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古格王國遺址位于阿里地區(qū)的一座土山上,。公元10世紀前半期建立,,前后世襲了16個國王。
王宮城堡是從10-16世紀不斷擴建的,。占地約18萬平方米,, 從山麓到山頂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達600余座,形成一座龐大的古建筑群,。
現(xiàn)存較好的有寺廟,、殿堂5座。寺內殘留有泥塑佛像和彩色壁畫,。該遺址是研究西藏歷史和公元10世紀以來藏族建筑史的珍貴資料,。
地理位置
古格王朝遺址西距扎達縣城18公里的扎布讓區(qū)象泉河畔,被眾土林遠遠近近地環(huán)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圍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筑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斷壁殘垣與腳下的土林渾然一體,使人難以分辨究竟何為城堡,、何為土林,。每當朝霞初起或夜幕降臨之時,古格遺址便會在土林的映襯下透射出一種殘缺美,、悲壯美,。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筑在一座300多米高的黃土坡上,地勢險峻,,洞穴,、佛塔、碉樓,、廟宇,、王宮有序布局,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直逼長空,,氣勢恢弘壯觀,。這些洞穴多為居室,密密麻麻遍布山坡,。
等級制度
古格的住宿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山坡上是達官貴族的住宿,,山下是奴隸居住,,有的洞窟則是僧侶的修行地。有這樣陡峭的山壁作為屏障,,要爬上山頂比登天還難,。那么古格人自己又是如何上山的呢?原來聰明的古格人在山體內修筑了許多暗道,,暗道中某些類似窗戶的洞,,既為了采光又可以用來防御。這些暗道迂回曲折,,拾階而上可直達山頂王宮,。
王宮總是高高在上,這一方面是為了防御,,另一方面也象征著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戰(zhàn)火摧毀了城堡,黃沙淹沒了豪杰,。望眼前滿目凄涼,,千古滄桑,,一個興起于十世紀,,演出了七百年燦爛歷史政劇,,經(jīng)歷過十六位世襲國王,擁有過十萬人之眾的龐然大國竟然在1635年拉達克人入侵的戰(zhàn)爭中瞬間灰飛煙滅,。它為什么會消失得這樣突然,?當年的十萬之眾為什么會無影無蹤?這對我們確實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千古之謎,。
藝術文化
在這片備受摧殘的土地上,,唯有寺廟保存完好。山腰中部的幾座寺廟分別為渡母殿,、紅殿,、白殿和輪回殿。這些寺廟都帶有濃郁的西藏建筑風格,,寺廟飛檐上雕飾的圖案多為獅,、象、馬,、孔雀等動物,,這種雕飾大概與從岡底斯山脈分流的四條神水:同時也是印度河上游的主要河流——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的傳說有一定關系吧。
古格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品,,雖然他們已經(jīng)沉睡了幾個世紀,,如今依然光彩照人。這些壁畫包括佛教故事,、神話傳說以及當時古格人的生產(chǎn),、生活場面等等,內容十分豐富,。透過這些絢麗斑斕的圖畫,,人們不難窺視到昔日古格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活動以及文化風情,從中去追尋古格興盛與消亡的歷史,。
近十數(shù)年間于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fā)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而遺存數(shù)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占格壁畫氣勢宏大,,風格獨特,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古格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特點。
古格王朝遺址
古格盛產(chǎn)黃金白銀,,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fā)現(xiàn)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jīng)書,,而且出土的數(shù)量極大,。這種經(jīng)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古格王朝遺址·壁畫
攝影家和藝術家們源源不斷地來探奇訪幽。但真正的科學考察是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qū)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開始的,。以他們實地測量,,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調查登記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l處:發(fā)現(xiàn)武器庫l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
