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大峽谷是以嶂谷為主要特征的大峽谷,兩岸的崖坡幾乎都是直上直下,,如劈如削,。嶂谷在中國的大型峽谷中并不少見,例如太行山大峽谷即屬典型的嶂谷,,但大渡河水量浩大,,年徑流量約480億方,而黃河的年徑流量也不過300多億方,,在這樣的大型河流上發(fā)育如此壯觀的嶂谷式峽谷則相當(dāng)罕見,。而更令人稱奇的是,金口大峽谷兩岸的支溝,,無一例外的都是呈絕壁深澗一線天的隘谷,,其谷底寬度常常不足20米,而兩岸崖坡高數(shù)百米至千米,。例如大渡河左岸的深溪溝,、老昌溝、白熊溝,、丁木溝,、順?biāo)樱野兜拿欢鷾?、寶水溪等,,這些景色極為綺麗的支溝隘谷,,是徒步穿越、溯溪或降溪探險的絕佳勝地,。沿著大渡河畔西行,,只見兩岸的崖壁越靠越近,景色也越來越清幽,,不覺已置身于峽谷中樂山市與雅安市分界處的白熊溝,。景區(qū)厚重的歷史、神秘的景觀,、大氣派的動作,,十分令人驚嘆。奇景,、奇石,、奇花形成了"峽谷三奇"。
在大峽谷的北岸,,矗立著海拔3236米的大瓦山,。這是一座M疊紀(jì)玄武巖構(gòu)成的世界最大的孤峰狀平頂山。登臨山頂可觀日出,、云海,、佛光,南可俯瞰雄險如削的大峽谷,;北可遙望峨眉山金頂,,聆聽那悠揚(yáng)的鐘聲;西可極目蜀山之王貢嘎山如玉的雪峰,。山腳,,五個碧波蕩漾的天然湖泊相依相偎,拱衛(wèi)著恰似“諾亞方舟”的大瓦山,。景區(qū)四季花香不斷,,景象奇絕,被美國自然科學(xué)家貝伯爾稱之為“世間有魅力的天然公園”,。
白熊溝乃大渡河北岸支溝,,是金口大峽谷著名景觀,位于樂山雅安交界處,。全長約7公里,。其峽谷直抵大瓦山南麓,沿途深邃清幽,,風(fēng)景奇絕,。兩岸高差近千米的絕壁間,草木高懸,,遮天蔽日,;懸泉如練,飛瀑濺玉,;如佛,、如神、如獸,、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天然石刻,比比皆是,。秋冬時銀裝素裹,;春夏間山花爛漫,與“諾亞方舟”大瓦山構(gòu)成一幅天然的神奇畫卷,?!鞍仔軠稀钡牡妹从诖说卦鵀榇笮茇垪⒌臉穲@,。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坐落在大渡河大峽谷下口高達(dá)千米的“坐佛”,,好似彌勒山神高高盤坐于大渡河南岸大,、小十五里溪間,守護(hù)著峽谷的平安,。佛前谷中栩栩如生,、憨態(tài)可掬的“神龜石”,如一只億年神龜與坐佛相依為伴,,乃大渡河大峽谷難得的天然奇觀,。
大渡河源于四川青海接壤處的巴顏喀拉山,其上游的大金川和小金川在丹巴匯合后,,始稱大渡河,。它在橫斷山脈東部的崇山峻嶺中奔騰而下,沿途幾乎都為奇景疊出的峽谷河段,,然而只有到了金口大峽谷,,大渡河的峽谷景觀才達(dá)于極致。
金口大峽谷兩岸的支溝,,無一例外的都是呈絕壁深澗一線天的隘谷,,其谷底寬度常常不足20米,而兩岸崖坡高數(shù)百米至千米,。例如大渡河左岸的深溪溝,、老昌溝、白熊溝、丁木溝,、順?biāo)?,右岸的毛不耳溝、寶水溪等,,這些景色極為綺麗的支溝隘谷,,是徒步穿越、溯溪或降溪探險的絕佳勝地,。
沿著大渡河畔西行,,只見兩岸的崖壁越靠越近,景色也越來越清幽,,不覺已置身于峽谷中樂山市與雅安市分界處的白熊溝,。白熊溝谷深2000余米,長4000余米,,以“一線天”景觀最為著名:谷中兩山之間僅隔20余米向上望去,,天空似乎變成了一片小小的竹葉。
