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鳳凰山風(fēng)景區(qū),以牡丹文化和銅文化為主,,是銅陵家喻戶曉的旅游勝地,。鳳凰山及周邊區(qū)域既是國內(nèi)三大名貴牡丹基地之一,也是悠久礦冶歷史的最好見證,,更早在明朝就有詩人對其贊頌千篇。景區(qū)山清水秀,、怪石古樹,,滴水繁花,可謂是集文化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yǎng)生、生態(tài)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qū),。
相思樹位于銅陵鳳凰山南麓的相思河上,。它成活于明末清初,是一棵奇特的楓楊樹,,原為兩棵,,分別植于小河的東西兩岸,兩樹干在河面連成一體,,樹徑3米多,,高約25米。這棵古樹枝葉繁茂,,像一乘綠色的華蓋凌空罩在小河上,。小河因樹得名“相思河”。
滴水崖,,又名潑珠崖,,位于鳳凰山南側(cè)。明嘉靖《銅陵縣志》記載:“滴水崖,,在縣東南六十里橫山嶺塢,,懸崖峭壁,,宛如畫圖。有泉流其側(cè),,如瀉銀河,。”滴水崖,,系溶巖斷層所致,,長約300多米,高約30多米,,崖頂為20余畝的平地,,蒼松翠柏,郁郁蔥蔥,。一泓清泉自西緩緩流淌而至崖頂右側(cè),,繞過一株蒼鱗老干的古松,然后從30多米高處直瀉而下,,落入崖底,,鏗鏘有聲;水花濺處,,細雨霏霏,,如霧似煙,縹緲在靜寂的山澗,,宛若一條隨風(fēng)擺動的輕紗,;在陽光照耀下,水氣朦朦,,又如一幅幅若隱若現(xiàn)的彩虹,。置身崖下,雨絲飄處,,給人一份沁人心脾的清涼而爽快的感覺,。
坐落在銅陵縣鐘鳴鎮(zhèn)的陳翥墓園,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山清水秀,境幽景美,。陳翥是中國林學(xué)史上也是世界林學(xué)史上曾經(jīng)做出貢獻的科學(xué)家,。《桐譜》是陳翥晚年所著,,成稿于1049—1053年間,,全書約1.6萬字,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為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雜說,、記志,、詩賦計十篇,。《桐譜》系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栽培的科學(xué)技術(shù)著作,,其中6篇專論植桐技術(shù),,為全書的精粹。
靈竇泉,,又稱“萬世海眼泉”,。因泉出兩穴,形如蟹眼,,又名“蟹眼泉”,,位于銅陵縣順安鎮(zhèn)大明村(古陶村)境內(nèi),大明寺后山,,晃靈山北面。山周圍茂林修竹,,云環(huán)霧繞,,幽谷流泉,鳥語花香,,景色十分宜人,。連片陡峭的石壁終年呈濕潤狀,洞石上有兩個形如蟹眼的石孔,,兩股清泉終年從中涌出,,這就是“靈竇泉”。每當(dāng)夏汛和秋雨來臨之際,,泉水噴涌而出,;旱季,則緩緩流淌,。靈竇泉以它四季變化無窮的形態(tài),,成為古銅都的奇異景觀;而那長流不息的泉水,,滋潤著大地,、哺育了周圍一代代辛勤耕耘的農(nóng)民,。
鳳凰山牡丹稟性特異,別具風(fēng)姿,?;閱伟辏蠖嗌视癜?,或間有粉紅,,與洛陽、菏澤牡丹齊名,,為國內(nèi)三大名貴牡丹之一,,素有“三分天下春色”之譽。當(dāng)你步入牡丹園,,仿佛人在畫中走,,情融芬芳中。
在銅陵市區(qū)東村公交始末站,、螺螄山廣場,、銅陵大市場等地乘坐8路公交車可直達鳳凰山。
滬渝高速從銅陵東/南陵出口離開,;沿S320行駛,,在第四個出口朝新橋方向轉(zhuǎn)彎進入X008,轉(zhuǎn)入X009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