古格王國遺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遺址從山麓到山頂高300多米,,到處都是和泥土顏色一樣的建筑群和洞窟,,幾間寺廟除外, 全部房舍已塌頂,,只剩下一道道土墻,。遺址的外圍建有城墻,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紅廟,、白廟及輪回廟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周圍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達巴,、皮央、香孜等,, 都有大量文物遺存,。
建筑群區(qū)
古格都城遺·山頂
王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頂,有房屋40余間,,均為土木建筑結構,,平頂,。每間房屋的面積在12到18平方米之間,多數(shù)是一層建筑,,但也有兩層或三層的,。這一部分的建筑物多已殘破,但從格局看,,仍透出當年頗具匠心的設計理念,。
王室成員居住的宮室在山頂南部的東面,面積雖然不太大,,但卻小巧別致,。在王宮的西部,有一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筑殘跡,,是王室建筑中最大的建筑物,,估計這是王國用來議事的大廳堂,。廳內地面是石子和沙泥夯打處理過的,,這也是藏族人常用于處理室內地面及屋頂?shù)慕ㄖに嚕谠S多藏區(qū)依然保存著這一方式,。
由于幾百年風沙雨水的侵蝕,,地面及墻頭已布滿溝隙。在山頂?shù)谋辈?,尚存一洞口,,深?0來米,洞口狹小,,但洞底開闊,。一條坡度很陡的隧道向下延伸,這是山體中還沒有完工的地下宮殿,,很是令人驚嘆,。整個王室建筑都在山頂上,四周全部是懸崖峭壁,,險不可攀,,只有一條長約50米的曲折幽暗的登山隧道連接半山腰與山頂王室區(qū)。立于山頂,,縱覽全城,,東西兩側的山溝、北部開闊地帶以及象泉河谷地全都盡收眼底,。
宮殿區(qū)
古格王朝宮殿建筑主要集中在山頂東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數(shù)為一層建筑,,也有二三層建筑,。王宮西面,有一處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建筑殘跡,大約有半個籃球場大,,系當年王朝集會的議事大廳,,為王城中最軒敞的建筑,現(xiàn)僅存圍墻,。山頂北部有一洞口,,通向20米深的國王“冬宮”,由8個面積20平方米左右的窯洞組成,。冬宮為地道式建筑,,盤旋通往山下,其間有一連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內套室,,洞中有洞,,頗為復雜。札達及阿里都很難見到樹木,,建城之初木材的奇缺是可以想見的,,何況王宮又建在山頂上,建筑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寺廟區(qū)
在古格王國建筑群遺址中,,最為顯眼的建筑多數(shù)是佛教建筑。現(xiàn)存僅有6座:山頂上突兀而出的壇城殿,、山坡臺上兩相輝映的紅廟和白廟,、高低錯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側高聳的佛塔,。這些風韻猶存的佛殿建筑在山頂上格外醒目,。
紅廟與白廟
紅廟和白廟是6座寺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面積各300多平方米,,還遺存有700余平方米的壁畫,。壁畫題材有各類佛、菩薩,、度母,、護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贊普世系圖,、古格王及臣后禮佛圖,、釋迦牟尼傳記圖等。壁畫上的人物極具動感,,數(shù)千人物絕少雷同,。廟內天花板上的圖案多達500多種,,大部分為裝飾圖案,少量為飛天,、瑞獸題材,。這些圖案色彩濃艷,線條流暢,,借鑒了印度,、尼泊爾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充分體現(xiàn)了古格王國獨特的藝術氣質和時代風格,。
防御區(qū)
防御區(qū)主要有3個古代防御工事,,一個扼守在河口,一個雄踞在一座100多米高的小山上,,還有一座則屹立于象泉河床附近,,三座防御工事成犄角狀互相呼應。公元1630年古格王國近鄰的拉達克人攻占了古格都城,。公元1680年,,清政府派兵收復古格;由于這里地勢險要,,而且是通往古格的必經(jīng)之路,,所以成為了當時的戰(zhàn)略要地。
土林
土林是西藏最為壯麗的景觀之一,,在地貌學上稱為“水平宕層地貌”,是經(jīng)過流水侵蝕形成的比較特殊的決生松造地貌,。結構致密而堅實的砂巖和礫巖常常構成粘土巖的保護層,,或平鋪于巖壁的頂部,或突出于巖壁之上,,與軟巖層次交互組成,。那高而平的山頂被縱向切割侵蝕成一條條深深的溝壑。晚霞下那一座座山峰連成的“林?!笔謮延^,,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種奇特神秘的地貌依山環(huán)繞,,遍布了整個札達縣。據(jù)說,,藏族先民們就是利用“土林”這一自然資源掘洞而居,,才建立起雄偉的古格王國的。
交通信息
古格遺址位于扎達以西20千米處,,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假如不是包車而來,嘗試在縣城南面的路口等待偶爾經(jīng)過的軍車也可,。如果車是去扎不讓村的,,小村往西1千米就是古格遺址了。
從扎達出來,,順著主要道路一直走,,只有一個岔路口,有古格的路標指著,,不會走錯,。走到一個村子,就是扎不讓村,。要穿村而過,,出來大概在3、4百米的時候看到一處由碎石做的看似短墻式的河堤,,從這里從左轉(這里離古格只有幾百米了,,但是偏偏看不見古格,所以很容易走過)沿著河床走,,很快就可以看見古格遺址,。
古格遺址距離扎達縣城18公里,如果本身是包車自然方便,,若是搭車進入扎達的,,則可在縣場面南路口等經(jīng)過扎布讓的便 車,下車后,,再步行幾公里就到了,,還可以在幾家招待所打問搭乘旅游包車,路程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