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景區(qū)位于普陀山島西南,由客運碼頭沿海往左走大約20分鐘便能進入西天景區(qū)的范圍,。這里沒有大規(guī)模的寺院,,是全山石景薈萃之處,有心字石,、磐陀石,、二龜聽法石都在這里。這些奇石各有奇異之處,,被許多游人視為普陀山的標志景觀,。不高的山上有許多小景點,爬山觀景是這里的主要游玩方式,,在山上眺望日暮西沉的大海,,十分壯美。
三處石景是受游人親睞的留影處,,心字石非常壯觀,,一個斜面上刻著巨大的“心”字,據(jù)傳觀世音菩薩曾在此石上講說“心經(jīng)”,。磐陀石是相傳是觀音大士的說法處,,二龜聽法石則是很逼真的兩個石龜,一個在聽,,一個努力向上爬,。
景區(qū)內(nèi)的游步道長約1.5公里,一邊靠近客運碼頭,,一邊靠近普濟寺,。西面是芥瓶庵出發(fā)往山上走,,過觀音古洞,繼續(xù)往上是二龜聽法石,。由此往左是西天洞,,往右再走一小段便是山頂?shù)恼f法臺和磐陀石。沿著步道往普濟寺方向走,,沿路欣賞到梅福庵,、圓通庵,便來到了西天門,。西天門和南天門類似,,是由三塊巨石架成的一道僅供一人彎腰通過的石闕,上方橫石題有“西天法界”四字,。心字石和千年古樟就在此前方不遠處,,古樟樹枝繁葉茂,需要幾人合抱,,上面掛滿了祈福的紅絲帶,。
從普濟寺西行數(shù)百米,過一石板甬道到舟山市療養(yǎng)院步入庵門,,一巨樟赫然在目,,偉枝四出,,矯然橫空,,宛如群龍游云,樹枝遮蔽數(shù)畝,。這就是普陀山上的千年古樟,。巨樟數(shù)齡已達九百余歲,桿圍達7米多,,材積約70立方米,,游人莫不以一睹其雄姿為快。
從前寺出發(fā)攬"西天"諸勝,,必經(jīng)西天門,。所謂西天門,即由三塊巨石架成的一道天然石闕,。石闕狹窄,,僅容一人佝腰通過。上方橫石題有"西天法界"四字,,豎立題有"證菩提道"四字,。"菩提"系梵語,意為"覺悟",。由此可上達摩峰,。
靈鷲峰巔有一快20余米高巨石,,如人佇立,銳首豐背,,游人如從紫竹林路上遠眺此石,,與那兀立面壁的達摩極為相似。達摩峰背面有摩崖石刻"瀛洲界"三字,。
西天門下西南方向有一巨石,,廣約300米,圓渾平滑,,中間刻一巨大的"心"字,,足有5米高、7米高,,“心”字的中心一點可坐八九人,,整個字可容百人打坐,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文字,。此字刻于何年,、出于何人手跡無從查考,但至少清代以前就已有此石刻,。佛家以修心為上,,如今,人們雖不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心”字,,但眾多青年男女到此游覽,,都喜歡繞著“心”字環(huán)行一周,或在“心”字中間攝影留念,,以作愛情和友誼的象征,。
心字石上又一石,隱現(xiàn)于草莽荊棘中,,其狀酷似蛇頭,;距此石不遠處,在西天門石闕西側(cè)又有一石,,形肖蛤蟆,,翹首象蛇,坦然自若,。據(jù)傳,,有一蟒蛇精經(jīng)觀音教化而得道。一天,,觀音在蛇背上放一蛤蟆,,此后以有人在蛇首石下刻了一個“心”字,更是含蓄深刻,,耐人尋味,。
由梅福庵西行,,不遠便見磐陀石。據(jù)說,,《西游記》的西天便在此處,,磐陀石由上下兩快巨石相疊而成,上石上廣下銳,,高達3米,,寬近7米,頂巔平坦,,可容三十人左右,,拾級而上,以觀滄海,,視野寬闊,。下石周廣大20余米,將上石托住,。兩石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無著處,。相傳有人曾牽線橫割而過,,以后試者皆無成功。磐陀石險如滾卵,,卻安穩(wěn)如磐,,億載未動,萬劫不搖,,為普陀勝境之絕,。石上題有"磐陀石",、"金剛寶石",、"天下第一石"、"通靈"等字,。"磐陀石"三字系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所書,。
在磐陀石西端,有兩石酷似海龜,,一龜蹲踞崖頂,,回首顧盼,似在靜候,;一龜昂首伸頸,,竭力攀援,一副急不可耐的樣子,。傳說二龜受東海龍王之命前來偷聽觀音說法,,因聽得入迷,,不覺誤了回歸時辰,化龜為石,。又說二龜一雄一雌,,塵緣未斷,在聽法時眉來眼去,,顧盼傳情,,被觀音罰作石龜。前者傳的奇,,后者傳的妙,,各有千秋。
梅峰西麓有一天然古洞,,稱曰觀音古洞,。洞中石乳倒懸拄地,狀如垂云,。四周洞壁及石柱上均鑲有觀音像,,荒行可通。洞旁建有觀音洞庵,。洞后古樹成蔭,,巨石層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