、麒麟、馬、鹿,、鳥,、象、獅組成,,尤以花卉中心陶制太極圖式樣別具特色,。不論地磚、門窗,、供桌,、匾額至大殿獸吻,無處不顯示出八卦太極圖形象,。大殿正中座臺高1米,,寬3。33米,,深1,。93米,上坐國家著名女雕塑家何鄂重塑的伏羲像,,高2,。6米,分腿端坐于分心上石上(卦臺東北渭中流有石焉,,屹然卓立,。郡人曰:‘分心石也“,。云,;”石當乎渭,渭分以流’),。似觀天地萬物之變化,。上身披桑衣,腰圍虎皮,,兩手作,,“天地合一”式托演八卦,形成扭轉(zhuǎn)乾坤之舉動,。盤骨外露,,氣質(zhì)渾厚,兩眼平視,,精神煥發(fā),。右側(cè)塑龍馬,欲從巨浪頂端騰飛躍起之狀,。東壁畫有女媧練石補天,,西壁繪有有伏羲畫演八卦圖,,正中坐像背光,是伏羲生地古風臺的寫實畫,。頂繪六十四卦及河,、洛二圖。兩側(cè)有八卦要窗各一,,周圍繪卦爻,。西繪伏羲八卦圖,東繪文王八卦圖,,即后天八卦圖,。大殿前檐懸有趙樸初題寫‘人文初祖’、啟動手筆“一畫開天”,,舒同親書“開天明道”,、黎泉書寫“與天地準”四塊周邊木雕圖案的金字大匾。檐前分豎八面龍旗,,旗面上彩繪出新石器時代魚龍形開始至商周,、戰(zhàn)國、秦漢,、兩晉,、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龍形圖案,。
永明寺
位于靈巖寺之南,,師傅溝內(nèi)臺地上。座東南向西北,,雄踞山間,,全部建筑分布在階梯式的臺地上,設施布局以正規(guī)寺院而設置,,由山門,、天王殿、齋堂,、客堂,、鐘鼓二樓、十三祖師殿,、伽藍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組成,,總面積達4,,224平房米,。寺院山門為并排連體拱形狀牌樓頂,。中門頂額內(nèi)有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手書“永明寺”三個陽刻字,,對聯(lián)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明揚法師敬書“風月無邊一塵不到菩提地,山河環(huán)繞萬善同歸般若天”,。兩邊門首摹配民國時當?shù)孛撕硒櫦}書的陰刻“無上法讓,、出塵入凈”八個大字。走進山門,,迎面所見天王殿,,高9米,長14米,,寬10米,,頂為四面坡歇山造,琉璃脊獸飾裝,,結構為單挑檐外圍16住回廊式,,棋盤讓窗對開,前后相通,,殿內(nèi)正在供奉大肚彌勒佛,,身高1.8米,踩餓鬼,,神氣威武,,金剛怒目。左邊是手拿寶劍的東方天王多羅吒和手拿琵琶的南方天王毗琉璃,,右手是手拿寶劍傘的西方天王毗留博叉和手抓一龍的北方天王毗沙門,。他們共同負有視察眾生的善惡和保持內(nèi)佛法僧三寶神圣的職責。在彌勒佛身后,,讓立著全身金色的韋馱菩薩,,高2.2米,手拿一根寶杵,,保護著寺院及修行著的安全,。離開天王殿向南行進,兩邊各建有對稱的八間硬冊頂磚木結構客堂,,齋堂及復檐塔頂四角形鐘鼓二樓,。在客、齋二堂院中間安放一高3.9米的三足三層寶鼎薰爐,。再上條石臺階38階,,右邊是十三祖師殿,內(nèi)塑十三祖師泥塑坐像,,齊高1.1米,。左為伽藍殿,,內(nèi)塑四尊坐像,齊高1.5米,。兩殿對峙,,各五間,殿頂硬山造,,橫堅疹皆用陶制花卉獸吻飾裝,,兩殿中央也放置著一個高3.9米的三足三層寶鼎熏爐。十三祖師是凈土宗從晉代初祖慧遠大師至清代印光大師等十三位法師,。伽藍是印度名稱,,在中國叫寺院。