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趙伯先故居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縣大港鎮(zhèn),。趙伯先故居建于十九世紀中葉伯先太祖父時期,,占地一畝許,坐北朝南,,前后四進,,硬山式,青磚墻,,下實砌2米,,上均為空斗子墻,工藝規(guī)范工整,,古樸美觀莊重,。故居前進三開間七架梁,右為門堂,,置有大門,,明間通道。左為堂屋,,與廂樓毗連,,樓呈勾曲型,下有天井,,與外間隔,,院落幽靜別致,可謂是別有洞天。
第二進自成院落,,為故居的主體建筑,,三開間七架梁,廳堂高敞,,用料碩大,,宏偉莊重。廳門朝南,,門兩邊有白石雕花門抱鼓一對,,飾有“三獅盤球”浮雕,寓意此處將出高官貴爵,、國家棟梁之材,。
第三進是三開間二層閣樓,為伯先出生之地,。中為堂屋,,趙伯先將軍青少年時代居住于東屋。最后有廚房,,系五架梁三間,。故居房屋基本結(jié)構(gòu)完整,待整修,。1999年12月,,鎮(zhèn)江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與布局
2006年6月,,鎮(zhèn)江新區(qū)黨工委,、管委會投入500多萬元,本著“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對故居主體及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修繕與整治。修繕一新的趙伯先故居,,建筑面積為1224平方米,,用地面積為5482平方米(合8.2畝),青磚黛瓦配以青磚和羅地磚鋪就的地面,,基本再現(xiàn)了房屋當年的風貌,,為瓦房三進。進入故居門堂,,左,、右兩面墻上分別掛著伯先家族支系圖和故居平面圖。門堂左邊有兩間房,,一平房,,一是小閣樓,,門堂右邊有一座小花園。
故居東側(cè)有幾間廂房,,曾是伯先家族以及后人的生活用房?,F(xiàn)在是“趙聲生平事跡展室”。第一展室內(nèi)安放著一座趙聲半身銅像,。四個展室里用200多幅珍貴的文獻圖片資料及大量的文字,、圖表,繪畫,,分“青年壯志 革命為己任”,、“宣傳鼓動群眾 培植革命力量”、“組織新軍 策劃起義”,、“組織武裝 領導庚戌之義”,、“策劃組織指揮黃花崗之役”、“奠基革命 萬古流芳”六個部分,,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伯先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人物介紹
趙聲(1881-1911),字伯先,,號百先,,同盟會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同盟會內(nèi)部總長兼廣州起義總指揮,。1911年,南方各省同盟會會員匯集廣州,,發(fā)動辛亥廣州起義,,趙為起義軍總指揮,準備發(fā)動十路進攻,,并親率蘇皖黨人百人,,進攻清軍廣州水師提督署。后因其為廣州城內(nèi)官吏所熟識,,不便先入城,。27日,副總指揮黃興率先發(fā)動起義,,與清軍激戰(zhàn)一晝夜,,終因寡不敵眾而告失敗。他于28日晨趕至廣州已無法參戰(zhàn),,被迫撤退,。由于廣州兩次起義均遭失敗,他憂憤成疾,,于1911年5月18日在香港病逝,。民國元年(1912年)被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