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是半翅目網(wǎng)蝽科昆蟲類動物。成蟲雌蟲體長3.3~3.7毫米,,乳白色,,頭頂及體腹面黑褐色。雄蟲比雌蟲個體稍小,。觸角短于前胸背板,,共4節(jié)。頭兜盔狀,,后端擴展至盤域中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成蟲部,。前翅近長方形,具“X”斑,。卵為茄形,,乳白色。幼蟲共5齡,,末齡若蟲體長約1.8毫米,。觸角4節(jié)。復(fù)眼突出,,喙伸達后胸腹板中部,。
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分布于中國武漢、鄭州,、南京,、重慶、上海,、杭州等地,,最初主要分布于寄主原產(chǎn)北美,為害懸鈴木屬植物,,以法桐為寄主,。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在杭州地區(qū)一年發(fā)生5代,世代重疊,,以成蟲在樹皮下或樹皮裂縫內(nèi),、地面枯枝落葉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成蟲開始在懸鈴木下層葉片背面取食活動,。在補充適量營養(yǎng)后進行交配,、產(chǎn)卵,卵多產(chǎn)于葉背主脈與側(cè)脈交叉處的葉肉組織內(nèi),。1~2齡若蟲爬行能力很弱,,喜群集于葉背的主脈或側(cè)脈兩側(cè)為害:3齡若蟲爬行能力稍強,;當(dāng)若蟲發(fā)育至4、5齡期時開始分散為害,。整個為害期可持續(xù)到11月上旬,,其中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中下旬為全年為害高峰期,。
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蟲口數(shù)量少時,,葉正面不出現(xiàn)危害癥狀,蟲口數(shù)量大時,,葉正面開始出現(xiàn)發(fā)白的癥狀,,一般先以樹冠下部葉片受害,受害嚴重時葉片光合作用受限,,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導(dǎo)致樹勢衰弱??梢酝ㄟ^以下方式防治:1.秋冬季刮除疏松樹皮并收集銷毀落葉,,減少越冬成蟲。2.樹冠噴藥,,藥劑選擇用吡蟲啉,、滅蟲靈或噻蟲嗪等;也可樹干注射殺蟲霜或吡蟲啉等藥劑防治,。
主要為害懸鈴木屬植物(Wade, 1917),,包括一球懸鈴木(P.occi-dentalis)、二球懸鈴木(P.×acerifolia)和三球懸鈴木(P. orientalis)(Maceljski & Balarin,,1972; Battisti et al., 1985; Halbert & Meeker,,1998)。在美國,、加拿大等地,,主要寄主為一球懸鈴木,在歐洲的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瑞士、奧地利,、克羅地亞,,亞洲的日本、韓國以及我國武漢,、宜昌,、上海,、鄭州等地,主要寄主為懸鈴木(蔣金煒和丁識伯,,2008),。另據(jù)報道,該蟲也危害??频臉?gòu)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胡桃科的小糙皮山核桃(Carya ovata)、杜鵑花科甸桂屬(Chamaedaphne spp.)植物,、木犀科的白蠟樹(Fraxinuschinensis)和槭樹科的桐葉槭(Acer pseudoplatanus)(McPherson&Weber, 1981; Halbert&Meeker,,1998)等。其他植物如殼斗科的桂葉櫟(Quercus laurifolia)和金縷梅科的膠皮楓香樹(Liquidambar styraciflua)上也曾采集到該蟲的少量標本,,但是這兩種植物是否為其寄主尚需進一步證實(Halbert&Meeker, 1998),。
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與原產(chǎn)北美的另外兩種方翅網(wǎng)蝽C.floridana和C.gossypii相似。
