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畫位于文山州麻栗坡縣城東郊大王巖巖壁上,,距疇陽河面約150米。巖畫依天然石壁繪制,,分Ⅰ號,、Ⅱ號畫點。麻栗坡大王巖巖畫是我國南方巖畫系統(tǒng)中紅河流域的代表性作品,,它被國際巖畫學界譽為“代表著一種巨大的原始創(chuàng)造力”,。巖畫屬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晚期的作品。巖畫抽象的繪作手法,,典型的圖案化和裝飾化的藝術風格,,無愧為那個時代的藝術瑰寶。有專家認為,,這幅巖畫的圖式與仰韶文化彩陶的裝飾風格頗為一致,,以紅、白,、黑三色繪制,,色彩對比強烈,鮮明地表示了中國巖畫藝術的風格特征,。對于我國古代藝術的研究,,無疑是一件留世不多的珍跡。
該巖畫東1公里為小河洞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小河洞遺址出土器物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同一時代出土器物具有共性,,又有云南新石器的特點,是云南省八個新石器文化類型之一,。巖畫宗教色彩的“保護神像”,,以及格調(diào)怪誕、神秘的圖像,,頗有宗教崇拜的象征,。特別是主體高大人物頭戴“面具”,,手舞足蹈,,具有儺文化影子,。巖畫的體量以及同時使用紅、白,、黑三色繪畫,,在巖畫中代表性。對于原始宗教,、民族,、美術及巖畫藝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Ⅰ號畫點面向正南,,巖壁高約20米,距可站立地面約3.5米,。畫面圖像用紅色,、白色、黑色三種顏料描繪,,線條粗實簡練,??赊q圖像25個,,其中人物11個,牛3頭,,小動物2個,,圖案4個,,形成高8米,,寬6米的直構圖畫面。主體畫面繪制兩個高大的人物圖像,,長發(fā),、裸體,,兩腳分開,,雙手下垂,手腕外翻,,手心向下,,手掌下各繪有一白色線條垂下連接下部人物,、動物等圖像。圖像面部祥和,、神秘,、莊重,用紅,、白,、黑三種顏色勾畫出五官、頭發(fā),,從額頭到鼻底部位畫一垂直黑線,,上半部臉以白色為主,下半臉為赤紅加白線描繪,,頭部占全身比例的五分之二,。人像高約3米,用礦物質(zhì)顏料繪制而成,,畫面與巫術禮儀,,生殖崇拜有關。
Ⅰ號畫點右側約20米處為Ⅱ號畫點,,巖壁呈長方形,,頂部凸突,向陽而且遮風避雨,。畫點長約20米,,高3米,距地1.5米,。用赤色礦物質(zhì)顏料,,以樹枝或手指當筆作畫,由于巖漿浸蝕,、自然風化,,該畫點大部分畫面已模糊不清,現(xiàn)可辨認人物形像9個,,符號4個,,大圖像20厘米,小圖像4厘米,,記述了人類活動的遺跡,。
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