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大廈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大樓,,位于香港中西區(qū)中環(huán)花園道1號,由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設計,,原址為美利樓,,地處中區(qū)經(jīng)濟和金融核心地帶。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guī)劃設計,,1985年4月動工,,建筑期達4年零4個月;于1989年建成時是香港較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現(xiàn)在仍是香港較高的建筑物之一。
中銀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2.9萬平方米,。樓高70層,另地庫停車場4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約50多米)共有368米。
中銀大廈頂樓四層和底座的19層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它樓層都向外出租,,有大小一百多家公司在中銀大廈辦公,。屬于中銀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樓是營業(yè)大廳,、十七樓為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和宴客廳,,其余都是銀行辦公場所。在43樓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樓層,,而頂層70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整座中銀大廈可簡化地看成是由四個不同高度的三角柱體構成,層層疊起,,節(jié)節(jié)高聳,。最下面的1~17層,大致是由四個三角柱體組成的立方體,;從平面圖上看來,,即為正方形,每條周邊長52米,,由兩條對角錢分割成四個三角形,。再往上,則仿如分段切掉了一些三角柱:首先是在第17層,,對角線北面的那個三角形被截去了,,再往上是西面和東面兩個三角柱切掉了,從而造成不同高度的三角柱體參差不齊的形狀,。到第52層,,就只截剩南面那個三角柱體,一直達到頂部第70層,,其尖角即為大廈最高點,。從不同側面看去,中銀大廈猶如一支巨大的新篁,,下大上小,,節(jié)節(jié)升高。
中銀大廈兩側的兩個三角形花園,,與建筑物的三角形主題協(xié)調統(tǒng)一,,格調和諧,與大廈相交映襯,。園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布局經(jīng)營,古樸典雅,,頗具中國山水畫的韻味,,更使整座建筑透發(fā)出濃厚的中華文明氣息。
中銀大廈底部之二層墩座,,鋪以不同深淺的花崗石,,并鑲以大型玻璃,,不僅與上部的幕墻互為協(xié)調,而且有深沉穩(wěn)重的感覺,,這是中銀集團事業(yè)“根基穩(wěn)固”的隱喻,。
中銀大廈分南北兩個主入口,南正門兩側設置紅色的中國銀行行徽,,北正門側矗立兩根中國古典宮廷建筑的華表——實質是燈柱,。西南角豎立旗桿,上面是飄揚的五星紅旗,。
北正門入口為大堂,,大堂以中國式雙拱型通道設計,讓人聯(lián)想到中國的象征——長城的拱門,。大堂兩側是升降機區(qū),。整個新廈內設置的大大小小升降機,共有45部,,分區(qū)使用,。如從南正門進入,則有自動電梯送客直上三樓的營業(yè)大廳,,頂部有大藻井,并過渡到一個15層高的天井,,該天井直通到第17層北面三角柱的玻璃斜頂,,巧妙地使營業(yè)大廳也能享受到自然光線的照射。
17樓是第一個有斜面屋頂?shù)臉俏?,斜面達層樓高,,在其北側的休閑廳,透過玻璃天窗可以仰視到大廈的上部樓層,,自中庭可以俯瞰到營業(yè)大廳,,展現(xiàn)出空間的流暢性。
70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shù)組沙發(fā),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衛(wèi)生間,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上方是高斜的玻璃屋頂,。通常建筑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69層,,在其上層創(chuàng)造一個玻璃廳,,引進陽光和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
中銀大廈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jié)節(jié)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國銀行(香港)未來繼續(xù)蓬勃發(fā)展,。
