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歷史文化悠久,,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張公山系涂山山脈,,涂山一帶曾是原始社會后期涂山氏居住的地方,。涂山腳下的禹會村,傳說是當(dāng)年治水英雄大禹會諸侯之地,,至今這里流傳著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故事,。據(jù)《懷遠(yuǎn)縣志》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此山就叫張公山,山下一湖,,名化陂湖,,現(xiàn)更名為張公湖。相傳,,明朝有個張姓戰(zhàn)將,,卸甲歸田,隱居山下,,由于他德高望重,,當(dāng)?shù)匕傩兆鸱Q張公,張公山因此得名,。風(fēng)景區(qū)劃分為九大功能區(qū):堤壩濱水景觀區(qū),、北入口景觀區(qū),、綜合配套區(qū)、游樂園區(qū),、濱水景觀區(qū),、生態(tài)培育區(qū)、巖石園,、花田觀賞區(qū),、特色主題文化園區(qū)、南入口景觀區(qū),。整個景區(qū)山水相映,,景色秀麗,綠化覆蓋率達(dá)92.05%,,是人們休閑的好地方,。
望淮塔是標(biāo)志性建筑。塔高35.33米,,七層八角,,建筑面積820平方米,塔名由已故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登塔可鳥瞰珠城全貌千里淮河盡收眼底底。
園中園是中國江南古典園林風(fēng)格的建筑群體,。位于公園東南部,,占地面積14000平方米。園內(nèi)規(guī)劃有序,,布局合理,,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融為一體,。玉蘭堂飛檐斗角,,畫窗雕門,楹聯(lián)匾額懸掛其中,,整個園區(qū)素雅幽靜,,古樸清新。以頌禹詠淮為主體思想的淮河碑林—園中園碑廊,,引人注目,。游人至此,無不心曠神怡,。
位于公園東部,,南與游船碼頭連接,,北與湖濱餐廳相連,宛延起伏,,曲徑通幽,,三座建筑有機連為一體,顯得美觀,、協(xié)調(diào),、好似一條臥龍橫貫?zāi)媳薄?/p>
半山茶社掩映在綠樹環(huán)抱之中,造型新穎,,構(gòu)思巧妙,建筑主體氣勢宏偉,,寬敞明亮,,前有花徑,后有竹林,,登堂入樓,,仰可觀山景,俯可攬湖光,,游客此處品茶,,更增雅興,令人陶醉,。
位于公園西部,,月季是蚌埠市市花,每逢花開時節(jié),,月季園滿園春色,,萬紫千紅的月季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游人相伴,,情人相依,目睹多姿的鮮花,,讓人留連忘返,。
動物園是小朋友接受動物科普知識教育的基地。位于公園西部,,這里可以看到東北虎,、非洲獅、金錢豹,,梅花鹿,、丹頂鶴、白虎,、角馬,、劍羚等珍稀動物,。每天的動物馴化表演,更受廣大游客喜愛,。
兒童樂園是少年兒童的娛樂天地,,這里可乘坐勇敢者轉(zhuǎn)盤、激流浪花,、太空飛躍起,、森林飛鼠、阿拉個伯飛毯,、電動轉(zhuǎn)馬等高,、驚、險游樂項目,。少年兒童能夠身臨其境在驚險刺激的娛樂中,,增強自信心和勇敢堅強的精神。
張公島西鄰張公山公園,,東與城市西防洪堤相連,,南鄰東海大道,北臨涂山路,,面積約12萬平方米,。它自然格局清晰,是張公山景區(qū)的主島,。張公島的規(guī)劃以“生態(tài)景觀,、人文景觀、休閑景觀”為主線,,將通過多種植物主題與休閑項目的配套開發(fā),,為游客提供一個親近自然的絕佳機會;創(chuàng)建多樣化的生態(tài)駁岸,,滿足人們親水,、觀水、戲水的要求,;每個區(qū)域都有特色景觀,,讓島嶼充滿活力。它將成為蚌埠市集生態(tài)休閑,、科普教育,、文化娛樂、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生態(tài)主體公園,。
張公湖周邊休閑綠地于2008年7月開工,,其定位為以植物造景為主的城市街頭綠地游園,主要滿足廣大市民觀賞游覽的需要,。休閑綠地根據(jù)地塊的特殊位置來安排視線和角度,,把富有人性化的廣場,、藝術(shù)雕塑、奇石等景觀點綴在整個綠地里,,力求達(dá)到移步換景的效果,。園內(nèi)種植近60多種植物,注重高低,、疏密搭配,,采用喬木、灌木,、球形植物,、地被植物相結(jié)合的方式配置,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
乘坐公交111,、120、122,、123路至張公山公園站下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