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蟲(學名:Helicoverpa armigera)是夜蛾科,、鈴夜蛾屬昆蟲。成蟲體長15-20毫米,。雌蛾赤褐色,,雄蛾灰綠色。前翅翅尖突伸,,外緣較直,,斑紋模糊不清。后翅灰白色,,脈紋褐色明顯,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前足脛節(jié)外側有1個端刺,。
成蟲晝伏夜出,晚上活動,、覓食和交尾,、產卵。成蟲有取食補充營養(yǎng)的習性,,羽化后吸食花蜜或蚜蟲分泌的蜜露,。成蟲飛翔力強,對黑光燈的短光波趨性較強,,對萎蔫的楊,、柳、風楊,、刺槐等枝把散發(fā)的氣味有趨性,。雌成蟲有多次交配習性,羽化當晚即可交尾,2-3天后開始產卵,,產卵歷期6-8天,。產卵多在黃昏和夜間進行,喜歡產卵于嫩尖,、嫩葉等幼嫩部分,。分布于北緯50°至南緯50°的亞洲、大洋洲,、非洲及歐洲各地,。
棉鈴蟲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在中國淮河以北及黃河流域棉區(qū)暴發(fā)為害,成為中國農業(yè)生產,、科研關注的焦點,。但其從側面促進了轉基因棉花的發(fā)展,有效緩解了棉鈴蟲給棉花生產造成的巨大損失,,保護了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平衡,。
棉鈴蟲(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范圍
1 棉鈴蟲指名亞種 Helicoverpa armigera armigera (Hübner, 1808) 歐洲南部、亞洲大陸及其附近島嶼和非洲
2 棉鈴蟲大洋洲亞種 Helicoverpa armigera conferta (Walker, 1857) 斐濟,、新西蘭、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和關島
3 棉鈴蟲坎頓島亞種 Helicoverpa armigera commoni Hardwick, 1965 坎頓島(Conton)
棉鈴蟲適于偏干旱的環(huán)境條件,最適溫度為25-28℃,,低于20℃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適宜相對濕度70%以上。卵和幼蟲在15℃條件下大量死亡,,卵在35℃高溫下的死亡率達44.7%,,秋季低溫來臨早可降低末代卵的孵化率和越冬蟲口密度。適于成蟲羽化的土壤含水量為7.6%,,含水量達20%時絕大多數(shù)蛹不能羽化,,達25%飽和狀態(tài)時蛹的死亡率達93.3%;中國南方棉區(qū)常年降雨較多,,大發(fā)生年份均是干旱少雨的年份,,北方棉區(qū)棉田很少積水,有利于幼蟲化蛹和成蟲羽化,,常年發(fā)生較重,。棉鈴蟲屬兼性滯育昆蟲,秋季的短光照和低溫是誘導滯育的重要因素,,4齡和5齡幼蟲是感受光周期的臨界蟲態(tài),。
分布于北緯50°至南緯50°的亞洲、大洋洲、非洲及歐洲各地,。中國各棉區(qū)普遍發(fā)生,,其中黃河流域棉區(qū)、遼河流域棉區(qū)和西北內陸棉區(qū)為常發(fā)區(qū),,長江流域棉區(qū)為間歇性發(fā)生區(qū),。
成蟲:體長15-20毫米,翅展27-38毫米,。雌蛾赤褐色,,雄蛾灰綠色。前翅翅尖突伸,,外緣較直,,斑紋模糊不清,中橫線由腎形斑下斜至翅后緣,,外橫線末端達腎形斑正下方,,亞緣線鋸齒較均勻。后翅灰白色,,脈紋褐色明顯,,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寬帶中部2個灰白斑不靠外緣,。前足脛節(jié)外側有1個端刺,。雄性生殖器的陽莖細長,末端內膜上有1個很小的倒刺,。
