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開蕨(Asplenium komarovii Akasawa)是鐵角蕨科,、對開蕨屬土生,常綠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dá)60厘米,。鱗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淺棕色,,膜質(zhì),,葉柄棕色至褐棕色,葉片舌狀披針形,,向下略變狹,,基部心臟形,主脈粗壯,,下面隆起,,上面有淺縱溝,葉鮮時稍呈肉質(zhì),,干后薄革質(zhì),,棕綠色,,孢子囊群粗線形,,斜展,,囊群蓋線形,深棕色,,膜質(zhì),。
分布于中國吉林。也分布于俄羅斯,、日本,、朝鮮、北美及歐洲,。成片生長于落葉混交林下的腐殖質(zhì)層中,,海拔700-1000米。
該種葉形奇特,,頗為耐寒,,雪中亦綠葉蔥蔥,是珍貴的觀賞植物,。
成片生長于落葉混交林下的腐殖質(zhì)層中,,海拔700-1000米,。對開蕨喜生于坡度30°左右的東北坡中上部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下石礫質(zhì),、陰濕的腐殖質(zhì)土壤中,上層植被以紫椴,、白丁香為主,,中層多為珍珠梅、懸勾子,,下層主要有鹿蹄草,、綿馬等。郁閉度0.4-0.6,。
分布于中國產(chǎn)吉林(長白,、集安、撫松),。俄羅斯(遠(yuǎn)東地區(qū)),、日本、朝鮮,、北美及歐洲(西南部與中部),。
土生,常綠,。植株高約6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粗壯,,和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8-11毫米,,基部寬約1毫米,,淺棕色,扭曲,,膜質(zhì),,長漸尖頭,全緣或略有具間隔的刺狀突起,。
葉(3-)5-8枚簇生,;葉柄長10-20厘米,下部粗2.5-3毫米,,棕色至褐棕色,,自下部向上疏被鱗片;葉片舌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先端短漸尖,,中部寬3.5-4.5(-6)厘米,向下略變狹,,基部心臟形,,兩側(cè)明顯擴(kuò)大成圓耳狀,彼此以闊缺口分開,,邊緣全緣而略呈波狀,,具軟骨質(zhì)。主脈粗壯,,暗禾稈色,,下面隆起,圓形,,上面有淺縱溝,,下部疏被與葉柄上同樣但較小的鱗片,向上近光滑,;側(cè)脈纖細(xì),,斜展,單一或自下部二叉,,通直,,平行,下面僅可見,,上面明顯,,略隆起,先端水囊紡綞形,,不達(dá)葉邊,。葉鮮時稍呈肉質(zhì),干后薄革質(zhì),,棕綠色,,上面光滑,下面疏被貼伏的變形蟲形或狹披針形的棕色小鱗片,,干后在側(cè)脈之間有明顯的洼點,。
孢子囊群粗線形,通常長1.5-2.5厘米,,斜展,,相距3-5毫米,靠近或略離主脈向外行,,距離葉緣5-8毫米,,著生于相鄰兩小脈的一側(cè);囊群蓋線形,,深棕色,,膜質(zhì),,全緣,向側(cè)脈相對開,,宿存,。
對開蕨耐寒性強,但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管理中應(yīng)注意保持空氣及土壤濕潤,。生長初期須防止陽光過強,多加蔭蔽,;休眠期則須放在光線充足處。喜過濾性,、間接或反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植株徒長,,顯得細(xì)瘦衰弱或軟垂,。定植成活后,在生長期間要多次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要追施1-2次肥,每畝施稀薄的人糞尿1500千克,,并結(jié)合中耕除草3次,,使土壤疏松濕潤。如需要可在床邊種植1行遮蔭物,。冬季要將干枯的地上部分割除,。苗期可用0.3%尿素水液噴灑葉面,生長旺季追旋氮磷鉀復(fù)合肥,。對開蕨的葉片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但過多老葉的存在對幼葉的伸展有抑制作用,應(yīng)適當(dāng)剪除,。
繁殖時春季,、秋季均可。栽前將大簇分成若干小簇,,每個小簇根完好,,根莖3-5個,剪掉枯葉,。栽時可做畦,,寬1.5米,長可因地而定,。畦面挖8厘米深,,10厘米至15厘米寬的栽植溝,,苗距20厘米左右,根系舒展,,先覆土1/2深,,澆透水,待水下滲后再復(fù)滿土,,次日早踏實,,其上再覆1厘米厚的腐殖土。栽后如遇干旱要勤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并加蓋遮陰物,,防止日光曝曬;溝栽,打40厘米攏,,在攏溝內(nèi)栽植,,栽植方法與畦栽相同。
病害極少見,,蟲害有介殼蟲等危害葉片,,發(fā)現(xiàn)后應(yīng)及時人工刮除。
1.對開蕨,,形態(tài)優(yōu)美,,株型矮小,是較為理想的觀賞植物,??晒┩ピ涸灾埠驮灾婆杈啊⒉寤???刹贾酶哐趴蛷d及會議室。
2.在醫(yī)藥上用做泌尿系統(tǒng)的消炎,、利尿,、消腫、止血劑等,。
3.對開蕨是世界稀有植物,,中國1975年9月發(fā)現(xiàn),填補了對開蕨在中國的空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庭院栽植可做主栽觀賞品種,也可做搭配植物,。在百花盛開的花壇中,,栽植幾簇對開蕨,也可稱之為“萬花叢中一點綠”,。同時呈現(xiàn)出立體感,。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hù)植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