殿內(nèi)供奉的四尊坐像是給孤獨者,、祗陀太子,、波斯尼王、關羽(中國的伽藍護法),,他們均為寺院護法,,也體現(xiàn)了中西方佛教融合的事實。迎面為大雄寶殿,,正座東南,,巍峨雄壯,殿高12米,,寬19.8米,,進深16米,頂為懸山造,,鋪瓦琉璃脊,,耀眼奪目。脊吻為雙面雕飾,,橫脊是兩龍兩鹿戲?qū)氈?,豎脊為荷花連枝。殿內(nèi)正中供奉三佛二弟子泥塑金裝像,,妙相莊嚴,,慈祥可敬。三佛均結跏跌坐于金剛座上,,同高2.7米,,寬1.7米,座高1.45米,,寬2.2米,,北光同為木雕縷孔火焰紋,高3.7米,,寬2.9米,。中為釋迦牟尼佛,,手托金缽,左為藥師琉璃光佛,,手掛充璃寶,,右為阿彌彌佛,雙手捧金臺,,二弟子兩手合十,,站于釋迦牟尼佛兩邊,,高2.7米,,年長者為迦葉尊者,年輕的為阿難尊者,。殿內(nèi)東西壁各供奉九尊泥塑羅漢像,,同高1.75米,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優(yōu)秀大弟子,均有拿手看家本領,,修習善行,。殿后兩側(cè)須彌座上有文殊菩薩坐雄獅和普賢菩薩白角之泥塑像,菩薩高2米,,雄獅,、白象各長1.95米。在三佛背后站立著觀音菩薩,,高2.4米,,由緬甸漢白玉雕成。善財童子和龍女為泥塑,,高21米,,底層寬16.6米,進深20米,。除藏有大量經(jīng)書外,,還分層安置由緬甸贈送的漢白玉佛、菩薩像,。大像山永明寺創(chuàng)建于何時,,沒有確切歷史記載,1992年重建,,是佛,、法、僧三寶的常住處,,又是甘谷一帶佛教徒修行的地方,,也是游覽勝地,。
千佛洞
千佛洞開鑿在峻險崖壁上,僅有一個小巧洞窟供人出入,。入洞,,迎面一尊笑容可掬的彌勒大佛安坐。游經(jīng)此處的人,,必先叩拜,,然后伸手在彌勒佛渾圓的肚皮上摸一摸,以求笑口常開,。往里走是一大石殿,。正中有眾佛。有安坐如磐石,,有長臥如橫云,,有默立,有輕身飛度,,有訴,,有誦,有含笑不露,,皆為慈眉善目,,姿態(tài)迥異,氣象萬千,。四壁多繪佛傳,、因緣和本生故事。佛龕前香火極盛,。每有游人香客跪于蒲團上膜拜時,,一旁年長的僧人就敲出清越的缽聲來,使人不禁心安神寧,。再往里走,,拐過幾個石鑿甬道,閃現(xiàn)在眼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此處正是十殿閻王的閻羅殿,。順著洞門兩側(cè),分別站立著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四位兇神惡煞的鬼卒,,叫人不寒而栗,。洞窟的四壁上彩繪著冥界地府的各種刑法,殘忍之極。
伏羲廟
大像山伏羲廟,,明萬歷時建,,處大像山山麓。清葉芝等乾隆《伏羌縣志·建置》云:伏羲廟,,前萬歷年建,。在大像山足。民國《甘肅鄉(xiāng)土志稿·甘肅省之重要都市名勝古跡》大假山伏羲 廟條云:山在甘谷西南五里,,峭壁如削,,危然挺立。高約二百尺,、相傳伏羲為甘谷人,。生長于此山溝之內(nèi),明萬歷年間建廟于山麓以祀之,。清代,,廟移上大像山,,在大佛窟側(cè)建太昊宮,,專祀伏羲。而原處縣西五里鋪的“羲皇故里”石碑現(xiàn)今也被移上大像山,。
文昌閣