蓑衣嶺下有個村,,村名叫五池,,正是因?yàn)檫@里有五個天池而得名。天池是高山湖泊,,從下而上依次為大天池,、小天池、干池,、高梁池和魚池,。它們散落在去大瓦山的路上,像是五顆珍珠將一條路串了起來,。五池中最大的天池在最上面,,天氣晴好的時候幾乎一眼望不到邊。雨水來臨時,,薄薄的輕紗在湖面飄忽,,細(xì)雨接蹱而至。山朦朧水朦朧,,天池越發(fā)神秘優(yōu)雅,。
該石刻系用青砂石刻成,坐落在永勝鄉(xiāng)五池村西北1.5公里,,漢源縣,、洪雅縣、金口河區(qū)三縣(區(qū))交界處,。1941年,,蔣介石因備戰(zhàn),搶修樂西公路,為通車紀(jì)念刻石碑二座“藍(lán)褸開疆”,、“蓑衣嶺”,。碑文如下:蓑衣嶺當(dāng)川康來往要沖,海拔二千八百余公尺,,為樂西公路之所必經(jīng),,霧雨迷蒙,巖石險峻,,施工至為不易,本年秋祖康奉命來此督工,,限期迫促,,乃調(diào)樂本處第一大隊石工并力以赴,期月之間,,開鑿工竣,,蠶叢鳥道,頓成康莊,。員工任事辛勞,,未可聽其湮沒,爰為題詞勒石,,以資紀(jì)念,。
題刻鑿于金河鎮(zhèn)黎明村小山1600米山腰,下臨成昆鐵路和從西向東流向的大渡河,。于明嘉靖25年(1546年)修路所刻,,為砂石,呈黃褐色,,坐西向東,。題刻內(nèi)容:“山王神位巖路大明國嘉靖貳拾伍年(1546)六月十五日開路一條法心在早度子住人下四川南門五快(塊)石倉生長人夏興國休”。
卷洞橋建于清乾隆年間,,位于共安彝族鄉(xiāng)政府所在地,,象鼻村北100米,現(xiàn)保存完好,。單孔石拱橋,,青石板鋪成,橋面平直,,呈南北走向,,跨龍膽溪。橋長8.5米,,寬1.2米,,高約12米,拱跨3米。
該碑系用青砂石刻成,,刻于咸豐元年(閏)11月,,原置壽永場三圣宮內(nèi),現(xiàn)置場口農(nóng)戶家,。1通,,929字,有少數(shù)文字剝蝕,。碑為長方形,,坐西向東,高1.66米,,寬0.86米,,厚0.10米。碑文楷書豎排陰刻,,字徑0.025米,,字距0.015米,行距0.02米,。內(nèi)容為三圣宮修建戲樓的功德碑,。
平夷堡遺址建于明代萬歷15年(公元1587年)起至清未。坐落在共安鄉(xiāng)象鼻村鵝頸項山腰(又名望鄉(xiāng)臺),,地處三岔河,、鹽井溪、龍竹山河三水交匯處南岸的二道坪上,。依地勢修建,,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南北長110米,,東西寬30米,,面積3300平方米。寨墻用石塊壘砌,,高1-4.2米,,東城墻長104米,西城墻長134米,,南城墻長3米,,北城墻長26.4米,全長294米,;大門遺址寬2.5米,,通道8米。城南另有土墻基一段,,長7.25米,,寬0.45米,,高0.72米。城內(nèi)有咸豐六年“功德碑”一通,,高1.23米,,寬0.65米,厚0.08米,,碑文提供清道光15年設(shè)置平夷汛,,重建平夷堡為加強(qiáng)抗夷,修建平夷堡,。記載平夷堡的歷史和修建情況,。
從成都出發(fā),走成樂高速公路,,估計一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樂山。然后,,繼續(xù)乘車朝峨眉方向進(jìn)發(fā),路程大約三十公里,,都是國家一級公路,,就到了峨邊縣,然后進(jìn)入金口河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