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 L.)是菊科飛蓬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紡錘狀,具纖維狀根,;莖直立,,圓柱狀,有條紋,;葉密集,,基部葉花期常枯萎,;頭狀花序多數(shù),,排列成頂生多分枝的大圓錐花序;花序梗細,,總苞近圓柱狀,,淡綠色;雌花多數(shù),,舌狀,,白色,;兩性花淡黃色,花冠管狀,;瘦果線狀披針形,;花期5-9月。因為小蓬草的葉多且密,,葉片交互互生,,猶如草棚上的蓬草一般,故名,。
小蓬草原產(chǎn)北美洲,,現(xiàn)在各地廣泛分布,在中國南北各地區(qū)均有分布,。小蓬草生于曠野,、荒地、田邊和路旁,,為一種見的雜草,。
小蓬草性味微苦,、辛,,涼,歸肝,、膽,、胃、大腸經(jīng),,有清熱利濕,,散瘀消腫的功效,用于治療痢疾,、腸炎,、肝炎、膽囊炎,、跌打損傷等病癥,。小蓬草嫩莖、葉可做飼料,。
具棱,,有條紋,被疏長硬毛,,上部多分枝,。葉密集,基部葉花期??菸?,下部葉倒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具疏鋸齒或全緣,,中部和上部葉較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近無柄或無柄,,全緣或少有具1-2個齒,,兩面或僅上面被疏短毛邊緣常被上彎的硬緣毛。
頭狀花序多數(shù),,小,,徑3-4毫米,排列成頂生多分枝的大圓錐花序,;花序梗細,,長5-10毫米,總苞近圓柱狀,,長2.5-4毫米,;總苞片2-3層,淡綠色,,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頂端漸尖,外層約短于內(nèi)層之半背面被疏毛,,內(nèi)層長3-3.5毫米,,寬約0.3毫米,邊緣干膜質(zhì),,無毛,;花托平,徑2-2.5毫米,,具不明顯的突起,;雌花多數(shù),舌狀,,白色,,長2.5-3.5毫米,舌片小,,稍超出花盤,,線形,頂端具2個鈍小齒,;兩性花淡黃色,,花冠管狀,,長2.5-3毫米,上端具4或5個齒裂,,管部上部被疏微毛,;瘦果線狀披針形,長1.2-1.5毫米稍扁壓,,被貼微毛,;冠毛污白色,1層,,糙毛狀,,長2.5-3毫米?;ㄆ?-9月,。
人工拔除:通常通過苗期人工拔除。
化學(xué)防治:化學(xué)防治可在苗期使用綠麥隆,,或在早春使用2,4-D丁酯防除,。
機械防治:在結(jié)果前清除,防止種子散落,。
防除實例:1995年中國福建省調(diào)查茶園草害,,對小蓬草等雜草的防治方法:⑴開春后田間雜草萌動高峰期:先將越冬雜草和已出土雜草鏟鋤干凈。每畝用40%西瑪津膠懸劑0.5千克兌水40千克左右,,均勻噴霧土表,;或每畝用25%敵草隆可濕性粉劑0.25-0.3千克兌水40千克,,采用定向均勻噴霧于土表,,切勿噴到茶樹上,也可在中耕除草后進行土表噴霧處理,。⑵雜草生長旺盛期:每畝用10%草甘膦水劑1-1.5千克兌水40千克左右,,采用定向噴霧,直接噴于雜草莖葉,,切勿噴到茶樹上,,茅草、蘆葦,、狗牙根,、狗尾草等雜草較多的茶園,每畝可用87%茅草枯可濕性粉劑0.6-1千克,,兌水40千克,,采用定向噴于雜草莖葉上,避免噴到茶樹上,。
原產(chǎn)北美洲,,中國南北各省區(qū)均有分布,。常生長于海拔30-200m的曠野、荒地,、田邊和路旁,,為一種常見的雜草。
飼用:小蓬草嫩莖,、葉可作豬飼料,。
藥用:全草入藥消炎止血、祛風(fēng)濕,,治血尿,、水腫、肝炎,、膽囊炎,、小兒頭瘡等癥。據(jù)文獻記載,,北美洲用作治痢疾,、腹瀉、創(chuàng)傷以及驅(qū)蠕蟲,;中部歐洲,,常用新鮮的植株作止血藥,但其液汁和搗碎的葉有刺激皮膚的作用,。
化學(xué)成份:
小蓬草全草含揮發(fā)油,,其中含檸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乙酸亞油醇酯(linoleylacetate)及醛類,,母菊酯(matrlcariaester)、去氫母菊酯(dehydromatricariaester)和矢車菊屬烴(centaur),。地上部分含β-檀香萜烯(β-santalene),、花側(cè)柏烯(cuparene)、β-雪松烯(β-himachalene),、α-姜黃烯(α-curcumene),、γ-蓽澄茄烯(γ-cadinene)、檸檬烯,、醛類,,松油醇(terpineol)、二戊烯(dipen-tene),、枯牧烯(cumulene),、鄰芐基苯甲酸(o-benzylbenzzoicacid)、皂甙,、高山黃芩甙(scutellarin),、γ-內(nèi)酯類,苦味質(zhì),,樹脂,,膽堿(choline)、維生素C(vitaminC)等,。
入侵危害:該植物可產(chǎn)生大量瘦果,,蔓延極快,對秋收作物,、果園和茶園危害嚴重,,為一種常見雜草,通過分泌化感物質(zhì)抑制鄰近其他植物的生長,。該植物是棉鈴蟲和棉蝽象的中間宿主,,其葉汁和搗碎的葉對皮膚有刺激作用。外來物種入侵歷史:1860年在山東煙臺發(fā)現(xiàn),。已分布于安徽,、澳門、北京,、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蘇、江西,、遼寧、內(nèi)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四川,、臺灣、天津,、西藏,、香港、新疆,、云南,、浙江、重慶,。中國各地均有分布,,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入侵物種之一。
2023年1月1日起,,被列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