甘谷縣內(nèi)文昌閣有多處,,但大像山文昌閣規(guī)模最大。沿大像山寺小道拾級慢步而止,,約三百余步,,即為文昌閣。文昌閣建筑面積為182.9平方米,,總面積為260.9平方米,。閣門前有石階二十四臺,門首有磚雕陽刻篆字“孝友門”三字,,兩邊“閣凌碧字迎朝爽,,門對朱山映晚霞”磚刻隸書楹聯(lián),系清末民國初本縣名士宋延楨手筆.門右側(cè)立有虎皮照壁,,南向,,壁上嵌有今人魏學文(筆名雨庵)隸書“落霞巖”三字,字體清秀柔和,。文昌樓樓矗于院內(nèi),,為重檐門柱六角亭式閣樓,分上下兩層,,磚木結構,。上層檐下繪棟畫壁,其圖案富于寫實,。下層檐前回廊壁間有書畫五幅,。其中竹與蘭草為天水名字何曉峰所畫,;別有本縣書法家武克雄草書:“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缺溪水鳥飛,。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泉聲戀翠微”。魏學文隸書《蘭亭序》,;另一幅“喜鵲鬧梅”為禮縣文化館干部馬 所畫,。樓頂作六脊攢尖式,有鴟甍,。閣樓高10.米,,占地33.5平方米,樓座為磚砌筑的須彌座,。樓上舊有泥塑文昌帝君像和清代邑人王權寫的長聯(lián):“帝坐面三峰,,恰在此時鄂騫石鼓,鴻翥緹群,,檐前便是重霄路,,星池涵萬象,看氣潤珠躔,,渾聯(lián)壁府,,榜下頻出五色云”。樓下有1944年新塑的文昌帝,。文昌閣始建于是末,,早期僅有樓、東亭,、從北至西南的走廊和院中兩棵古柏,。清同治二年節(jié)(1863)回民反清時,樓閣一時盡毀?,F(xiàn)閣院東南角的一棵古柏為當年被燒去半面皮而幸存下來的,。清代光緒年間重建樓閣和東南廈房,其內(nèi)墻壁嵌有光緒二十八年(1902)邑人王權撰《大像山文昌閣創(chuàng)立文社碑記》,。民國十五年(1926)又增修南廂房,,為卷棚頂,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底層為地藏室,上層為僧房,,后墻左右皆有望窗,。門兩邊有木刻聯(lián),為民國時縣內(nèi)名人宋延楨題,其子宋梓篆聯(lián):“樓構數(shù)椽竄膝易,,窗開三面會心多”,。內(nèi)耳房門額有籀字“共星軒”、“通帝座”,,中央佛閣中所奉木雕“西方三圣”(中為阿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立像),。文昌閣整個建筑以四合式封閉院落為布局,,東亭、北廊,、西宇皆有望窗,,可任意瞰視渭川風光。出后門額首籀“積上臺”三字,,并通甬道,。
關圣殿
關圣殿在半山腰,院中有墨綠,、粗壯如蓋的古柏,,煙火繚繚的塔樓。年長的香客正在大殿神龕前伏地長拜,,算卦老漢默然坐在小馬扎上,,曬著暖烘烘的太陽。此刻,,時間像吹過山野的風一樣緩慢柔長。只有白鴿間歇地停落在檐角,,咕咕悠閑地叫著,,霎時又縱身飛躍,幾個翻飛已沒入了山澗,。站在殿外對著川地的柵欄前,,遠處的甘谷城一覽無余。這座隆起在渭河谷地上的城郭,,襯在瓦藍的天野下,,被冬日烘烤得無比耀眼。再遠處是廣袤的黃土高原,,那些橙黃的邊緣像一條蠕動的毛線系住這修長的川地,。但渭河不論粗細,在那平坦的川地上由著性兒流淌著,,日夜不息,。
雙明洞