卵:近半球形,,底部較平,高0.51-0.55毫米,,直徑0.44-0.48毫米,。初產時乳白色或淡綠色,逐漸變?yōu)辄S色,,孵化前紫褐色,。卵表面可見縱橫紋,其中伸達卵孔的縱棱有11-13條,,縱棱有2岔和3岔到達底部,,通常26-29條。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40-50毫米,。初孵幼蟲青灰色,,以后體色多變。頭部黃色,,有褐色網狀斑紋,。蟲體各體節(jié)有毛片12個,前胸側毛組的L1毛與L2毛的連線通過氣門,或至少與氣門下緣相切,。體表密生長而尖的小刺,。
蛹:紡錘形,長13.0-23.8毫米,,寬4.2-6.5毫米,。赤褐色。腹部第5-7節(jié)背面和腹面前緣有7-8排較稀疏的半圓形刻點,。氣孔較大,,圍孔片呈筒狀突起。腹部末端有1對基部分開的刺,。
成蟲:晝伏夜出,,晚上活動、覓食和交尾,、產卵,,在19:00-21:00和3:00-4:50出現(xiàn)2次活動高峰。成蟲有取食補充營養(yǎng)的習性,,羽化后吸食花蜜或蚜蟲分泌的蜜露,。成蟲飛翔力強,對黑光燈,,尤其是波長333納米的短光波趨性較強,,對萎蔫的楊、柳,、風楊、刺槐等枝把散發(fā)的氣味有趨性,。
幼蟲:一般6齡,。初孵幼蟲先吃卵殼,后爬行到心葉或葉片背面棲息,,第2天集中在生長點或果枝嫩尖處取食嫩葉,,但為害狀不明顯。2齡幼蟲除食害嫩葉外,,開始取食幼蕾,。3齡以上的幼蟲具有自相殘殺的習性。5-6齡幼蟲進入暴食期,,每頭幼蟲一生可取食蕾,、花、鈴10個左右,,多者達18個,。幼蟲有轉株為害習性,轉移時間多在9時和17時左右。老熟幼蟲在入土化蛹前數(shù)小時停止取食,,多從棉株上滾落地面,。在原落地處1米范圍內尋找較為疏松干燥的土壤鉆入化蛹,因此,,在棉田畦梁處入土化蛹最多,。
棉鈴蟲在中國各棉區(qū)的年發(fā)生代數(shù)和主要為害世代各不相同。在遼河流域棉區(qū)和新疆大部分棉區(qū)年發(fā)生3代,,以第2代為害為主,;在黃河流域棉區(qū)和部分長江流域棉區(qū)年發(fā)生4代,以第2代最重,,3代次之,;在長江流域大部分棉區(qū)每年發(fā)生5代,以第3,、4代最重,;在北緯25°以南地區(qū)每年可發(fā)生6-7代,以第3,、4,、5代為害嚴重。各地一般均以蛹在土中越冬,。
棉鈴蟲全年的發(fā)生過程因地而異,。西北內陸棉區(qū)5月下旬越冬成蟲進入羽化盛期,在玉米,、谷子,、西葫蘆、豌豆等作物上產卵,。第1代卵,、幼蟲和成蟲發(fā)生盛期分別在6月初、6月上中旬和7月上旬,,第2代卵,、幼蟲和成蟲的盛發(fā)期分別在7月中旬、下旬和8月下旬,,第3代卵和幼蟲的盛發(fā)期分別在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中旬。黃河流域棉區(qū)4月下旬至5月中旬當氣溫升至15℃以上時越冬代成蟲羽化,,第1代幼蟲主要為害小麥,、豌豆、苜蓿,、春玉米,、番茄等作物,,6月上、中旬入土化蛹,,6月中,、下旬第1代成蟲盛發(fā),大量遷入棉田產卵,;第2代幼蟲發(fā)生較重,,6月底至7月中下旬為第2代幼蟲化蛹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第2代成蟲盛發(fā)期,,主要集中于棉花上產卵,;第3代幼蟲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成蟲盛發(fā)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大部分成蟲仍在棉花上產卵,;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4代幼蟲老熟,在5-15厘米深的土中筑土室化蛹越冬,。長江流域棉區(qū)4月底至5月上旬越冬代成蟲羽化,,在早春寄主上產卵;第1代成蟲6月份盛發(fā),,遷入棉田產卵,;第2代成蟲盛發(fā)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常出現(xiàn)2-3次發(fā)蛾高峰,;第3代成蟲盛發(fā)期在8月中下旬,,發(fā)生期長,峰次多,;第4代幼蟲在旺長遲發(fā)的棉田發(fā)生較重,;發(fā)生5代的棉區(qū)第4代成蟲盛發(fā)期在9、10月份,,多數(shù)成蟲在秋玉米,、向日葵、晚秋蔬菜等寄主上產卵,。
