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順縣白云山景區(qū)位于長順縣白云山鎮(zhèn)團(tuán)結(jié)村,是一個集自然美景,、歷史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勝地,。白云山,又名螺擁山,,因山形似海螺而得名,。當(dāng)?shù)厝朔Q羅尹山,為周圍諸峰之最高峰,。該山層巒疊嶂,,林木蓊郁,因"常有白云覆罩,,陰晴不散"得名,,具有“蚊蚋不生、盛暑不熱”的獨(dú)特小氣候特征。自建文帝短暫隱居此寺后,,白云山便成為黔中佛教名山,。白云山與其他佛教名山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以建文帝為中心人物而展開其佛教文化的,,具有其獨(dú)特性,、唯一性和神秘性,引起無數(shù)名人賢士及游客前往探奇攬勝,。
天子硐
“天子洞”位于潛龍閣左側(cè),,為一天然洞。沿中一巨石平臥,,傳建文帝在此下塌,,石床右端登七級出一洞口至山絕頂處,稱白云蓋頂,,此洞口也稱望天洞,,傳為建文帝登機(jī)遙望京城(今南京)思鄉(xiāng)之處。
龍爪潭
過南京坪沿小徑不過1公里,,有一深潭,,稱龍爪潭,水深不可測,。潭邊石壁上清楚地有一龍爪印,,傳說建文帝與小青龍在此激戰(zhàn),潭邊巖壁留有五道爪形凹陷,。該潭水流向馬林鄉(xiāng)的龍耳朵洞出,。
紫荊潭
沿潛龍佛殿遺址左行,有一高山水潭,,水深1.5米左右,,潭水四季不竭。傳說是建文帝洗浴的地方,。潭邊蓮翹黃花古樸曲立,,小潭相映成趣。有石板平橋架越其間,,是白云山又一重要水源,。
玉屏峽道
登白云山,先過玉屏峽道,。全長280米的峽谷步道,最窄處僅容單人側(cè)身通過,。峽道須拾級而上,,足踏百步石階,映入眼底的是千字壁,石階兩邊是陡峭石壁,,從下向上望去,,僅見一線天,石階左有一清泉,,民稱籮籮井,,井水清澈見底,冬夏不枯沿階而上,,一巨石矗立,,稱擦耳巖。
撐腰巖
過紫荊潭拾級而上,,經(jīng)一陡壁分上下兩部分,。寬處相距30厘米,成一裂縫狀,。游人到此要用竹條放入石縫中,,以竹豎向支撐巖壁上下,據(jù)說能帶來好運(yùn),。是此山中又一個獨(dú)特的風(fēng)景線,。
白騾墳
傳說埋葬建文帝坐騎白騾,現(xiàn)存封土遺跡,。
跪井
明代僧侶汲水遺址,,取水時需保持跪姿方能用竹筒舀水。
古杉樹王
樹高42米,,胸徑1.69米的巨型杉樹,,為全省現(xiàn)存最大杉樹。
潛龍閣
建文帝上白云山后,,金筑安撫同(今廣順)安撫使金鏞才悉廟中之僧及建文帝,。正統(tǒng)七年(1443年)主持大修白云山寺廟。至崇禎四年(1631年),,貴州巡撫按院監(jiān)察都御史胡運(yùn)平登白云山,,又加修。崇禎九年(1636年),,胡又提出建文帝像與眾佛尊在潛龍佛殿內(nèi)不妥,,應(yīng)獨(dú)置一殿,便擇建天子臺,,于白云山頂于子硐處修建“潛龍閣”,,同年秋落成。移建文帝銅像供之,。民國27年(1938年),,因香煙引起火災(zāi),燒毀潛龍閣。廣順縣長郎德沛重建,,后毀于“文革”,。1996年,長順縣人民政府在原址恢復(fù)重建潛龍閣,,塑建文帝像,。旁有建文詩碑刻。
羅永庵遺址
原為雙層架閣建筑,,現(xiàn)存明代石雕窗欞,。
白云寺遺跡
含明代銅佛像3尊,清代碑刻7通,。
徐霞客亭遺址
1980年代立碑紀(jì)念其考察活動,。
白云山地處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喀斯特地貌區(qū),國土面積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62,。景區(qū)內(nèi)層巒疊嶂,古木參天,,現(xiàn)存42米高的古杉樹王為全省杉樹之最,。獨(dú)特的“陰晴不散”云霧現(xiàn)象形成特殊小氣候,夏季平均氣溫較周邊低3-5攝氏度,。
山體由三座海拔超1400米的主峰組成,,玉屏峽道呈現(xiàn)“百步石階一線天”的險峻景觀,紫荊潭,、龍爪潭等水體景觀散布其間,。2023年測量數(shù)據(jù)顯示,景區(qū)森林覆蓋率達(dá)82%,,屬典型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區(qū),。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因"靖難之役"流亡至此,,削發(fā)為僧隱居32年,。期間開鑿跪井(又名“跪泉”),修筑青龍?zhí)兜虊?,并?chuàng)作《白云山詩》等作品,。
明正統(tǒng)年間,金筑安撫司(今廣順)安撫史金鏞于白云山修建羅永庵等寺廟,,并塑建文帝像祀奉,。自山東南起有白云寺、靈宮殿,、中殿,、大山門,、大殿,、潛龍佛殿,、皇閣等主體建筑,共40余間,。建筑體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依山順勢而建,布局自然,,錯落有致,,寺廟斗拱飛檐、雕梁畫柱,,雄偉狀觀,,木雕、石刻精致,,龍飛鳳舞,,形象生動,造形獨(dú)特,,堪稱石雕木刻精品,。
清康熙年間《貴州通志》記載其“嘗居白云山,有羅永庵遺跡”,,現(xiàn)存潛龍閣基址刻有其手書“天子硐”三字,。明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于崇禎十一年(1638年)考察該山,在游記中詳述"白云覆頂,,陰晴不散"的氣象特征,。
民國時期,山中寺廟建筑群達(dá)40余間,,含靈宮殿,、玉皇閣等佛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