俗稱藥王洞,在大像窟之西,孫臏洞之上,。沒階而上有一洞,,穿洞可達殿窟。洞長16襖,,門首行書“此山中”,,人至此,情景交融,,詩意,、哲理、書法交融,,妙趣橫生,。書法系本縣清代著名進土李則廣手筆??叱驏|北,,原三壁置佛像。洞前夸砌堵墻,,上有望窗兩個,,如兩只眼睛,雙明洞由此得名,??哂勺匀欢囱ǜ慕ǘ桑呒s8米,,深9米,,寬17米,總面積172平方米,。清代鞏建豐《伏羌縣志》載:“雙明洞,,在大佛之西巔,有竊通明,,最高險,。鄉(xiāng)人鑿巖為龕,架木為閣,,內(nèi)則疏窗洞達,。游人穿穴登眺,亦像山勝境也,?!庇謸?jù)時葉應甲《優(yōu)羌縣志》載:“……左側(cè)有雙明洞,前后相通……”由此可見,,早時通往大像山峰,,是沿雙明洞后閣道行往,,雙明洞并為憩息之洞窟。鑿成佛窟的時間,,亦應早于大像窟?,F(xiàn)在洞后冊腰直至大像窟窗前,,閣道的痕跡還隱隱可見,。洞下棧道,應為大像窟鑿成后才始修通,。雙明洞亦是大像山最早鑿建之洞窟,。雙明洞窟內(nèi),原有泥像17尊,,毀于“文化大革命”中,,今存塑像為1994年按原樣重塑.正龕供奉華嚴三圣像.中為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金剛座上,,手施說法印,,左為文殊菩薩游戲坐于雄獅背,,右為普賢菩薩游戲坐于白像身,同安置在高4.7米,,寬7米的佛閣內(nèi).三圣像齊高2.53米.左龕藥王殿外伸磚木結構建筑,,硬山頂,,飾吻,并掛欠匾,,上題:甘肅省甘谷縣大像山藥王洞圣像揭幕紀念,中書“德高術妙潤澤普天,,行方智圓千古永傳?!毕骂}:陜西耀縣藥王山博物館,、中華約王山孫思邈研究社,1994年古4月28日,。殿正中供奉藥王孫思邈,,像高1.75米,,斜坐猛虎身,,右手拿捧藥盒,。左手掌龍顎,給龍治病欲扎針之狀,。右站藥童高1.2米,,雙手捧藥盒。左右兩側(cè)分塑十大名醫(yī),,倉公,、第仲景、皇甫謐,、陶弘景,,張介賓、扁鵲,、華陀,、王淑和、葛洪,、李時珍,。像皆坐式,同高1.3米,,窟右三小龕內(nèi)各塑單身像,,從左至左:靈官坐于壇上,環(huán)眼下視,,吹須怒發(fā),,右手向上高舉一鞭,左手執(zhí)金磚,,像高1.33米,;馬三將軍騎黑驢,秀骨清相,,玲瓏生動,,通高0.8米,像塑于1980年,;護法為立像,,高2米,手執(zhí)法棍,,雄分健威武,。窟前平臺外挑1.3米,,長10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其上建木構抱廈一座,,為歇山造,,斜外挑角,,獸吻飾頂。雙明洞為大像山石窟早期鑿建禪窟群豐收了創(chuàng)先啟后的重要作用,。
睡佛窟
睡佛窟位于三星福,、祿、壽洞東側(cè),。北向,,平面長方形。前壁緊靠小禪窟右上角辟明窗,。清代重塑蓮葉觀音像,,以高度夸張手法,塑造了一尊寧靜善良而又悠然自得,、半臥蓮葉之上的觀音菩薩,。造像超越佛教規(guī)范,失履半臥,。藝術家用泥巴塑造了一尊栩栩如生的勞動人民所敬仰的神尊,。
從外觀看,甘谷大佛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羅風格所特有的蓄有須發(fā)以及笈多王朝時期佛教造像的螺型頭發(fā),,且兩眉之間有白毫相等特征,,又表現(xiàn)出北周時期頸部較粗、鼻寬短,、面部神情溫和韶秀等特征,,還顯現(xiàn)出盛唐時期面容飽滿、唇潤頤豐,、雙眉彎曲,、兩眼明澈而略顯突起的審美要求。而大佛頭頂?shù)拇舐菪礁呷怊賱t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至盛唐的歷史時空,,在后來宋,、明、清各代的修繕和重妝中同樣也留下了時代的印記,。尤其是甘谷大佛寬厚的上唇上的短須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見,,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于此可見一斑。