雌成蟲有多次交配習性,羽化當晚即可交尾,,2-3天后開始產卵,,產卵歷期6-8天。產卵多在黃昏和夜間進行,,喜歡產卵于嫩尖,、嫩葉等幼嫩部分。卵散產,,第1代卵集中產于棉花頂尖和頂部的3片嫩葉上,,第2代卵分散產于蕾,、花、鈴上,。單雌產卵量1000粒左右,,最多達3000多粒。
各蟲態(tài)歷期:卵3-6天,,幼蟲12-23天,蛹10-14天,,成蟲壽命7-12天,。
棉鈴蟲原來被放在實夜蛾屬(Heliothis Ochsenheimer,1816)中,,這是一個多型屬,。Hardwick(1965)經過對棉鈴蟲復合種的詳細研究,從Heliothis屬中分出了部分種類,,并放在他所建立的鈴夜蛾屬(Helicoverpa)中,,但一直未被人們廣泛接受,后經Matthews, M.(1991,1993),、Mitter,C.(1993)和Poole, R. w.(1993)等人的進一步研究和證實,,現(xiàn)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此屬。
棉鈴蟲是一種多食的害蟲,。寄主植物達30多科200余種,,常見的受害作物有棉花、玉米,、小麥,、高粱、豌豆,、蠶豆,、苕子、苜蓿,、油菜,、芝麻、胡麻,、青麻,、花生、番茄,,辣椒,、向日葵等。棉鈴蟲為害棉花時,,主要以幼蟲蛀食棉花的蕾,、花,、鈴。蕾被蛀食后苞葉張開發(fā)黃,,2-3天后脫落,;花的柱頭和花藥被害后,不能授粉結鈴,;青鈴被蛀成空洞后,,常誘發(fā)病菌侵染,造成爛鈴,。幼蟲也食害棉花嫩尖和嫩葉,,形成孔洞或缺刻,造成無頭棉,,影響棉花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棉鈴蟲的防治要強化農業(yè)防治,從農業(yè)生產的整體出發(fā)合理布局作物,,推廣抗蟲品種,,改進栽培技術,壓低棉鈴蟲發(fā)生基數(shù),。采用生物防治,、誘殺成蟲等無公害防治措施,控制各代蟲口密度,。針對主要為害世代,,選用高效、低毒農藥,,以卵期和初齡幼蟲階段為防治重點,,科學合理使用農藥。
1.種植抗蟲品種,。應用轉Bt基因抗蟲棉不僅可以控制棉鈴蟲的猖獗為害,,而且對于充分發(fā)揮天敵對其他害蟲的自然控制作用也有一定效果。
2.合理布局作物,。棉花與小麥,、油菜、玉米等合理間作套種或插花種植,,可以豐富棉田天敵資源,。按2000-2500株/公頃的密度在棉花行間套種玉米,可誘集第1代成蟲在喇叭口中潛藏,,每天清晨人工捕捉集中滅殺,可減輕棉鈴蟲的發(fā)生,。
3.耕地滅蛹,。冬季深翻冬灌,,破壞蛹室,結合冬灌,,可使越冬蛹窒息死亡,。麥收后及時中耕滅茬,可降低成蟲的羽化率,。
4.噴磷驅蛾,。產卵盛期在棉田噴灑2%過磷酸鈣浸出液,具有驅蛾產卵,,減輕為害的作用,。
5.人工除蟲。成蟲產卵盛期結合對棉花進行整枝,、摘心,、抹贅芽、剪空果枝等,,將去除的幼嫩部分帶出棉田外銷毀,,可以消滅大量卵和幼蟲。
6.誘殺成蟲,。①燈光誘殺,。成蟲對黑光燈、高壓汞燈有較強的趨性,,特別是高壓汞燈的有效誘殺半徑約80-160米,,在中度以下發(fā)生年份,單燈可控制6.7公頃棉田,,大發(fā)生年可控制4.7公頃左右,。②楊樹枝把誘蛾。有效誘殺半徑約10米,,在第2,、3代成蟲羽化盛期,取長60-70厘米的帶葉2年生楊樹枝條,,每8-10枝捆成1束,,堆漚萎蔫1-2天后,按105-150把/公頃的密度均勻插于棉田,,每天日出前用網袋或塑料袋套住枝把捕捉成蟲,,集中殺死,每7-10天更換1次枝把,。③性誘劑誘蛾,。有效誘殺半徑約30米,在成蟲羽化初期,,每200-250平方米放置1個水盆誘捕器,,盆高出作物約10厘米,,盆中放入清水并加少許洗衣粉,用細鐵絲將性誘芯懸掛于盆口中心上方距盆內水面0.5-1.0厘米處,,每天早晨撈出死蛾,,并及時補足水,每月?lián)Q1次誘芯,。
