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張姓入閩始祖張化孫派下九代孫小一郎偕妣華一娘由永定金沙蕉坑遷廣東大埔,,又遷至緊鄰永定的馬頭背張屋坪,。后移居平和小溪打鐵,生二子,小一郎和長子留居小溪,,華一娘攜次子光紹遷回張屋坪,,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肇基塔下,當時這里還是一片荒谷,,滿山荊棘,,他們辛勤勞作,經(jīng)歷代子孫的耕耘,,逐步奠下基業(yè),。隨著家族的興旺,人口的增長,,原來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適應聚居需要,,特別是閩西南一帶山高林密,盜匪猛獸時有出沒,,民系之間和村落之間的爭斗也時有發(fā)生,,于是,張姓族人沿著溝谷兩旁,,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體的圍合型土樓建筑。最早的土樓福興樓建于明代崇禎四年(1631年),,為七世東崖公所建,,以后又陸續(xù)建造42座土樓,有方形,、圓形,、圍裙形、曲尺形等,,這些土樓沿山溪呈長形擺布,,高大雄渾,氣勢恢宏,。清末后,,由于地理環(huán)境所限,張姓族人在沿溪兩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單院式土木,、磚木結(jié)構的吊角樓,形成大樓帶小樓,、高低錯落布局的奇妙景觀,。樓前屋后鋪就的卵石小徑,被幾百年先人們的足跡磨得圓潤,,細雨輕煙,,閃出柔和的光澤。
為敬奉先祖,,弘揚祖德,,塔下張姓族人于明朝后期在村莊東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了“張氏家廟”德遠堂,。家廟后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連著一片蔥郁的風水林,,樹林隨著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風吹林濤,,氣勢磅礴,。家廟前是一口半圓形池塘,塘中魚兒遨游,,廟宇疏影,,給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邊兩側(cè)石坪上聳立23支高過10米的石龍旗桿,,桿柱浮雕蟠龍,,騰云駕霧,勢欲騰飛,。村中那條奔流不息的溪流,,每天都把清澈和潔凈送到家家戶戶,這條與村民息息相關的溪流,,建國前從村頭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橋,。若遇山洪暴發(fā),木橋被沖毀,,只相隔30多米寬的兩岸村人便中斷過往,,后來在熱愛家鄉(xiāng)的僑胞資助下,溪流上建造了11座石拱,、鋼筋水泥橋,,使兩岸村莊衣帶相連。小橋流水,、土樓人家,,把塔下村裝點得分外妖嬈。陽光燦爛的清晨,,村婦們提著木桶,,領著孩子,到溪邊洗衣,,把鮮艷的色彩和款款的談笑聲一起流進水里,,閃閃爍爍,。
放眼四望,層層山崗茶園翠綠,,果樹飄香,。1954年,塔下創(chuàng)辦南靖第一個茶場,,規(guī)劃種茶種果?,F(xiàn)在擁有茶園2000多畝,果園近千畝,。年產(chǎn)茶葉12.5萬公斤,,柑桔、柿,、梅等鮮果50余萬公斤,,收入120多萬元。茶果成了塔下人日落黃金夜落銀的“搖錢樹”,。人們走在山間,,不時可聽到采茶姑娘嘹亮的歌聲在山谷回蕩,人笑山歡,。
南靖縣書洋鎮(zhèn)塔下村,,是閩南著名的僑鄉(xiāng)之一,也是不少臺灣同胞的祖家,。這里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張氏宗廟———“德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暗逻h堂”建在塔下村頭的一個山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約6畝左右,。正門有牌樓,樓牌正面書寫“張氏家廟”四個大字,,背面寫著“派衍西來”,。步入樓牌,穿過庭院后,,便是主殿,,這是二進的古老建筑。前廳屋檐下兩側(cè)各有三座古代名戲人物的泥塑,。過了甬道,,就是“德遠堂”大殿。大殿正中懸掛著一塊大橫匾,,上書“德遠堂”三個鎦金大字,。大殿正中的壁上,,筑有一大神龕,排列著歷代祖宗的神位,。正殿兩邊有左鼓右鐘之設,。此外,還有左右各四間的廂房,。
“德遠堂”存有《張氏族譜》一本,,據(jù)傳是張氏后裔張順疇僑居新加坡時,,捐資付印的,,厚達500多頁,圖文并茂,,有插圖十幅,,題字題詞26幀,還有序文和跋文,。據(jù)該族譜記載,,張氏子孫至今已繁衍24代,他的第八代第四子名文羨,,第十二代第二子先后移居臺灣,,現(xiàn)在臺南、臺中,、臺北,、基隆、花蓮等地,,都有張氏的后裔,。
而與塔下村聯(lián)系較為密切的要數(shù)張氏第十三代世祖張石敢的后裔。
據(jù)說,,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年,已是臘月廿七,,張石敢家貧如洗,,過不得年,就向本村一個屠戶賒來3斤豬肉,,議定除夕之夜還錢,。除夕晚,屠戶如期前來索錢,,張石敢實在無錢付還,,懇求延期,屠戶不肯,,遂把3斤熟肉從鍋里拿走了,,看到鍋里還存有肉湯,,就把草木灰撒在鍋中,使肉湯不能喝,。窮有窮志,,張石敢決心外出謀生。于是,,大年初一,,張石敢辭別妻兒,只身外走,,輾轉(zhuǎn)到了臺灣,,以后在臺南定居下來。
后代修葺
定居臺南的張石敢子孫后裔,,不忘鄉(xiāng)情,,曾經(jīng)兩次捐資祖籍,修建“德遠堂”,,并且仿照塔下的“德遠堂”,,在臺南也興建了“德遠堂”,以資紀念,。清同治九年,,塔下“德遠堂”第二次維修時,臺南張石敢后裔得知消息,,特地回故土認親訪祖,,并捐資參加維修。1947年至1952年,,塔下“德遠堂”進行第五次維修,。這次維修,時間較長,。修繕時,,國民黨軍政要員、華僑,、當?shù)厥考澏荚}字作詩,。其中,有國民黨將領,、國共談判的國民黨首席代表張治中先生親筆題寫了“源遠流長”四個大字;國民黨將領張發(fā)奎也為此家廟題了“清河著望載祀數(shù)千,,綿綿瓜瓞蔓引枝聯(lián)”的對聯(lián)。居住在臺南的塔下人,,也再次派人回來故土,,捐資以助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