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秋丁祭苦雨潦,,縣令陳一致遷于城崗,,凡為屋六十間,,小學附焉。南宋孝宗乾道五年,,縣令薛世清以科場不利,,遷徙官塘舊址。有上梁文嘉定甲戌秋學宮災,,縣令趙師縉新之易坐坎為亥,,于時登鄉(xiāng)薦者八人,,而自后亦相續(xù)不絕,陰陽家以為易亥山之驗,。元仍其故,。明洪武初,知縣張理開拓之建大成殿,,廣凡五十五尺,,深如其廣之數。殿東西兩廡下前為戟門,,又前為欞星門,。明正統(tǒng)年間,同知李恕鑿泮池,。
漳浦文廟(孔子廟)位于漳浦縣城內,,始建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現(xiàn)僅存大成殿,,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為重檐歇山頂,、斗拱抬梁式結構。大成殿內存有明,、清的五方碑,。1964年維修時,把木柱換為石柱,余基本上保留原貌。
漳浦文廟是1937年“漳浦事件”的舊址之一,。 1937年2月起,,0閩粵邊特委和閩粵邊紅軍為了國家存亡,、民族大義,,主動向-當局提出停止內戰(zhàn)、合作抗日主張,。并于6月26達成政治協(xié)定,,閩粵邊紅軍改編為“保安獨立大隊”。1937年7月13日,,閩粵邊抗日紅軍下山接受點編,,駐扎漳浦縣城孔子廟(即文廟)。7月16日,,-軍157師背信棄義,,在體育場埋伏重兵,借操練為名,,將在體育場集中的近千名閩粵邊紅軍強行繳械,,后該處成為關押地點。當晚,,百余名紅軍伺機脫離魔掌,,在0漳浦縣委接應下,,聚集清泉巖重整紅軍抗日武裝,,重建紅3團,盧勝任團長,,該事件被稱作“漳浦事件”,。在毛澤東同志的關注和黨中央的努力下,“漳浦事件”最終得到妥善解決,,閩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局面才得以形成,重建后的紅3團編入新四軍,,于1938年元月開赴抗日前線,。閩粵邊抗日紅軍遭關押舊址漳浦綏安鎮(zhèn)文廟原規(guī)模較大,辛亥革命后逐漸荒廢,。漳浦文廟于1979年8月被漳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漳浦縣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