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設背景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顧立爵神甫在濟南東郊的洪家樓購地興建教堂,。1900年,,發(fā)生庚子之亂,6月27日,,山東巡撫袁世凱要求外籍教士赴煙臺,、青島躲避,中國天主教徒集中到城外洪家樓教堂,,“以便保護”,。7月5日,歷城知縣李祖年帶兵查封洪家樓天主教堂,,將聚集于此處的華人天主教徒遣散,。7月6日,,義和團開始破壞洪家樓教堂,,挖掘教士墳墓。歷城知縣聞訊派兵鎮(zhèn)壓,。
1902年,,天主教山東北境教區(qū)的方濟各會荷蘭籍主教申永福(Ephrem Giesen)在得到庚子賠款以后,主持在洪家樓動工興建新的主教座堂,,到1905年座堂完工,。由奧地利修士龐會襄設計,,平面為拉丁十字形,教堂的外墻用石塊砌成,,西面的正立面有兩座高大的尖頂鐘樓,,還有眾多的小尖塔。教堂內部布滿了天主教題材的壁畫和雕刻,,大廳可容納800人,。其施工者為孫村著名石匠盧立成,在他三十多歲時(1904年)由德國人特意聘請為工程的總施工,、總監(jiān)管,,帶著本村一百多名石匠,總管著工程的一千多人施工,,按其提供的圖紙對采購,、石雕以及木、瓦工等活進行安排調度,,歷時三年終于使工程竣工,。
建國后
1966年,在文革中被關閉,。1985年4月,,政府撥專款對6個十字架,、96處石花雕塔和教堂的壁畫,、圣像、地面,、跪凳,、祭臺、燈具等設施全面進行了修繕,,使這座具有獨特風格的天主教堂煥然一新,,同年12月25日圣誕節(jié),已經關閉近20年的教堂恢復開放,,并舉行盛大彌撒,。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建筑風格
始建年代
教堂為雙塔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5年(也有說法為1904年),,是中國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1906年擴建,整個建筑氣勢宏偉,,威嚴高聳,,蔚為壯觀,基本屬于歐洲12至16世紀初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與聞名世界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夏特爾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極為相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西結合
作為典型的哥德式建筑,該教堂結構合理,,建筑質量極高,,細部處理精致,整座建筑給人氣勢如虹,、精雕細刻,、富麗堂皇之感,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技術,、傳統(tǒng)工藝可以建造任何結構復雜、制作工藝精細的建筑,。洪家樓天主教堂雖然是比較純粹的西方建筑,,但是依然可以在一些細部看出中國傳統(tǒng)的影響。教堂主廳的屋頂蓋著中國傳統(tǒng)小黑瓦,。此外,,教堂中門兩側上部石墻雕有兩個石龍頭,龍嘴大張,,怒目圓睜,,雕刻生動夸張,顯然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
建筑內外
外部風格
該教堂體量高大,,氣勢宏偉,平面為拉丁十字形,,立面為典型的哥特建筑風格,。教堂坐東面西,前窄后寬,,多角多棱,,多門多窗,建筑面積約為1625平方米(另一說法為2600多平方米,,可能為占地面積),,可容納千人作彌撒,圣壇設于東端,。正面兩側為尖頂分立式鐘樓(塔),,石砌方形,塔頂高高聳起,,高48米,,左右為穹窿式尖券頂,具有典型的高直作風,,一切都充滿了向上的動勢,,其上布滿了細長的尖塔和狹長的窗戶,更增加了塔樓的高大,。
兩座鐘樓(塔)夾著中部教堂大廳的山墻,,其上排滿密擠的窗戶,底層的三個正門均為尖拱型,,拱門上面層層雕花,,裝飾美觀;教堂后端也矗立著兩個高約35米的尖塔,,前后四塔相互對應,,皆為青磚、料石砌壘,,垂直挺拔,,使整個教堂更加雄偉壯觀。其屋頂是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尖屋頂,,中世紀的歐洲人認為這種高聳的屋頂會讓他們離上帝更近,,屋頂的上方樹立著十字架,四面墻上是長條裝的窗戶,,鐘樓南面的墻上掛著一面鐘表,,鐘表數十年如一日的轉著。
內部建筑
教堂主廳高大寬敞,、富麗堂皇,,中央通廊高大,進深很長,,地面用青條石鋪就,,堂內設兩排方形縱柱(約40余根),柱頭雕刻著鏤空花卉,,圓頂和墻壁上繪制的精工圖案,、雕飾和文字。高聳的穹窿頂上繪滿了宗教壁畫(多為色彩艷麗的花卉圖案),,細長的柱身布滿玲瓏的雕刻,,充滿神秘的宗教氣氛,,給人以深深的震撼,使人頓有莊嚴,、肅穆,、偉麗之感。教堂里面的采光也很充分,,其窗子是用彩色玻璃鑲嵌而成,,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出強烈的光色效果,。尤其是在日出時,,東端圣壇處霞光燦爛,五彩繽紛,;日落時,,西面入口處則是光彩四溢,滿目生輝,。
在教堂的南側,,還有一處以鐘樓為中心的二層環(huán)廊建筑群,方形尖頂的鐘塔有四層高,,東西兩側各建有二層西式環(huán)廊建筑,。據悉,此院為一獨立建筑院落,,原為華北總修道院,。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公交1、10,、11,、30、75,、106路至洪家樓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