甘谷大佛高達20余米,,腳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來只有一米余地,,但站在腳下如何變換位置從不同角度觀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藹可親。這是古代的藝匠們很巧妙地解決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觀看的視覺差問題,。在解決視覺差問題的同時,,須解決搭架,,造型小樣和安全問題。這些都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來完成,。甘谷大佛,,端座于懸崖之壁,開鑿在相對地面高度200米之上,,但無論從山下或窟內(nèi)各個角度去觀賞,,都給人一種慈祥恬靜的感覺,沒有不合比例的地方,。1983年,,溫庭寬先生和譚樹桐先生專程來到甘谷,當時正值大佛窟龕維修之際,。溫老不顧年高體弱,,登上腳手架,攀登至佛頭頂,,從上至下,,前后左右仔細觀察之后,。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塑造技法上的特殊之處,。他總結到:佛的雙耳,按正常雕塑技法,,上耳廓緣應與眉毛相齊,。但大佛的上耳廓緣提高到佛的頭頂超出發(fā)際線,。整整高出了正常比例的一倍多。人站在下面仰視,,視覺上耳的位置正好是正常人比例,。但如果了耳朵按正常比例塑造耳就有掉下來的感覺。眉躬骨,,在正常塑手法上都是高高的突起,,才顯得目光深邃。但大佛的眉躬的雕刻與此相反,,,,而是在眉躬位置上陰刻了深深的凹形弧線溝,并用群青裝色,,反而顯示出了高凸和立體的感覺,,是解決了特大雕像用料容易脫落的問題,又獲得了近乎完美的造型效果,;佛的瞳仁為何炯炯有神,,光彩奪目千年不減神光呢。原來它是用個黑釉大缸一劈兩半鑲嵌在眼框里,,并且大缸的位置超出了下眼瞼的位置,,從頭頂看上眼瞼高出大缸做成的瞳仁,,瞳仁又突出于下眼瞼,很不合雕塑規(guī)律,,但站在下面的感覺,,眼部的雕造正好與正常人一樣,目光中含有善良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如不用這樣的特殊處理,,仰視將失去比例形成眼珠深陷之感,佛的鼻梁直直下垂,,形成碩大的梯形體積,,佛的上嘴唇高出下唇許多,而下頜骨卻下陷了進去,。整個頭向前傾,。所有這些技法上,都是古人在事先用小樣的形式科學的研究和計算了其變化規(guī)律之后,,胸有成竹地解決了由于高大而形成的視覺誤差,。就是宋明清幾次大的維修,仍是在未改變原樣的基礎上進行了裝修彩畫,,不失其盛唐原貌,。
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像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撥??钸M行維修。
2001年,,大像山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路線:大象山坐落于天水甘谷縣,距離火車站有8公里,。在天水火車站有直達甘谷的汽車,,也可乘火車直接從甘谷車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