中銀大廈的設計,也如竹子一樣外剛內柔,,大廈的重力集結在外墻,,受風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時得到加強。中銀大廈揉合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意念和現(xiàn)代的先進建筑科技,,以玻璃幕墻及鋁合金建成,,大廈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xiàn)不同的色彩和空間感,體現(xiàn)著貝聿銘的設計名言:“讓光線來作設計”,。
在地處熱帶風暴多,、風力常比紐約大兩倍的香港,欲使高樓穩(wěn)如磐石,,就必須要有充分可靠的技術保證,。根據(jù)棱形空間網(wǎng)架的幾何原理,貝聿銘采用了嶄新的形式作結構,,依靠位于整座方形平面的大廈四角的四根大柱來承受全部重量,,外墻上的大型“X”鋼架則作為整個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使垂直荷重分散傳至四角的大柱上,,從而免除建筑物內部眾的支柱,。這種結構不僅賦予大廈堅牢穩(wěn)固的支撐,所耗用的鋼材也幾乎比相應高度的傳統(tǒng)建筑物節(jié)省一半左右,。
中銀大廈全座由較為簡單的線條所組成,,大廈最底的十多層是近乎正方形的,之后,,往上向外的一面,,向上斜斜延伸,另兩邊則向中央收窄,,與向上斜伸的一面會合,;再十多層高后,原來向內收窄的兩翼,,均向上斜斜收窄,,因而使最上的十多層回復一個較小的正方形的建筑形式,。而后再上就是幾層高的雙柱形的裝飾、通訊,、避雷多重作用的長桿形建筑,。
中銀大廈的外表線條簡單明了,平滑的淺墨色及略呈銀白色反光玻璃墻幕,,配以銀白色平滑寬闊金屬片,,鑲嵌建筑物四邊角位,各個面的中間并打上一個斜斜的銀白色大十字,,其反傳統(tǒng),、反華麗、反繁瑣,,具有現(xiàn)代感,,成為了香港的新標志。
中銀大廈有個三層樓高的石質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墻樓層,,這點是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貝氏設計的高樓,由底至頂通體只有一個建材,,墩座是因應基地的斜坡而設計,,同時希望藉著厚重的石材,增強穩(wěn)定的感覺,,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橫石,而非四邊連續(xù)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現(xiàn)在好萊塢的藝人經(jīng)紀中心;石柱頂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飾,,則可在巴黎的羅浮宮整建與北京香山飯店見到,;第十七樓與七十樓的遮陽設施,同樣地曾用在華盛頓國家藝廊東廂與達拉斯梅耶生音樂廳,;大廈南大門兩側的燈座,,使人想到了臺中東海大學校區(qū)內的類似設計,這些“似曾相識”的建筑語匯與元素乃是經(jīng)過歷練的設計結晶,,凡能經(jīng)得起考驗的,,就是歷久彌新的設計,這就是貝氏作品雋永的原因,。
大廈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庭園,,園中有流水、瀑布,、奇石與樹木,、流水順著地勢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雙重意義,實質方面,,水聲可以消滅周圍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隱喻財源廣進,,象征為銀行帶來佳運,,西南解處聳立朱銘的“和諧相處”銅塑,對著的兩個個巨大青銅像在灰色的花崗巖襯托下,,甚是搶眼,,銅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觀光勝地山頂纜車站的必經(jīng)之處,就整個敷地計劃而言,,頗有點睛之妙,,貝氏從事敷地計劃,未若香港一般的慣常方式將建筑蓋滿整個基地,,而用心地在東西兩側規(guī)劃了庭園,,為人擠樓擁的香港創(chuàng)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間,誠乃可貴之舉,。
中銀大廈屢獲香港和國際建筑設計及環(huán)保大獎,,包括:2016年ISO 14001:2004環(huán)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2002年香港建筑環(huán)境評估“優(yōu)秀”評級獎項,、1999年香港建筑師學會香港十大最佳建筑,、1992年大理石建筑獎、1991年AIA Reynolds Memorial Award,、1989年杰出工程大獎,、CITAB-CTBUH 2016年中國高層建筑成就獎等。
1982年,,中國銀行在香港籌建總部大廈,,并邀請貝聿銘設計。
1984年8月18日,,港澳中銀集團宣布興建中銀大廈,,表達對香港前途的信心。
1985年4月,,中銀大廈開始動工,,以每4天蓋1層樓的速度生長,,建筑期達4年零4個月。
1988年8月8日,中銀大廈舉行封頂?shù)涠Y,。
1989年8月,中銀大廈啟用,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
1990年3月19日,中國銀行喬遷至中銀大廈,,開始營業(yè),。
1990年5月17日,中銀大廈正式開幕,。