蟲體乳白色,,在兩翅基部隆起處的后方有褐色斑,;體長3.2至3.7毫米,頭兜發(fā)達,,盔狀,,頭兜的高度較中縱脊稍高;頭兜,、側(cè)背板,、中縱脊和前翅表面的網(wǎng)肋上密生小刺,側(cè)背板和前翅外緣的刺列十分明顯,;前翅顯著超過腹部末端,,靜止時前翅近長方形;足細長,,腿節(jié)不加粗,;后胸臭腺孔遠離側(cè)板外緣。
乳白色,,長橢圓形,,頂部有褐色橢圓形卵蓋。
共5齡,,體形似成蟲,,無翅。1齡若蟲體無明顯刺突:2齡若蟲中胸小盾片具不明顯刺突,,3齡若蟲前翅翅芽初現(xiàn),,中胸小盾片2刺突明顯:4齡若蟲翅翅芽伸至第1腹節(jié)前緣,前胸背板具2個明顯刺突,,末齡若蟲前翅翅芽伸至第4腹節(jié)前緣,,前胸背板出現(xiàn)頭兜和中縱脊,,頭部具刺突5枚。
成蟲壽命大約1個月,,它的繁殖量非常大,,每只成蟲能產(chǎn)卵200-300個,每年發(fā)生4-5代,,雌蟲產(chǎn)卵時先用口針刺吸葉背主脈或側(cè)脈,,伸出產(chǎn)卵器插入刺吸點產(chǎn)卵,產(chǎn)完卵后分泌褐色粘液覆在卵蓋上,,卵蓋外露,。而一只成蟲的最遠飛行距離可達到20公里。
該蟲較耐寒,,最低存活溫度為-12.2℃,,以成蟲在寄主樹皮下或樹皮裂縫內(nèi)越冬。該蟲可借風(fēng)或成蟲的飛翔做近距離傳播,,也可隨苗木或帶皮原木做遠距離傳播,。
該蟲主要為害懸鈴木屬,被認為是具有為害潛能的危險入侵物種,,2007年3月被國家林業(yè)局外來有害生物管理辦公室公布為中度危險性林業(yè)有害生物,。
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通常于懸鈴木樹冠底層葉片背面吸食汁液,最初造成黃白色斑點和葉片失綠,,嚴重時葉片由葉脈開始干枯至整葉枯黃,、青黑及壞死,從而造成樹木提前落葉,、樹木生長中斷,、樹勢衰弱至死亡;同時攜帶危險病菌間接為害,,從而產(chǎn)生更大的間接潛在為害,。
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繁殖能力強、耐寒,,成蟲在寄主樹皮下或樹皮裂縫內(nèi)越冬,。該蟲可借助風(fēng)力近距離傳播,人為調(diào)運帶蟲的苗木或帶皮原木是其遠距離傳播的主要方式,。
具體到一個家庭的繁衍,,它是由一對雌雄成蟲在一個葉片的葉背上開始的。成蟲繁殖能力非常強,,雌蟲在葉背產(chǎn)卵,產(chǎn)卵的位置一般在葉脈的分叉處或葉脈的兩側(cè),,每只成蟲能產(chǎn)200~300個卵,。卵長04毫米左右,、寬0.2毫米,頂部有卵蓋卵蓋橢圓形,,乳白色,,往往幾十個卵堆成一小堆。雌蟲產(chǎn)卵前先用產(chǎn)卵器在葉脈附近四處打探,,等選定風(fēng)水寶地后,,就伸出尾部針管一樣的產(chǎn)卵器,產(chǎn)卵器向下深入刺破葉肉,,2分鐘就可以產(chǎn)下1粒卵,,而且每次只產(chǎn)1粒。產(chǎn)下的卵會斜插入葉肉中或葉脈的側(cè)面,,從而達到固定的作用,,遇到比較薄的葉片時,卵常常會穿透葉片,。孵化時,,初孵若蟲將卵蓋頂開,緩慢鉆出卵殼,。這時的若蟲身體自色稍透明,,眼為紅色。整個蟲體鉆出卵殼時蟲體是仰臥的,,幾分鐘后就開始尋找出生后的第一餐,。若蟲取食后蟲體由白色漸漸變成了綠色,最后整個蟲體變?yōu)槟G色,。若蟲體形似成蟲,,橢圓形,但無翅共有5個齡期,,每蛻一次皮進入下個齡期,。蛻下來的皮仍粘在葉片上,貌似活體若蟲一樣,。若蟲活動能力弱,,尤其是1~3齡若蟲行動緩慢,一般在固定處聚集成群,,第4齡后才逐漸活躍,,分散遷移到新葉上刺吸植物汁液。成蟲飛行能力不強,,主要靠爬行活動,,受驚擾時才飛動。成蟲發(fā)育成熟后一般會尋找沒有受害的葉片,也喜歡在新展的葉片上產(chǎn)卵,,所以隨著世代遞增和危害的加重,,懸鈴木葉片受害總體趨勢是由下層向上發(fā)展的。老葉多整張發(fā)白枯黃且垂掛下來,,而且會比其他正常葉片提前落葉,。
1、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成蟲和若蟲以刺吸寄主樹木葉片汁液為害為主,,受害葉片形成分布均勻的褪色斑,,且葉背面有黑斑,危害嚴重時葉片變枯黃,。因此網(wǎng)蝽為害可抑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導(dǎo)致樹勢衰弱,。
2,、受害嚴重的樹木,葉片枯黃脫落,,嚴重影響景觀效果,。