1.保護自然天敵,。應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和改進施藥方式,減少對天敵的殺傷,,發(fā)揮自然天敵對棉鈴蟲的控制作用,。
2.噴灑生物農藥。在初齡幼蟲期噴灑含100億活孢子/毫升以上的Bt乳劑300-400倍液,、核多角體病毒(NPV)1000-2000倍液,、20%雷公藤精乳油1500倍液等。
3.釋放赤眼蜂,。從產卵初盛期開始,,每隔3-5天釋放1次赤眼蜂,連續(xù)釋放2-3次,,每次22.5萬頭/公頃,,對卵的寄生率可達60-80%。
防治參考指標:為100粒卵/百株或10頭幼蟲/百株,。但考慮到不同棉田棉花的生長狀況,,可結合當?shù)厍闆r進一步細化。如在黃河流域種植常規(guī)棉花品種的棉田,,第2代防治參考指標高產棉田為36頭/百株,、中產棉田為12頭/百株,低產棉田和第3代為8頭/百株,;種植轉Bt基因抗蟲棉的棉田,,第2代防治參考指標為400粒卵/百株或5.2頭幼蟲/百株,第3代為85粒卵/百株或4.7頭幼蟲/百株,。
藥劑防治時期在卵或初孵幼蟲盛期:在進行棉田噴霧防治時,,還要針對不同世代的為害特點,采用相應的噴霧方法,,如防治第2代時要將藥液主要噴灑在上部嫩葉和頂尖上,,防治第3、4代時藥液要噴灑在群尖和幼蕾上,。為避免或延緩抗藥性的產生,,要注意多種藥劑交替和輪換使用。常用的農藥有:20%抑食肼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5%定蟲?。ㄒ痔#┤橛?000-2000倍,、5%氟蟲脲(卡死克)乳油或水劑1000-2000倍、20%除蟲脲懸浮劑1000-2000倍,、20%蟲酰肼(米滿)懸浮劑1500-2000倍、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10%滅多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20%滅多威乳油1500-2000倍、75%拉維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48%毒死蜱(樂斯本)乳油1000倍,、50%辛硫磷乳油1000倍、50%丙溴磷乳油1000-1500倍,、35%賽丹(硫丹)乳油800-1000倍,、2.5%溴氰菊酯或功夫菊酯乳油2500倍、2.5%聯(lián)苯聚酯乳油3000倍等,。
棉鈴蟲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在中國淮河以北及黃河流域棉區(qū)暴發(fā)為害,,成為中國農業(yè)生產、科研關注的焦點,。但其從側面促進了轉基因棉花的發(fā)展,,有效緩解了棉鈴蟲給棉花生產造成的巨大損失,保護了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平衡,。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的陳曉亞院士和他的博士研究生毛穎波發(fā)明了一種植物介導的RNA干擾技術,。該技術可有效地、特異性地抑制棉鈴蟲參與棉酚解毒的基因—P450的表達,,從而使棉鈴蟲對棉酚的耐受性大大減弱,,抑制其生長,甚至導致其死亡,。
棉鈴蟲,、煙青蟲、斜紋夜蛾以及粘蟲等可以吃掉大量雜草,,因而可以用于一些果園的除草,,而且雜草的殘枝敗葉以及棉鈴蟲的糞便、蛻皮和尸體也可以為果樹提供養(yǎng)分,,促進果樹高產,,同時,棉鈴蟲又是許多候鳥(如燕子)的食物,,因而對于候鳥的保護也起到一定作用,,可見,對于整個生態(tài)系來說,棉鈴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此,,可以對其進行大力保護與開發(fā),使其變害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