3、傳播懸鈴木潰瘍?。–eratocystis fimbriata f.sp.platani)和法國梧桐炭疽?。℅nomonia veneta)。
4,、種群過大時可成群入侵辦公場所和居民家中,,干擾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成蟲群集于懸鈴木樹皮內(nèi)或落葉中越冬,,疏松樹皮和樹下落葉為其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場所,。因此,秋季刮除疏松樹皮層并及時收集銷毀落葉可減少越冬蟲的數(shù)量,。該蝽出蟄時對降雨敏感,,可于春季出蟄結(jié)合澆水對樹冠蟲葉進行沖刷,也可在秋季采用樹冠沖刷方法來減少越冬蟲量,。
適時修剪亦可減少發(fā)生世代數(shù),。經(jīng)常修剪的懸鈴木在春季和夏季都會萌發(fā)新葉并形成旺長枝,從而提供害蟲的春季和夏季世代所需食物,。而隔5至6年才修剪的樹體主要形成花枝,,只在春季萌發(fā)新葉,所以害蟲只能發(fā)生春季世代,。
通常采用的方式有樹冠噴霧,、樹干噴霧和樹干注射等,。樹冠噴霧多選擇在若蟲期和初量羽化成蟲期施藥,選擇早上無風(fēng)時進行高壓噴葉,,使藥液穿透冠層并濕潤葉片下表面,,藥劑以內(nèi)吸劑為佳;樹干噴霧在4月越冬害蟲出來危害,、10月下旬成蟲尋找越冬場所時進行,藥劑以觸殺劑為佳,。若考慮減少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可采用效果較好、污染較小,、用藥次數(shù)較少的樹干注射法進行施藥,。樹干注射治蟲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藥劑劑型,以內(nèi)吸性水劑為佳,;二是單株用藥量要足夠,。每株樹注射用原藥量按樹木胸徑而定:每厘米胸徑用原藥1毫升至3毫升,胸徑10厘米以下樹用原藥量1毫升/厘米,;胸徑10厘米至25厘米樹為2毫升/厘米,;胸徑25厘米以上的為3毫升/厘米。注藥孔多少要因樹木大小而定,,胸徑10厘米以下的樹1孔,;10厘米至25厘米的2孔;25厘米至35厘米的3孔,;35厘米以上的4孔,。這樣效果最佳,防治效果達95%以上,。
在發(fā)生期,,對樹冠噴施10%吡蟲啉600-8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800-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噴霧,,間隔7-10天噴一次,,根據(jù)為害程度連噴2-3次,即可達到防治效果,。
原寄主:懸鈴木Platanus occidentalis,。
在歐洲和韓國的寄主:Platanus orientalis三球懸鈴木(法國梧桐)。
其他寄主:構(gòu)樹,、杜鵑花科,、山核桃樹、白蠟樹,。
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并不是我國的土著黑色的身體腹面物種,,它們最早只分布在北美洲的中,、東部,尤其是在美國和加拿大東部地區(qū)廣泛分布,,是那里的原住民,。由于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繁殖能力很強,傳播速度也比較快,,已沖出北美洲,,走向全世界。1960年,,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首先傳入歐洲意大利威尼斯周邊帶,,14年后,也就是到1974年時已經(jīng)蔓延到了意大利的整個北部和中部地區(qū),。1970年傳入南斯拉夫,,1974~1975年傳入法國,1976年傳入匈牙利,,1980年傳入西班牙,,之后又光顧了歐洲中南部的10多個國家。到了1990年,,懸鈴木方翅網(wǎng)蝽再次回到美洲,,只不過這次旅游的地方是南美洲的智利,1996年開拓了新的大陸,,進入亞洲版圖,,傳到韓國,2001年傳入日本,。2006年進入大洋洲,,傳入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至此,,原來僅在北美洲分布的一個物種,,在幾十年的時間內(nèi),遍布了世界的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